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蔡延青一起开工社创意公益社会创新 |
分类: 专题 |
蔡延青曾是腾讯的交互设计师。2012年7月,他辞掉令人艳羡的工作,众筹16万元开始环球社会创新纪实之旅。他扛起摄影器材背起旅行包,1个人、走过3大洲、13个国家、20多个城市,采访了超过50名社会企业家与创新者,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世界各地年轻人用创新的方法改变世界的故事。现在蔡延青回到广州,和小伙伴们开办了广州第一个联合办公空间“一起开工社区”(Yi-
Gather)。他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多交流与共享,一起寻找改变世界的力量。
图文 /
陈永恒
酷是“Design
for the Other 90%”
在不少90后女生眼中, 蔡延青绝对称得上“
男神”:175CM的身高、精致的五官、高高的鼻梁、偏瘦的身材,再加上潮流的装扮,颇有日韩偶像男星的酷范儿。
事实上,蔡延青从来不掩饰自己喜欢新潮、酷的事物。“我学的是社会工作专业,但我特别喜欢美术,很机缘巧合的是在我们学校人文与传播学院跟艺术学院是在同一个校区。我在大学里面就花了很多时间在旁边的艺术学院,自学平面设计、摄影,和艺术学院的老师同学交流,参加各种各样的讲座和展览。”毕业后,蔡延青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腾讯网,做起了自己喜欢的交互设计师的工作。
虽然从事的是自己热爱的互联网领域的设计工作,但经历了四年社工专业熏陶和影响的蔡延青一直觉得,如果人生只为了自己而过是一种缺失与遗憾。“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多,用比较不要脸的说法是自己一直心系社会,渴望尽自己的能力去改善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同时我又希望能够结合自己的爱好来做点事情,而不想单纯地做一些捐钱捐衣捐物的传统公益。”
一个偶然的机会,2011年初,蔡延青了解到香港MaD组织的社会企业峰会。一直对公益抱有浓厚兴趣的他毅然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次活动对于他,是一次启蒙,一次触动,更是一个转折,蔡延青意识到:原来世界上有一种企业模式是将公益与商业模式相结合,而这种模式正好弥补了公益组织无法自力更生的先天缺陷。他被社会企业这一企业模式所深深吸引,内心再也无法平静。
从社会企业峰会回来,行动派的蔡延青开始摩拳擦掌地思考该如何切入社会企业领域,更多地了解已有的社会企业及其生存情况。2011~2012年国内的社会企业还凤毛麟角,比国外起步要晚,经验不足,整个行业很需要有更多的案例和理论去指导。行业需求与个人特长正好相匹配,那何不做一个网站,专门翻译国外社会企业的动态,让大家了解外面的人是怎么运作的。于是,2011年6月,名为“BottleDream”,专门记录社会企业案例的网站顺势而生。
在这个关注外国社创动态的过程中,有许多案例给蔡延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纽约曾经举办过一个名叫“Design for the
Other
90%”的展览,这些极具创意的设计深深震撼了蔡延青。其中针对许多非洲沙漠地区居民需要远距离取水的难题,南非一家公司推出一种名为“Q鼓”的环形滚桶,容积为75升,可以在地上滚动,因为负担取水任务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这样的设计大大方便了他们在取水地和住地之间来回运输。还有一家丹麦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生命吸管”的净水装置,它可以在极度浑浊和污染的水中除去导致腹泻、痢疾和霍乱的细菌,从而使人们可以直接饮用地表水。这些设计对于缺水和贫穷的非洲来说,无比重要。当然还包括简易净水器,紧急庇护所、太阳能路灯以及太阳能厨房,不但新颖实用,更重要的是价格低廉,满足多数穷人的需要。
在关注外国社创动态的过程中,蔡延青自己也在悄悄改变。“其实,我挺讨厌现在的设计界,大部分设计师们只想做锦上添花的设计,设计更豪华的汽车,更好看的手机,永远不会有人穿的时装。改变的只是一丁点的富人的感受。但剩下将近九成的穷人没有设计师关注。而恰恰是面向他们的设计才可以显著提升和改善生活质量。因为那是从‘没有’到‘有’的质的飞跃。”
辞职,开始环球社会创新纪实之旅
社会企业为蔡延青解开了难解的心结,BottleDream让他更深刻地聆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BottleDream网站的运营经历让他看到,国外社会企业固然精彩。但单靠翻译国外的文章,远远不够,他希望与世界上最有创意的年轻人面对面地交流,然后将这些资料拍摄成纪录片,传播给中国的年轻人。
蔡延青的解决方案是,辞职去环球旅行,拍摄纪录片。
一边是稳定得让人羡慕的工作,一边是自己内心渴望但又充满风险的全球之旅。正如蔡延青所说,事情到了那个时候自然就有结果,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你才知道解决办法。
担心回来找不到工作——总有解决办法,这世界上缺的从来不是工作,而是一份你觉得满意的工作;担心财富积累比人家慢——但每个人对财富的定义不同,或许金钱上的财富会比别人少,但是精神上、整个人生观上是丰富的,而这种丰富不是用金钱可以购买的。
但辞去工作只是第一步,更艰巨的任务是说服家人。为此,蔡延青将自己过去搜集的社会企业资料、媒体报道整理成册,每天晚上跟父母解释什么是社会企业、社会企业要做什么、前景如何,当然还包括自己准备做的是什么,最后他取得了父母的支持。
除了家人的支持,钱也是一个大问题。蔡延青首先想到的办法是寻求公益基金会的支持,这样不光快速而且成功可能性较高。但等到把计划书撒出去一圈之后,几十家NGO组织没有一家愿意帮助他。被逼无奈的蔡延青想到了时下新潮的互联网众筹。
所谓众筹,是指用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众筹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让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这种模式在国外已经风行了几年,甚至有出现百万美元级别的项目出现,但在国内尚属新鲜事物,点名时间和追梦网就是国内现有众筹网站中的代表。蔡延青将自己的项目放到追梦网上,意想不到的是很快就募得16.5万元,远远超过项目所需的12.5万元。
募集到所需款项后,蔡延青上路了。
对话蔡延青:
“永远不要怀疑一小撮坚定执着的人能否改变世界。事实上,世界从来都是这样被改变的。”
赢未来 你选取的受访者标准是什么?
蔡延青
对于受访者的挖掘,我基本上是基于MakeSense社区,借助滚雪球的方式,进行联系。采访对象的筛选原则是不采访大牌的、有历史的、成功的NGO组织,要采访新创的社会企业及其创始人的故事。对每一个地区社会企业的采访数量不设上限,尽力采访。采访将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那就是——为什么衷情于社会企业?商业模式是什么?期望解决的社会问题是什么?为年轻人、青年行动说一段话。
赢未来 有没有哪些是你特别想和大家分享的外国年轻人?
蔡延青
这样的人太多了,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在英国成长的加纳裔青年。他很想帮助家乡的加纳人民喝上净水,他是通过销售水壶来实现这个项目的。这个青年的想法非常独特,他与英国的许多餐厅和咖啡馆合作,包括PizzaHut等,水壶购买者只要拿着水壶到贴有这个项目LOGO的餐厅都可以免费装水喝。他们以12英镑销售自己生产的水壶,其中6英镑将直接捐给净水工程,另外6英镑将作为项目的运转资金使用。凭借着这种模式,项目实现了最初的社会梦想。再举一个例子,STUDENT
FUNDER的创始人叫Juan
Guerra,当年被录取后没有足够的学费,在各方的资助下最终获得了MBA的学位,当他毕业以后,他建立了一个平台给更多没有钱上学的学生提供这样的支持,也就是学费众筹网站,那些获得筹款的人则需要承诺用他学到的知识或技能来帮助资助人。目前这个网站上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了。这就是我比较喜欢的社会创意模式。
赢未来 你觉得欧美发达国家的年轻人是否比我们更有创意?
蔡延青
国外社会企业虽然比国内发展得要早,但各国社会企业发展的情况各不一样,像英国甚至在政策制度上给予社会企业一定的支持,但大家都在摸索中,包括对社会企业的定义也在不断地探索,而国内的社会企业发展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落后”。目前国外的社会企业项目大多采取盈利项目反哺不盈利项目的方式来运营。
赢未来 为什么我们做公益就不怎么好玩?
蔡延青
主要是社会把公益看得太过高尚、太过严肃。其实做公益只是另外一份工作而已,与设计师和清洁工没什么两样,只是大家解决的问题不一样而已。公益人愿意做一些事情帮助周围的人,那只是个人兴趣不同,并没有什么道德优越感。如果带着一颗怜悯之心或者爱心去做公益,就会把公益定义得比较狭隘。人们往往会认为,在玩就一定不是在做正经事情,也做不成事情。其实不光是公益,我们在做很多工作的时候都没有做得很开心,都是一种很憋屈的状态,这是我们这个社会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赢未来 你从事社会创新,有什么心得要和大家分享么?
蔡延青
我觉得有几点吧,这也是我做社会创新的原则。首先一点是要好玩。我一直希望我的这个项目是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进行的。在国外,那些做公益的年轻人总可以把公益这件事做得很好玩,在自High的基础上再去影响他人。比如有一个做环保的组织,为了吸引大家了解环保知识,他们设计了一场无声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凭借“无声”这一噱头,吸引了不少社区居民的关注,借助高关注度,这个组织开始了环保知识宣传。或许这是国内公益青年应该思考的地方。
其次就是要可持续,也就是用做企业的方式来做公益,保证项目本身有一定的盈利能力用来支持项目运营所需要的成本,当然还包括让参与其中的年轻人能够过得体面,至少是不拮据。
第三点是,快速地执行,如果你有一个好的想法,就应该马上去执行,不要去想这样做行不行,会遇到什么问题,先去执行了再说。我在伦敦期间,借宿在Juan,他们多半是有一个好的想法,大家先碰个面定下大致的流程,第二天就去执行了。我至今都记得这句话,“Never
doubt that a small group of committed people canCHANGE THE WORLD.
Indeed it is the only thing that
everhas.”翻译过来就是,“永远不要怀疑一小撮坚定执著的人能否改变世界。事实上,世界从来都是这样被改变的。”
赢未来 回来之后你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
蔡延青
再举一个例子,在非洲,除了本土居民,大量的社会组织和国际的NGO在那里办公,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个联合办公的需求,在非洲就会看到有这样两三百平方米的联合办公空间,Hub是提供一个办公平台给想要独立创业的,但是又缺乏资源的,寻求思维碰撞的人。当我去到英国的Hub以后,那里的人给我的感觉是他们非常渴望去改变世界,思维非常的活跃,能力、资源的短缺都能够在这样一个空间里获取。我就萌发了回国创办这样一个联合办公空间的想法。
编辑手记蔡延青喜欢别人叫他阿菜,之所以是青菜的“菜”而不是姓氏的“蔡”,他觉得青菜新鲜、健康、有活力,又让人觉得比较亲切。在11月17日中山大学的一个分享会上,演讲后的阿菜被女大学生粉丝围住,签名、合照,阿菜俨然成为她们的社创男神。如今,蔡延青和他的小伙伴们开设了一家叫“一起开工社区”(Y
i-G
ather)的联合办公空间,在帮助别人实现梦想时也实现自己的社创梦想。环球旅行回来的蔡延青计划明年推出纪录片和同名图书,他说那个时候将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找到改变世界的方式。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