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一篇习作例文,就其本身而言,有着明确的训练之点,就小学阶段整个作文训练的“链”来说,又是其中的一环。也就是说,每篇习作例文都体现着不同阶段作文训练的内容,将每次作文训练的内容串联起来,正是小学阶段作文训练的主线。而所有这些,都体现在每篇习作例文后面的习作要求中。所以,只有把握习作要求,才能扎实地完成每一次作文训练,最终完成小学阶段作文训练的任务。
每次习作要求多在基础训练中,说明本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与本组中的习作例文相照应。大多数教师一般是先讲解例文,再审看要求,最后作文。这样教学习作例文目的不明确,如同讲读课一样。为突出习作例文“例”的特点,可以将习作要求前置,四环节教学习作例文。下面以人教社小语五册(新教材六册)《雨》一课作一说明。
一、审清习作要求,明确习作目的。
1、提出习作要求(基础训练6第六题)。
到院外去,仔细看看远处有什么,近处有什么。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
2、师生分析要求,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要求先“观察”,这是作文的前提。
(2)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既点明观察顺序,又交代了作文的写景顺序。
(3)写“景物”,指明了作文的内容。
很清楚,上面的要求正是中年级作文训练的特点:中年级围绕“段”的写作训练,首先强调是观察作文;其次要达到言之有序;而“言之有物”写具体,本次作文训练没有要求。
3、明确学习方法(课文后面的作业)
(1)课文讲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说说下雨的时候,作者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默读课文,看看作者用了几句话,把观察到的雨景具体地写了出来。再把这几句话写了下来。
第一题先交代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接着又交代了重点段的主要内容,同时提出了观察方法。第二题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重点段的写法。
评注:习作例文“例”在哪里,就是本次习作的要求;习作例文学什么,怎么学,就在课后的作业中。通过第一环节,为学生学习习作例文提出了“纲”;纲举目张,怎样学,学什么,就一目了然了。
二、围绕习作要求,品味例文特色。
例文分析:本文具体地描绘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从写作顺序看,整篇顺序学生易于掌握,难点在于描写雨景时的顺序。而中年级作文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正是怎样按一定顺序组句成段;从例文内容看,写得具体生动,读来犹如随同作者在观察雨景。本次作文虽然不要求“写具体”,但是这是中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而以上又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有听,有看,有想,这更是学生应该学习的。这样看来,本篇例文集中体现了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一篇典范的例文。
教学安排: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例文,理清例文层次。
2、粗读一段,了解雨前特征。讨论:
(1)本段写什么时候的景色?(雨前)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要下雨了”?(天色暗、刮狂风、屋闷热)
(3)还知道了什么?(时间:星期天上午;观察点:窗前。)
(4)再读一读,感受大雨即将来临的氛围。
3、细读二段,体味作者写法。教师引读。
读写“听到的”句子,讨论“听到了什么”(“粗大”的雨点“叭叭直响”)。写出雨急、猛。
读写“看到的”的句子,围绕下列问题讨论:
(1)这部分有几句话?写什么时候的景色?(5句话;雨中景色)
(2)作者都观察到了哪的景色?是怎样把观察到的景色写具体的?(天地间、屋顶、房檐、地上;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这一部分要抓住形象的比喻,生动的用词进行品味,同时要唤起学生的想象,感受雨下得“大”及“关系”。
(3)作文是按什么顺序把观察到的景色写具体的?(如下图所示,可通过分读让学生具体感受这个顺序)
屋顶
上
天地间
房檐
地上
下
(整体
部分)
读“想到的”句子,讨论:
(1)作者想到了什么?
(2)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及时雨”?
(3)怎样理解“雨水流进了人们的心窝里”这句话?要引导学生想大地干旱之情及丰收之景。
读第三段,了解“雨后”景物特点:泥土清香、空气清新、枝舒叶展。再读,品味雨后景色的美。
三、例文要求对照,总结例文特色。
理解了例文内容,了解了写作方法后,再把本次作文要求同例文对照分析,感受例文是怎样体现作文要求的。首先写得具体,特别是雨中一段,从听、看、想三方面,把雨下得怎么样写出来了;其次写得顺序清楚,雨中一般按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的顺序,自然清晰。而以上两点又得力于观察细致,观察有序;最后再读全文,细细品味。
四、按照习作要求,仿照例文习作。
将作文要求前置,四环节教学习作例文,可取之处在于:首先,使学生学习例文的目的更加明确;其次,明确了学习方法。怎样学,作文要求及课后作业已做揭示;第三,充分体现了习作例文“例”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使学生学习例文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了。
附板书:
雨前: 天色暗
刮狂风 屋闷热
听 粗大 直响
屋顶
上
雨
雨中: 看 天地间
房檐
地上
下
(整体 部分)
想 及时雨
雨后:泥土清香 空气清新
枝舒叶展
《河北教育》1995年第10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