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像质计的理论位置及其至胶片距离的讨论
(2013-12-08 15:26:35)像质计不同于搭接标记,它的理论位置(应该放置的位置)永远应在所欲拍摄影像焊缝的源侧表面。这样,像质计灵敏度才是它的对比度和几何不清晰度等要素的综合反应。双壁单影,像质计也理应放在环焊缝内部源侧,不应放在胶片侧;当环焊缝(内部)源侧无法放置时,才可以放在胶片侧,但应做对比试验。
日本标准用“像质计至胶片的距离”,代表我国标准中“工件至胶片的距离b”。日本标准明确:单壁透照,或双壁单影透照时,单面焊缝,b=T+h;双面焊缝,b=T+2h。式中:T是工件厚度,h是焊缝余高。
而中国标准把b称为“工件至胶片的距离”, 它可以被理解为“母材源侧表面至胶片的距离”,也可以被理解为“焊缝源侧表面至胶片的距离”,再加之不区分单面焊或双面焊,使人不知应如何确定JB/T4730.2图C.1中的b。从JB/T4730.2图C.2至图C.6看,似乎b=T+h。图C.2示意是双面焊,双面焊为何不是b=T+2h呢?有人说:争论这个没多大意恩,对射源与工件距离f的计算影响不大;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取b=T+2mm呢?
前一篇:关于“夹珠”定义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