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一整体论序》
(2019-06-19 17:48:13)《中医·气一整体论序》
文/欧阳少卿
今之作序,念韶华易逝,趁青春在即,惜时而奋笔!
念天下苍生之悠悠兮,世间之疾苦;溯源旷古兮,觅芳躅而至神农。
天占大千,地占四时,人占五谷,食之五谷而养其形骸。
人生者,秉阴阳而生,涉之寒暑往来之间兮,阴阳失衡而染疾者,
故而运之五行,调和阴阳,养元而固本,使之康之以恒,老当益壮矣!
缅邈悠脩兮,我祖神农,旨於针砭,尝之百草,探穷药理物理兮!肇启医业之开端,
继而继往开来,积累代医业之文明兮,念世代医圣,远之华佗,扁鹊;近者张有仲景,
李有世珍!天降大任,愍其疾痛,故而悬壶济世矣!
世之兴,则在人之健;人之健,则在医之精;医之精,则在学之究!
探颐索隐兮,窥自然物理之体系,承前启后!
中医者,针砭病之本,活在血气之流畅,若山川之源流,通则畅则长,闭则衰则灭,故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者也!调阴阳而扶正气,运五脏六腑之协调而达生生不息!在此其先,食之慎,居之慎,行之慎,劳之慎矣!药者,取之于物,治之於人也!倡其中医文化,使之文明于世,为世人之使!
医者哲也,哲之睿也,睿者来之自然之体系,譬日月星辰躔运其轨道,无运则不通,可遵而不可逾越者!然则,人应顺应自然,中医者亦不外乎自然之道,利用自然之物;运用自然之理,如遵鸿沿渚而达之彼岸。所谓之:“一花一草一菩提”须研发,学以致用。
天地广衍物博,采集中医药材,盖,源于草木,可再生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乃自然之产物,人类之瑰宝,是西药所不及者!
今者,恶疾满目,呼吁世人,此恶果在食之不慎也!卫生失察,图一时口味之快,故而隳坏健康之本。所以,警示世人,杜绝不良食品,提高个人饮食卫生的觉悟性!
内容呈现如下:“
一.李澜清之中医“气一整体论”
万物本于一气,气一而化生万物,物成形而阴阳,故而,气一生物。有关万物生化,一言以蔽之,天地万物,道之所生,气之所始,气一而阴阳。对于人的根源性认识,《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难经·八难》也给出相似观点,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
中医学所讲的气一阴阳,其表现形式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整体运动,具体表现为天地上下、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的相互交感。《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又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气一生化,物化自体。气一阴阳,阴阳动而化生血、精、津液等生命物质,阴阳静而生成脏腑、四肢百骸等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阴阳动静合一的动态平衡变化表达了气血、藏象、经络、四肢百骸等整体运行关系。《素问·天元纪大论》指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这是一个怎样的阴阳变化呢?《素问·六微旨大论》:“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又说:“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这就说,气有胜复作用,即气本身具有克制与反克制的能力。气的这种胜与复、克制与反克制的作用,是气自身运动的根源。气分阴阳,阴阳相错,而变由生。阴阳相错,阴阳交感,即阴阳的相互作用。阴阳相错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
人体气一阴阳的整体变化是气一运动变化的根源和宇宙规律。
可以说,中医学事关气一阴阳运动变化的整体平衡医学,这也是中医在世界医学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李澜清之气一论治基本思路:
一,听症候,观姓别,问年龄,看身高,知体重,闻环境。
二、综合应用六经辩证,八纲辨证,营卫气血辩证,脏象辩证,三焦辨证,经络辩证等六种辩证思维。
三、施治纲要有三:
一是,脏腑阴阳,升清降浊;理血在脏,和血益气;理气在腑,顺气活血。
二是,气虚血实,正虚邪实,表现有三,1,因虚致实;2,因实致虚;3,虚实夹杂。论治有三,1,行散气血;2,行痰顺气;3,活血消坚。主旨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三、主旨:培元固本,阴平阳秘。先天元神在肝肾,后天元气在脾胃。肾主骨,肝主筋,养肝安骨,又,情在肝,志在肾,故,情志致病而伤元神,元神伤,正气虚。正虚邪实,调治脾胃而生养元气,元气足则血气足,血气足则元神祥和。人体气血和畅,经通络应,诸症禁绝。”
后记:七律·赠医师感怀
悬壶济世惜光阴,医者襟怀父母心。
橘井良方灵客验,杏林懿德誉人钦。
师资高远通玄奥,妙术传承启古今。
素手回春沉疢解,利民兴国化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