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国青年雷克的东征西游记

(2013-09-11 15:40:39)
标签:

雷克

徒步中国

洋公知

西游记

文化

分类: 人物

德国青年雷克的东征西游记


  德国青年雷克,先完成了适应中国生活的“东征”,又完成了西去求婚的“西游”,走了4646公里的中国路,他都看到了什么,又学会了什么?
  文 / 柴彦超 图 /受访者、博集天卷


  2003年,在慕尼黑大学主修文学和历史的德国青年雷克选修汉语这门外语课时,大概没想到十年后的自己会和中国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2007年,他以交换生的身份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摄影,同年11月9日,他从北京启程,打算一路走到慕尼黑,向成都籍的女友小象(在慕尼黑留学)求婚,虽于一年后止步乌鲁木齐,却因一部自制短片《最遥远的路》走红网络,如今他在中国出了书,是微博上为数不多的“洋公知”,刚刚完成了以研究韩寒为主题的硕士论文……
  在路上
  你为什么要走路?你徒步为了什么?你怎么会想到走路这么奇怪的事?……雷克像一次次站上了中国好声音的舞台,被汪峰老师一次次地换着法子问“你的梦想是什么”。每次他都不厌其烦地给以回答,答案却不尽相同。
  一个四岁的小女孩曾问他为什么不骑自行车,雷克用诗意回应了小女孩的纯真:“可我就想慢一些。”这一慢就是从一个深秋到另一个深秋,从北京出发,穿越平原、城市、铁路、沙漠、戈壁,路过兵马俑,行经丝绸之路,最后在新疆停下,一步一步,走了4646公里。
  “我喜欢走路是因为它让我觉得自己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无论在哪里,我记得的都不仅仅是路本身,更多的是那种我拥有的走在路上的权利。”在雷克看来,坐火车出行更像是一个局外的观光者,如果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同一个地方的土地,会有天人合一的感觉,“我拥有了它,我们拥有了对方”。每走满一千公里,他都会情不自禁地跳一次舞。
  从瓜州走到敦煌,一百多公里的戈壁滩,要走上三天的无人洲,雷克说:“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小,这个世界很大。”有多大的绝望,便有多大的惊喜,当绿洲的清风和树木散发的香气向雷克扑来,他只觉得整个世界都是那么的绿,所有的植物都让人想摸一下,而自己如获新生,也突然明白了“绿洲”的含义。“敦煌就是一颗明珠。”雷克表达着他对敦煌的喜爱,但“我必须走上前去,穿越这一切。现在就让我把自己的身躯带走,把心留在敦煌吧。”(季羡林语)
  前面是九寨沟也好,是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也罢,在雷克看来,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意思,而非美好。在去山西煤炭区之前,已经有人提醒过雷克最好改道,雷克最终怀着对当地人如何生活的好奇前往。“全是煤矿,全是黑的,到了太原就被吓到了,这种被吓到的感觉比敦煌的美感觉更深一些”。而雷克在书中四两拨千斤,借用一个小女孩的话说道:“在北京白裙子可以穿一整天,在这儿,几个小时就变黑了。”
  也正因为雷克寻找的是新鲜感,所以他看到的是失足妇女、环境污染、中国式葬礼、古建筑翻新、拿着手机却用毛驴耕田的农民……图书编辑在封面上写了一句“深入社会各阶层一步一步看中国”来吊读者胃口,加之书名有山寨《寻路中国》之嫌,且两者相比,《徒步中国》确实不太像一份社会调查,因而,以豆瓣为代表的不少读者并不买账。雷克自己也觉得委屈,德文版《最遥远的路》和中文版《徒步中国》两个书名他都不喜欢,他喜欢的是《天下第一疯》,“读者刚开始可能认为我在说我自己,读到中间就会知道其实我说的是谢老师,这样的话就会很低调。”在书的包装上,雷克说了也不算,而他想的很简单——自己讲的故事有没有让人觉得真实,让人感动,或者让人会心一笑。德国青年雷克的东征西游记
  在中国
  “三块。”小卖部的老板在不断重复这两个字,而雷克依然坚持着不到一半的价格,心想着,实在不行,最后也能以半价成交。就这样,僵持了好一阵子,直到另一个老外看不下去了,给了老板三块钱,将可乐递给雷克,拉着他走出哄笑的围观人群。而雷克还在纳闷着为什么老板不愿意便宜一点,讲价的道理不是人人都知道么。
  来中国之前,朋友建议雷克买东西之前要讲价,他以为小到买瓶可乐之类的也都是要讲价的,所以初到北京就闹出了笑话。如果没有另一个老外出手相救,也许他还会同老板僵持好久,好在当时他还不知道什么是“面子”和“下不来台”。
  还有一次,在一家小旅店退房时,因晚了十分钟,老板坚持多收他半天房费,雷克交了钱却很是不爽,出了门就大喊“欺诈游客”之类的话,有人便建议他去县政府。雷克还真去了,有人接待,并叫来了老板,老板不停地道歉,还给雷克一沓钱,他没要,转身走了。
  “这事儿就是我的错,最后却让老板赔礼道歉。”雷克很后悔当时的举动,其中的道理,他也明白,“官员看我是外国人,不想把事情闹大。很多基层官员,害怕老外闹事。”
  早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摄影的时候,雷克就对基层官场有所了解,地方举办摄影大赛,通常会邀请几个像他这样的老外“撑门面”,也就是所谓的“有国际范儿”。“一般都是跟中国的前辈们一起拍摄,因为我只是入门者,所以很是尴尬。”让雷克更觉尴尬的是,吃饭的时候,地方上的干部总是先和自己干杯。“因为我是德国人。但我希望自己不是因为国籍被尊重,而是因为我个人本身的东西。”
  当然,雷克一路走来,遇到更多的是让他温暖的人和事,有人主动要载他一程,也有人误以为他走丢了,给他钱让他理了长发买票回家,有人提供住宿,也有人请他吃饭喝茶……对雷克而言,最幸福的时刻是,他在途中的一个小村庄里遇到几个十多岁的小朋友,他们给雷克做了一个花环戴在头上,“小朋友们不像成年人那样在乎我的国籍。那一瞬间,我幸福无比”。德国青年雷克的东征西游记
  在爱里
  “德国人没你们想得那么严谨,也没你们想得那么死板,德国人也是人。”雷克给记者说着国人对德国人的误解,但他似乎就是国人眼中那个典型的德国人。出发之前,雷克就给自己定了很多规矩和原则,比如像阿甘一样蓄发留须、不借助任何交通工具、每天写博客、必须按拟定好的计划去执行等等。
  “我心里有个老板,这个老板就是我给自己定的原则。”而能打破这些原则的应该只有爱了。对于免费让其乘车的好心陌生人说一声“谢谢,不用了”也就没事了,面对自己爱的人,雷克难免有所动摇,可他依旧固执着,一次次在“老板”和爱人之间选择了“老板”,比如中途去见小象父母时没有理去发须,和小象父亲谈“正事”时拒绝了倒来的酒,直到他走到了吐鲁番的那天夜里,远在德国的小象弹窗告诉他“我们还是分开吧。”
  “在她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比她重要。”雷克说,“我一边想徒步玩儿,一边想要女朋友,到最后我发现,你总不能什么都要,有时候老天会逼你做出选择。作为一个人,你要弄清楚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当时雷克很是伤心,哭了好久,只是他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老板”,他选择继续走到乌鲁木齐,然后飞到慕尼黑。至于为什么不立刻找小象,他自己也不知道。虽然他最终妥协了,却还是弄丢了小象。“我想经历点什么。”他也曾这样回答开头的问题,真的经历了这些,他也只一句,“是我活该”。
  “你不觉得孤独么?”这也是雷克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他多是说些空洞的套话回答——“还行”或者“我有手机啊,可以随时给朋友打电话。”当然,这并不是答案。孤独的时候,他总觉得从未谋面的父亲和儿时离开的母亲在守护着他,他也会想起2003年从巴黎走回德国的第一次徒步远行以及当时已感觉到的走路对他的特殊意义。
  在徒步的一年时间里,雷克都在读余华的《活着》——“一个中国南方男人失去了自己的整个家庭,最后依旧找到安宁的故事”。经历了种种,他似乎找到了那份安宁,可随着新书的出版、媒体的关注,生活又变得闹腾起来,他也只是自我安慰:“有所得必有所失,毕竟读者的爱也是自己的一项收入。”
  在微博
作为慕尼黑大学的一名汉学研究生,雷克刚忙完了题为《韩寒,神童还是文抄公?对一个文学丑闻以及中国公众对它的感受的考察》的论文写作,正等着答辩。在雷克看来,“倒韩”的人希望这个社会更真实一些,而“卫韩”的人则希望这个社会多一些像韩寒那样自由的声音,双方打来打去,其实从不在一个点儿上。
  而催生其硕士论文选题的正是微博。在他的微博上总能看到他对当下中国热点的评论分析及一些常识的普及,因此不知何时被贴上“洋公知”的标签,雷克也不含糊,曾在微博上或吐槽或调侃地写道:“我说中国还有些不完美,就被骂‘臭老外’。我说中国发展的方向是对的,就被骂‘洋五毛’。”其独立客观的态度、犀利幽默的语言,吸引了十多万粉丝的关注。即使回到德国,微博上依旧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
  而相比于“洋公知”,雷克更喜欢“小流氓”的角色,“小流氓爱美女,爱吃喝玩乐,偶尔不爽来句脏话什么的”。问及以后的打算,他的回答倒真有几分小流氓的本色,“我自己也在想这个问题,接下来该做什么。”
  唯一能确定的是,“如果以后再走的话,还会走这一条路。”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