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统计指标设置要更合理、更阳光

(2011-01-12 11:49:53)
标签:

杂谈

分类: 原创择录

http://s13/middle/67ff82bbt999e4cc7eb9c&690

 用记数的方法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描述和反映是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准确反映统计数据内涵,就必须对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口径进行科学定位,同一属类统计指标,其设计理念应该保持一致,才能具有可比性。如果采取偷换概念的做法,就会隐瞒事物的真实发展状况,出现人们感觉上的错位现象。以下举几个我们经常遇到的统计指标来说明问题。
    http://s5/middle/67ff82bbt999e6c1c9a84&690一、农民收入计算和工商业收入计算
在农民纯收入计算中,农民外雇劳力费用计入成本,而自投工不计入成本。工商业纯收入(或利润)计算中则无论外雇或自投工都算入成本。这一计算方法扭曲了农民劳动和工商业劳动的本质差别,变相抬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隐瞒了农民和工商业者的收入差距。比如农民种一亩地每年投工在7-10个,如果不计入成本,农民一亩地的收入是300-500元,如按50元/天计入成本,则很可能成为负收益。
    http://s5/middle/67ff82bbt999e6c1c9a84&690二、平均工资计算
    以前工资计算的职工人数是按岗位性质分工,全部在册职工都计入职工人数,国有企业改制后,职工人数按从业属性划分,分为从业人数和离开本单位保留关系人数,从业人数中又分为在岗职工和其他从业人员,用现口径计算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以前的平均工资比较,隐瞒了许多实际下岗和隐性下岗人员的收入状况。使许多自认为自己是单位员工的人感觉很难接受。比如一个工厂100名在册职工只有10人在岗上班,10人每人年薪2万元,其余未从业人员未没有收入,按现在标准计算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万元,而按原先口径计算的职工平均工资为2000元,在岗职工和职工两字隐瞒了如此大的差距,但还是被多数人盲目引用和比较。

http://s14/middle/67ff82bbt999e4cd72efd&690
    http://s5/middle/67ff82bbt999e6c1c9a84&690三、CPI计算
在CPI计算中,食品权重占有比重很高,租房计入生活消费指数,而买房不计入消费指数,但实际情况却是食品在居民生活消费中占的比重越来越低,买房要花掉许多家庭十多年的积蓄。多少年来房屋价格涨的疯狂,粮食价格上涨幅度却很小,这一高一低又使CPI涨幅与实际物价涨幅严重脱节,我们可以看到十年内生活中的许多商品价格涨幅都在十倍以上,而我们按照CPI计算复合计算出的实际涨幅却要低很多。

http://s8/middle/67ff82bbt999e4c7ba557&690
    http://s5/middle/67ff82bbt999e6c1c9a84&690四、可比价和现行价
    在GDP计算中2000年以前采用的是某一年度的不变价(90年或更早),GDP增长速度要按不同时期的不变价进行换算和比较,2000年后指数缩减法开始在统计中广泛使用,每年都按照价格指数缩减来计算GDP增长速度。而我们经常看到的城乡居民收入则采用现行价进行计算,对比时也不考虑价格实际上涨水平。这一计算方法从感官上扭曲了GDP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中存在的实际差距,使我国的初次分配制度出了问题,令许多人感到十分困惑。

 http://s5/middle/67ff82bbt999e6c1c9a84&690五、人口统计
在公安统计中所有的户籍人口都是常住人口,跨市流动人口才叫流出、流入人口。而在统计局常住人口是在某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流动人口只要离开乡镇就算。一个国家两个部门之间,人口统计却是两套口径,给公民,给社会管理以及人口普查等工作都带来了很多不便,也不知统计局作为《统计法》执法主体,为何不统一口径?
    也许还有更多的统计指标存在类似问题,但笔者认为仅从以上几个指标就足可看到统计指标设计使用不科学,在隐瞒了许多真实情况的同时,也会给我们的社会管理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少困惑和不便。
    http://s5/middle/67ff82bbt999e6c1c9a84&690实行阳光统计,坚持依法办事,不断普及统计知识,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统计并为改进和提高统计工作服务;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使统计指标设计更科学,使用更规范。也许是当前统计工作实现取信于民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http://s5/middle/67ff82bbt999e6c1c9a84&690文中观点纯属个人认识,如有错误之处,欢迎社会各界朋友诚恳批评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