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三大发展趋向使农村学生很受伤
(2011-07-27 08:11:01)
标签:
教育发展趋向杂谈 |
分类: 原创择录 |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呈现产业化、重点化、功利化发展的趋向。大量农村小学被撤并,许多农村优秀生源和师资力量不断涌入城镇。失血中的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差距不断拉大,大量滞留农村的学生,由于输在起步,上不了重点中学,进不了重点院校,成了目前教育发展趋向中的最大受伤者。
从产业化发展趋向看,不少地区把教育当作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不惜血本撤并农村学校,鼓励农村优秀教育资源向城镇流动,通过培育城镇教育优势地位,吸引人口向城镇不断转移。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小学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864.30万人,比上年增加113.53万人,增长15.12%。在初中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302.88万人,比上年增加56.54万人,增长22.95%。据调查,在一些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三千元左右的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到县城就读,一个小学以下学生每年要比留在农村多支出千元以上,一个初中学生每年要比留在农村多支出二、三千元以上。
从重点化发展趋向看,目前从初中到高校,重点化垄断趋向日益严重。如许多县区重点中学招生名额中80%以上的名额被县城几重点初中所垄断,一个乡镇中学老师回味近年升学情况时数,2005年前,该校每年考入重点中学的人数都在15人以上,近年来,尽管享受低于城镇50分的加分政策,每年考入的人数也只有七、八名;重点高校招生名额被城镇超级中学垄断的现象也很明显,以陕西为例,2010年北大清华在陕西自主招生名额的98.9%、保送名额的97.3%,都被西安“五大名校”垄断,省会两所超级中学,占去了全省考入北大清华名额的62.2%。
从功利化发展趋向看,现在不少学校口头喊着素质教育,实际操作中则完全围绕功利化开展工作。为了挖到好的生源,无论重点高中还是重点高校都在千方百计挖生源,各县中考前10名学生都是各市重点中学争夺的焦点,各地高考状元都是高校争夺的焦点,为了抢到好的生源,许多学校开出全免加大奖,生活学习专人负责等特殊待遇条件。对于慕名而来的未达线学生则狮子大张口,疯狂扫钱。在教学安排上学校一切工作围绕升学率,班级分等设计,老师因班配备,课程围绕应试设置,实验班特殊照顾、重点班适当兼顾,普通班不闻不顾。一些大学甚至把培养亿元富翁作为办学导向。
以上三大发展趋向,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和孩子很忐忑,起步进城里,票子付不起,留在农村里,再难进重点,失去了机遇,终身都后悔。学者王莉华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城乡差异》一文中提到,清华大学本科生中来自农村的学生1992年、1995年和1999年的比例分别是18.3%、20.1%和19.0%。有关人士采取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统计,2010年表示自己户籍在农村的清华学生比例仅为17.0%。而同年全国高考考生中,农村生源的比例高达62%。
平等享有教育权利是公民平等体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条件,更是是社会和谐发展和实现国强民富之路的重要保证,为此,建议采取措施如下:
一、严禁各地把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城镇化相提并论,不能以推进城镇化为由随意撤并农村中小学,或强迫农村学生进诚就读,确保农村中小学合理配置。
二、有效扭转政府扶持政策和财政资金被重点学校绑架的行为。确保教育投入优先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使农村和城镇享有平等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采取措施规范恶意抢夺生源和限制学生选择权的不合理竞争行为,禁止学校在学生教育问题上实行差别化分班,差别化对待。
四、突出德智体美综合发展要求,改革招生制度,规范自主招生和加分项目管理,给农村学生创造更多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