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音乐是怎样发生的?

标签:
在线音乐酷狗mp3itunes繁星网文化 |
分类: 专题 |
在线音乐并不是一种音乐形态或器乐种类,仅仅是一种储存和传播方式的组合。但正是数字硬盘储存技术、MP3压缩技术和P2P传播技术的巧妙组合,使音乐开启了无尽的财富大门,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文 / 陈永恒 图 / 苏俊铭
磁盘、卡带、CD等存储介质的发展,
满足了人类在时间上征服声音的欲望
很长时间内,人类在保存声音方面并没有多少作为。虽然我国在唐朝出现了第一本琴谱,但严格意义上来讲,曲谱并不能保存声音,只是用一种人类创造的语言保存声音的运行规则。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保存声音的人叫爱迪生,没错,就是那个伟大的美国发明家。
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机械留声机,它由一个用表面涂有蜡的锡箔包着的圆筒和装着针尖的膜片组成,能把声信号变成电信号。当人对着话筒说话时,声压就从膜片传到针尖,转动锡箔圆筒,针尖就在锡箔表面的蜡上刻出沟纹。这一发明使人类第一次可以把声音储存起来,从此记录声音和处理声音成为可能。不要小看这项发明,但它满足了人类最基本欲望——占有。
有一部非常著名的法国电影叫《香水》,描述一位与人类不相往来、嗅觉异常灵敏的天才格雷诺耶(Grenouille),为了追寻、保存世上最完美的香味而不惜杀人的旅程。让人费解的是,尽管他杀了十多位年轻女性,但当他的香水制成后,整个广场的人都沉浸在一种美妙而忘我的氛围中,最后甚至原谅了他的行为。电影情节或许荒诞,但却说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人类可以为了占有一样东西付出惊人的成本。
在爱迪生发明机械留声机之后的一百多年,人类存储声音的介质都是磁性固体,只是各种介质在不断变化和改进而已。1966年飞利浦公司发布了第一盒录音磁带,作为一种音乐存储介质,凭借低廉的价格和便捷的操作性,它在市场上的普及程度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也使得保存声音的行为第一次进入私人领域。
随后,日本鼎鼎大名的索尼公司接管了声音记录和音乐播放的历史进程。该公司于1979年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款Walkman便携磁带播放器,而且在1982年推出了首张CD镭射盘,通过数字化方式记录之后,一张小小的塑料圆盘,可以存放相当于15万张16开纸的内容,也就是数百部大部头的著作。
从爱迪生开始,磁盘、卡带、CD等存储介质的发展,满足的是人类对声音在时间维度上的征服欲望,也为在线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接下来要解决的是音频文件的网络传输障碍了。
MP3与P2P技术的发展,
满足的是人类在空间上征服声音的欲望
就像快递东西之前必须将物品折叠起来装在一个尽可能小的盒子里一样,MP3压缩技术的出现就是为了将音频文件打包并装进尽可能小的盒子。但是你可能并不知道,发明MP3这项音频压缩技术的人原来只是想发明一项数字广播技术。
1992年,四名来自德国、法国和荷兰的工程师受欧盟委托研究一种新型的数字广播技术——DAB,欧盟要求该技术具有抗噪声、抗干扰、抗电波传播衰落、适合高速移动接收等特点,而且能够提供CD级的立体声音质量,甚至适合播放“古典音乐”、“交响音乐”、“流行音乐”等。
在二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广播技术一直停留在调幅和调频(AM和FM)两种模式,
再也不能适应新的多元化传播需求。工程师们发布的第一款技术叫做MP2(MPEG-1 Audio Layer 2),
这也是互联网上出现的第一个音频文件。一年多之后,几经修订的MP3技术标准终于诞生了。它在极大压缩音频体积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声音原来的状态,耳朵很难辨出差异,对网络传播而言,在互联网发展初期,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过MP3压缩格式压缩后的音乐,一首歌的体积大概在4MB,这样保存、交流起来异常方便。
从MP3格式发展至今,
先后出现了WMA、WAV、RA、MD、AAC、FLAC、APE等数十种音乐格式,但几乎所有的音乐格式都在解决一对矛盾——尽可能小的体积与高品质的音质。
从1995年开始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MP3格式开始在因特网上蓬勃发展。其流行不仅仅得益于Windows
95的问世和个人计算机开始向多媒体方向发展的趋势,也与一个叫沙朗·范宁(Shawn
Fanning)的大一新生以及他制作的一款叫Napster小软件密不可分。
1998年,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年仅18岁的沙朗·范宁为了能够解决他的室友的一个问题——如何在网上找到音乐编写了一个简单的程序,这个程序能够搜索音乐文件并提供检索,把所有的音乐文件地址存放在一个集中的服务器上,这样使用者就能够方便地过滤成千上万个地址而找到自己需要的MP3文件。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到了1999年,这个程序成为人们争相转告的“杀手程序”——它令无数散布在互联网上的音乐爱好者美梦成真,无数人在一夜之间开始使用它。在最高峰时,Napster网络有8000万的注册用户,一半以上的互联网用户都是其注册用户,这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数字,也是P2P软件第一次进入生活领域。
Napster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把音乐作品从CD转化成MP3的格式,同时它提供平台,供用户上传、检索和下载作品。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Napster遭到国际五大唱片公司起诉,称其涉及侵权歌曲数百万首,要求每首盗版歌曲赔偿10万美元。也就是说,Napster要赔偿1000亿美元。2000年2月,法院判定Napster败诉,二审依然败诉。2002年6月,Napster宣告破产。
Napster虽然死了,但P2P传输技术却保留了下来,并被广泛引用,其倡导的开放、分享精神成为互联网最重要的价值理念。
事实上,P2P传输技术满足的正是人类在空间上征服声音的欲望,轻轻一点鼠标,声音就能越过万水千山以近乎零成本的价格传播。从此,声音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入了自由流通的状态。
乔布斯手执iTunes和iPod,
成为在线音乐的点火者
几乎没人会否认,乔布斯就是将这几种技术组合起来的大师。他用iTunes和iPod,在正确的时间用一种正确的方式颠覆了音乐行业,创造出全新的音乐模式和流行文化。
2000年前后,人们因为Napster网站的关系,已经有了从网络下载音乐再刻录的习惯,乔布斯觉得刻录太麻烦,他开始构思通过iTunes软件和iPod硬件传输歌曲的流程项目。当时市面上已经有类似的播放器,但是大多数都很差,可播放的歌曲也少得可怜,且待机时间短。乔布斯任命乔恩·鲁宾斯坦开发这个项目。鲁宾斯坦收购了东芝最新的1.8英寸5GB小硬盘的专利,并且确定了电池、屏幕等重要原件。再雇来另外一位iPod之父托尼·法德尔。此人在加入苹果之前已经做着一些研发MP3播放器的工作。
后面的故事,都已经家喻户晓了。2004年,iPod成为全美国最受欢迎的数字音乐播放器,占领了50%的市场份额。到了2005年,iPod统治了美国的数字音乐播放器的销售,拥有超过92%的硬盘播放器和超过65%的所有类型播放器的市场。到2011年,苹果公司累计卖出3亿部iPod。此外,它对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冲击。文化学者研究指出iPod是一种“上瘾毒品”或是一种具有“晕轮效应”的产品,鼓励PC用户转到苹果电脑的其他产品,如iMac、iPhone、iPad。
美国耶鲁大学文化学者法德尔说:“十多年来,音乐行业一直在围绕着iTunes打转。”在iTunes商店,花上1美元就可以购买到一首单曲。“音乐行业的乱象部分原因在于将控制权交给了苹果公司”。他指责乔布斯破坏了音乐产业,“他创造了一个坏的生态系统,导致付费收听模式倒退了数年。点单模式谋杀了这个行业。艺术家们无法从音乐创造中获利,没有人愿意购买专辑。”
但事实上,在线音乐的发展并没有停止,先后有Pandora、iHeartRadio、Spotify和Rdio等竞争对手不断涌现,这个领域正变得越来越细分和多样。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