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铁、钴、镍有强磁性的讨论
(2013-12-13 15:46:48)
问:铁为什么有很强的磁性?我曾经被一个学友问住了。他问:“铁为什么有很强的磁性?”我答:“铁材料中有磁畴。”他又问:“铁材料中为什么有磁畴?”我答:“相邻铁原子中的电子间有非常强的交换耦合作用。”他再问:“为什么相邻铁原子中的电子间有非常强的交换耦合作用?为什么铜、锰设有呢?”我哑然了。写此帖,求高人指点迷津。
我不是什么高人,但也翻阅了一些资料,尝试着回答,写了这么个粗浅的东西,希望与想兴味的友人沟通。
1 金属和金属中铁、钴、镍
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价电子)较少,即每个原子的外层仅有一、二个价电子绕核运转。因为原子核对较少价电子束缚较弱,且原子的外层仍存在较多的电子空位,能容外来电子进入,这样金属相邻原子间的价电子就可以自由地相互交换移动了,形成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气,因而易于导电,也形成了金属键。
金属中的铁、钴、镍,它们不但能够导电,还有很强的磁性(很高的磁导率)。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们的相邻原子间,不只有价电子的自由移动,还有外层与次外层非常强的的电子交换耦合作用,从而可引发一小片原子的自发磁化,产生了小区域的磁畴。
什么是相邻原子间的外层与次外层电子交换耦合作用呢?这决定铁、钴、镍原子的核外电子结构和它们的晶体点阵结构。
2 铁、钴、镍的交换耦合作用浅述
2.1 交换作用
交换作用,实际上是两个相邻金属原子电子外层与次外 壳层的空缺和相互部分填充的问题。满足这个条件的,就是过渡族元素,见表1(摘自资料〔1〕)。
表1 元素周期表第4周期一些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布
元素
Mn25
Fe26
Co27
Ni28
Cu29
以上元素,除铜外,都是过渡族金属。它们核外电子分布的特点是, 3d层(次外层)未被电子填满,而4s层(最外层,价层)却有了1或2个电子(当然4d层更远未填满)。这就能够发生下列现象:
一个原子的4s(或3d)层的一个(或两个)电子可能会跑到另一个原子的3d(或4s)层去了;另一个原子的4s(或3d)层的一个(或两个)电子可能会跑到这一个原子的3d(或4s层来了。我们把两个原子相互接近时,它们的3d层和4s层的电子可以相互交换位置现象,称为交换作用,
2.2 磁耦合作用
相邻原子的4s和3d层电子交换,不只是铁、钴、镍,还有锰(Mn)等元素,但锰并不能产生自发磁化,它不是铁磁质。这就是说,金属要具有铁磁性,只有“它的原子次外层有空位”、能够交换这个条件还不不够,还必须是交换能J为正,能使相邻原子的磁矩自发地排列在同一个方向上,即产生磁耦合作用,才可产生自发磁化。
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交换会产生静电相互作力,也称交换力(实际上主要是电子自旋产生的磁力),有交换力,自然就有交换能。当交换能J为正时,交换力会迫使相邻原子的磁矩产生朝向同一方向的有序排列,这就叫做电子自旋磁矩与原子的磁矩实现了磁耦合作用,这就产生了自发磁化。或者说,交换能J为正时,才有自发磁化的动力。
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产生磁耦合(自发磁化)作用呢?资料〔2〕介绍的斯莱特理论认为:这取决于原子的电子结构和晶体的点阵结构。设原子间的距离为α,原子的未填满次外层的半径为r,理论计算证明,铁磁质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α-Fe,Co和Ni都符合这一条件,它们都是铁磁质;γ-铁,或其它的过渡族金属,如Cr和Mn,它们的α/r比值小于3,交换能为负,就没有自发磁化的动力、没有磁畴,就不是铁磁质了。
从表1可见铜(Cu)的3d层有10个电子,没有空位,很稳定,一般情况不会产生外层与次外层的交换作用,更谈不上磁偶合了。
参考文献
资料〔1〕褚圣麒编.原子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资料〔2〕陆栋 蒋平编.固体物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