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婴儿情绪发展与教育要点
(2011-01-24 20:12:49)
标签:
幼儿0-3岁特点 |
分类: 教育 |
一、情绪的功能
引子:
“即使刚出生的婴儿,也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地哭。”--一位母亲的话
婴儿是情绪的俘虏--心理学家的话
儿童年龄越小,情绪在心理生活中的地位越高
情绪+营养 =健康成长的要素
(一)适应功能:是适应生存
情绪是先天具有的能力,是新生儿重要的适应方式
基本情绪有: 愉快、兴趣、惊奇、痛苦、惧怕等
天生的情绪感应能力使新生儿处于主动地位,和成人沟通,得到最合适的哺育
他怎么啦?我要为他做点什么?
基本情绪的适应性功能
愤怒
恐惧
续
厌恶
伤心
续
高兴
惊奇
提示:根据婴儿的表情,提供最合适的抚育
(二)驱动功能:
是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
“今天我高兴,干什么都行。” -孩子的话
情绪直接指导着孩子的行为,
提示:根据婴儿的情绪,安排合适的活动
(三)组织功能:推动、组织认知加工
在儿童进行认知活动时,情绪是背景,起着推动、促进或抑制、延缓的作用。
研究:情绪状态对婴儿
智力操作的影响
1岁4个月-1岁6个月
实验室人工诱发不同情绪3分钟
呈现操作任务:转动迂回杠杆取玩具
婴儿在操作
研究小结:
在愉快和兴趣状态下,效果最好;
痛苦、惧怕等消极情绪,行动受抑制,或者退缩、躲避、甚至排斥、拒绝等
提示:
中等强度愉快和兴趣状态是儿童认知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孩子容易接纳外界的人和事. 思维活跃
(四)交流功能: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表情,是人际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婴儿的交往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
社会性参照(social referencing):婴儿根据面部表情,理解或解释他人情绪反应的能力
社会参照帮助婴儿看出
他人的情绪,调节自己的行为
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生活:爸爸下班皱眉、不说话--老老实实
提示:宝宝在看着我们的表情呢,他们对大人的表情、语气、语调很敏感
二、婴儿的情绪表达
“哭”和“笑”
是婴儿表达情绪最直接到手段
是实现情绪交流功能最重要的手段
微笑的婴儿
笑
笑,可以引起别人的积极反应
快乐的儿童被一种自我满足所伴随,使儿童感到轻松自如,十分有利于健康
哭
是消极的情绪反应 ,但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
1、生理性啼哭:
婴儿早期是自发的,频繁,6个月之后明显减少
例
饥饿的啼哭——
有节奏的,还伴有闭眼、号叫、双脚乱蹬的动作,有经验的父母听到这种哭声会马上给孩子喂食。在第一个月内有一半的哭是由于饥饿或干渴引起的。
他怎么啦?我要为他做点什么?
2、心理性啼哭:
由持续存在不良刺激引起愤怒的啼哭;由惊吓、震动引起的恐惧的哭;以及不称心、无人陪伴时的啼哭。
例如,招引别人的哭——
第三周才开始有。先是长时间“吭吭唧唧”,哭声低沉单调、断断续续,若还没人理睬,就会大哭。
例
恐惧或惊吓的哭——
哭声强烈、刺耳,还伴有间隔时间较短的号叫,让人一听就知道婴儿被吓着了,得赶紧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婴儿5、6个月以后,陌生人的意外出现,也常常会把孩子吓哭。
3、引起婴儿哭的常见原因
疼痛、悲伤、愤怒、害怕、及寒冷、饥饿等生理不适,挽留大人,招呼过来等。
成人的反应:
引起注意,马上过来,照顾,安慰等
抚慰哭泣的孩子会宠坏他吗?
因哭而获得抚慰的小婴儿:知道自己的行动可产生某种反应,可获得自信。
母亲经常对孩子的哭报以温柔的抚慰,孩子较少哭,用呀呀学语、动作和面部表情进行沟通。
4、正确对待孩子的哭
1岁以内常哭是正常的事,有生存、发展上的意义。
随年龄的增长,在良好的抚养、教育条件下,孩子的哭应逐渐减少:
#
# 逐渐学会用动作和语言来表示需要和不愉快情绪
# 幼儿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不愉快情绪和掩饰内心的能力
注意常哭的孩子:
孩子是否有身体的不适
孩子是否在要挟成人,把哭当成一种手段
是否过于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
提示:哭是儿童与成人交流、传递信息,相互了解,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
恐惧
恐惧在全部情绪中是最有压抑作用的,它会引起儿童的极度紧张感,造成逃避和退缩或僵化、呆板不动,使思维受压抑、感知狭窄,动作笨拙。
长期处于恐惧之中,孩子往往会形成胆小、怯懦、退缩的个性。
儿童常见恐惧:
即陌生人焦虑:陌生人的出现会使孩子感到害怕、焦虑的现象。
6~8个月
婴儿害怕什么样的陌生人
7-19个月的婴儿
(陌生成年男子、成年女子、陌生儿童(4岁)和儿童的母亲)
害怕与否与和陌生人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越害怕
对陌生儿童显示积极、温和的反应
进一步实验:对陌生成人、侏儒、儿童的反应--高矮大小不是影响因素
怕生的处理要点
(1)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2)有意识地增加孩子和其他成人接触的机会。
(3)陌生人以适当的形式接近孩子。
慢慢地接近孩子,说话轻柔,在一旁与孩子玩耍
(4)母亲是孩子的安全基地。
当孩子感到害怕时,母亲能抱着孩子最好
分离焦虑
即婴儿与依恋的人(通常是母亲)分离时,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伤心、痛苦,拒绝分离。
6~7个月产生 ,12-18个月达到高峰
原因:母亲不在=不舒适;
预测性恐惧
2岁左右,随想像的发展,孩子会出现怕黑、怕坏人、怕大灰狼等
怪物来啦
儿童对一些事物惧怕的变化率(%)
正确对待孩子的害怕心理:
害怕是一种错误。对?不对?
害怕的孩子不讨人喜欢。害怕=胆小
害怕是人类心理生活的一部分
大人也有害怕
帮助孩子克服害怕心理的2个必需:
耐 心
成人的帮助
方法一
“你不必害怕”,“这有什么可怕的”
“被动地倾听”
用玩具
生活就是这样,会有危险和害怕出现,但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甚至有人会寻找害怕
尤其在谈话不能奏效的时候
孩子常自觉地拿笔画画,表现害怕
重复画熟悉的模式可以强化安全感
用较暗的颜色,如黑云、黑太阳
2-3岁也可以用涂鸦
孩子可以象征性地克服害怕
如,在纸上打败恶魔,把恶魔的塑像压碎
提示:成人不应评价孩子画的好坏,要认真询问,和孩子交流
自我意识情绪的出现
自我意识情绪:包括羞怯、窘迫、内疚、嫉妒和自豪等,涉及对自我意识的伤害和加强。18个月以后出现。在儿童的成就行为、道德行为中起重要作用
羞怯、窘迫(用手遮脸) :对自身持消极态度、想要逃避以便他人不再觉察到我们的失败
自豪:对自己成绩感到喜悦,想与他人倾诉自己的成功,希望承担进一步的挑战
如何解释丁丁的变化?
14个月时,在几个大人和小朋友的注视下,丁丁随着“唐老鸭”的音乐节奏愉快起舞。
在20个月,他跳了几步后就停下,把脸藏到手后面。
提示:自我意识情绪在儿童的成就行为、道德行为中起重要作用。
依恋
帮助父母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安全型依恋
婴儿与母亲有着安全的情感联系。
喜欢与母亲接近
对陌生人反应比较积极
母亲离开,明显的苦恼和不安
母亲回来,兴奋,易抚慰,很快平静,继续游戏
回避型
对母亲采取回避的态度
分离时基本没有分离焦虑到表现
对陌生人无太大的焦虑和不安
“无依恋的婴儿”
矛盾型(反抗型)
对母亲怀有矛盾的情感。
陌生情境哭得最多,玩耍最少。
母亲离开:非常苦恼、不安和反抗。
母亲回来:很生气,拒绝接触,不易抚慰,很难继续游戏
如何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母婴依恋:第一年母亲与婴儿的相互作用
关键是母亲的敏感性、积极反应的程度
也受婴儿特征的影响
母亲的特点
回避型:“无依恋的婴儿”
对婴儿的情感需要不敏感,或缺乏温情,表情呆滞
矛盾型:情绪变化大,对婴儿的情感需要反应不一
安全型:负责任的、敏感的、充满爱心的
安全型依恋母亲的突出特点
对孩子发出的信号非常敏感,迅速反应
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以适应婴儿
对孩子总是富有感情、充满爱抚
鼓励孩子探索周围环境,提供适当的帮助
喜欢与婴儿密切的身体接触
父子依恋
1、父婴交往的特点
父亲并非不敏感、不能干
在交往内容上更多与孩子游戏
在交往方式上更多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
2、父婴交往的作用
是婴儿的重要游戏伙伴
是婴儿积极情感满足的重要源泉
(玩兴奋、刺激、变化、多样的游戏 )
促进婴儿形成积极个性品质
对婴儿性别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作用强于母亲,尤其对男孩子。如,4岁前失去父亲,男孩子缺乏攻击性,有女性化倾向,6岁以后影响较小 )
是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
(广泛的知识,动手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意识,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