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呐喊,为这个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2010-06-18 16:21:13)
标签:

杂谈

分类: 原创咚咚锵

开篇声明,笔者在本文中所指的“企业家”并不等同于“老板”的概念,即便这两者都难以与“资本家”澄清血缘关系,但我还是极力地想要将这两者区分开——用一根名为“责任”的权杖。当然,笔者完全承认自己在此大言不惭地高谈阔论所谓的企业家责任是有多么地可笑。只是,作为一名咨询顾问,我深知自己虽然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可是我们可以给予那些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的人们以梦想和信心。当他们从“老板”自然或不自然地转变为“企业家”的时候,他们同样需要更多外力的支持,虽然他们不说或不知道。

突然心血来潮想要针对这个话题不吐不快的诱因是最近在做的一个项目。客户是广东一家艺术培训学校,项目的属性是营销战略规划。随着项目的推进,与这家艺术培训学校管理决策层的接触也越来越深入。这个客户当初找到我们的初衷是想要解决营收不力的问题——学校各类培训课程的课费与同行相比已经相当高了,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也还不错,可就是盈利不行,除去场租、人力成本和日常开销后的利润所剩无几。在例行的内部诊断和外部调研结束后,项目组发现造成这家学校营收不力的原因中除了缺乏有效的传播推广外,内部管理混乱则是最根本的原因。

学校的创办人张校长是一位艺术家,毕生从事小提琴演奏及教育事业,对企业管理知之甚少。当初我们对张校长进行现场访谈,问及“为何想要创办这样一间学校,并至始至终不曾放弃”的原因时,她的回答令项目组所有成员为之动容。“因为我想要让每一个音乐老师都活得有尊严”她的回答简洁有力,穿透听者的内心。在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及艺考热过后,艺术学院的毕业生也逐渐从神坛落入凡尘,不得不接受“一毕业就失业”的就业现实。现如今的社会,人们对于那些著名的非著名的、民间的国际的“艺术家们”似乎都已经司空见惯,远不及上世纪八九十代那般心怀崇敬。有些人只把职业当饭碗,而另一些人却把职业当生活甚至是理想,张校长就属于后者。她要让音乐艺术在中国普及化,也要让从事这份事业的老师拥有崇高的职业荣誉高。

可是如今面对学校内忧外患的状况,她感到非常无助,于是只能寄希望于外脑的帮助。由于是第一次与咨询公司合作,也不知道咨询公司能帮到何种程度,张校长为了不给学校增加支出,竟然从私人账户中打款给我们,其对学校的赤诚之心由此可见一斑。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张校长曾多次与项目组成员单独会谈,隐隐表现出心力交瘁的一面,并许愿说等学校进入正常运营后交由更富管理才能的人才全权打理,自己则潜心研究艺术教育,希望能够引领这个行业走向更高的平台,甚为感动。

突然想起新东方的俞敏洪校长和他的新东方大学梦。新东方在2000年找到和君咨询的时候其实状况和现在我们服务的这家艺术培训学校极为相似。那年和君给新东方做完发展战略规划后,王明夫对俞敏洪说你这家学校以后市值最少值50个亿。俞敏洪当时就傻眼了,他觉得王明夫肯定是在忽悠他,最后他果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有钱的老师。我在想假如没有新东方,是不是大家都认为老师就应该是寒酸的?如今的俞敏洪皈依了这样一种生命观:人生就为一件大事而来。可以肯定一切钱财意义上的事,都已经不可能成为俞敏洪心中的那件大事。哈佛式的一所中国私立大学,或许够得上这样一件大事的分量。

和君有个经典的理论叫做“企业家封顶论”,简言之即一个企业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掌控这个企业的企业家(精神领袖,未必手握股份最大)。“企业家封顶论”貌似武断片面,却是和君10年从经手的成千上万个案例中总结出来的金玉良言。的确,赚钱只是途径而不是终极目标,如果一家企业的掌控者永远只想着怎样赚更多的钱,那他再怎么有钱也只是一个老板而已。真正的企业家,是那些超越个人利益得失,心怀职业理想和社会责任的人。

衷心地希望更多的中国老板能够早日凤凰涅槃,化身为这个时代需要的企业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