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中大ICS创新空间汇聚青年公民新力量

(2013-05-13 09:46:58)
标签:

ics创新空间

青年公民

公民教育

草根ngo

分类: 专题

走进中大ICS创新空间汇聚青年公民新力量
  雷闯、陆非、叶富华、王三目等公益、社创界牛人是这里的常客,马丁堂学社、NGOCN、灯塔计划、青年实验工场等本土学术、公益组织是这里的重要伙伴……七年努力,中大ICS创新空间逐渐构筑出一个活力十足的青年公民网络,在它的扶持和引领下,这些个人和组织不断成长,并成为推动广州公民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文 / 黄中柱 图 / 受访者

  近三年,一个新的门牌号码逐渐走进公众视野,成为广州青年的讨论热点。
  4个全职人员、若干志愿者、230平方米的开放式办公空间、2400余册公民社会类图书和每年1000多场的活动,便是这个号码所能承载的物理资源;然而,在它背后,是众多热衷公益、关怀城市的个人和组织,以及他们所形成的公益网络。
  那里是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807室,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ICS)创新空间。
  公民教育延伸地
  “今晚第一次与同性恋朋友接触,听了他们的故事后,对这个群体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被他们的真诚所感动。”参加完4月15日晚在ICS创新空间举办的“直同分享会”,暨南大学大三学生何群在日志里写下如是感慨。
  何群的专业是新闻学,课堂上,老师总是向他们强调,新闻人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杂家”——对各个领域、各种社会话题都要有所涉猎。为此,他没少借阅经济、法律、社会学等专著来阅读,也积极参加媒体实习,可总觉得“对社会各阶层的了解仍很表面。”
  经朋友介绍,何群去旁听了中大的公民课,也得知了那个热闹的“807空间”。抱着好奇的心态,他在3月中旬造访了该空间。
  “还没进去,我就被大门上贴着的各式海报吸引,立人大学、雷励中国、汉达康福工坊……都是公益界赫赫有名的机构。”何群回忆。
  推门而进,迎面的是让人温暖的橙色墙面和“ICS创新空间”这几个醒目的艺术字体。门内右侧是两个竹制展示架,上面摆满了各种有机农作物和一些农业NGO的刊物。展示架旁是两张白色小沙发和一张小玻璃圆桌,构成了空间的会客处。门内左侧是前台,前台后面是一个大型木制书柜和长方形的公共办公大厅,再往里走则是一间小型会议室和几个独立办公室。“开放的空间不会让人有局促之感。”
  那天晚上举办的讲座叫《为了改变的行走》,主讲人是投诉合唱团创办人之一的陈伟祥。灯光暗下,投幕亮起,十几个关注公民权益的年轻人围坐一起探讨有关农民工、环卫工人、大学生支教等社会议题。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何群发现参加讲座的大部分朋友都是中大公民课的忠实粉丝。“一个广外的同学表示,只听朱健刚老师讲课觉得不过瘾,她更希望能够与那些行动者作深入的交流。”何群说。
  在ICS创新空间的网络月历上,类似分享会的场地预约记录排得满满当当。空间管理员梓烨说,每天都有广州高校社团或草根NGO打电话来咨询活动场地申请的事宜,也有不少大学生前来借阅公民社会类图书。“我们实行会员和非会员制度,会员(个人或团体)只要缴纳年费即可使用空间的办公设施和借阅书籍,在申请场地时也有相应的费用优惠,比如团体会员租用大厅,每次收费35元,非会员则需支付80元。”
  作为中大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ICS)的一个独立项目,ICS创新空间已走过七个年头。项目负责人贾蔚也没料到,这个小小的场所竟成了公益青年的聚集地。“2006年初创时,空间原叫‘木棉花开’,这是为了延续中心‘构建青年网络’的项目,当时我们主办了多场沙龙,邀请公益界的知名人士过来分享经历。2008年该项目结束后,空间需要制定新的工作方向,当时大环境在提倡社会创新,我们也就顺势而为,并在2012年底改了名字。”
  改名后的空间虽然不再主动组织沙龙,但它却为其他活动组织方提供了舞台。在这里,慧爱公益机构开展支教志愿者培训课程,NGO发展交流网(NGOCN)举办公益媒体人沙龙,酷儿大学发起纪录片训练营……就连中大公民课的9个实践小组也常来空间进行主题活动的策划工作。
  面对热情的申请者,空间一般都会允以批准,然而这也给空间带来风险。2008年,全国上下曾掀起一股抵制家乐福的热潮,一群广州大学生也希望有所表示,于是就相约到空间里商量行动方案。为了吸引更多人参与,他们在网上发布了聚会信息。可信息发出没多久,空间就收到了“停止活动”的警告。“这提醒我们要提高敏感度,对于陌生的申请者,要多了解他们举办活动的宗旨和性质。”贾蔚说,“当然,只要是从事公益或社会创新的申请者,我们都表示欢迎。”
  在朱健刚看来,空间里的丰富活动对公民课程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公民课偏重理论讲解,且涉及的话题比较有限,学生若想深入了解某个领域(如环保、扶贫),还是得与相关的个人或机构接触。”

走进中大ICS创新空间汇聚青年公民新力量
  草根NGO的幕后支持者
  除了为个人和组织提供办公、活动场地外,ICS创新空间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扶持初创型草根NGO的发展。“807慢生活馆”便是其中一个例子。
  馆长何力坦言,“慢生活馆”的建立缘起于中大公民课,一堂《如何建立社会企业》的课程让他感触颇深,“听了朱健刚老师的案例介绍,我才知道原来做企业并非一定要实现利益最大化,有时候,帮助别人比赢利更有成就感。”下课后,他联系了课程的社会企业小组,希望与他们合作尝试一些社企项目。
  自称吃货的何力一直对食物品质有着较高要求,他认为有机种植的农作物才是天然的好食材。“我希望在品尝到优质食物的同时,也能帮助农民改善生活。”小组会议时,他提出了这样的想法。一位组员刚好认识一些在云南种植咖啡豆的农户,大家讨论再三,决定以“公平贸易”的方式去实践。
  虽然货源有了,大家凑点钱也解决了运费,但场地仍是个问题。在得知何力他们的困难后,ICS创新空间免费为他们开辟了一个角落,还提供了两个货品展示架。就这样,何力在空间经营起他的咖啡店。何力不太懂推广,空间的工作人员就主动帮他设计了醒目的企业Logo和产品介绍卡;每当有其他NGO或高校社团过来开会或举办活动,工作人员也会向他们推介“慢生活馆”的理念和产品。然而,由于产品价格太高,咖啡店的生意总不见起色,“那些咖啡最后都被我们自己喝掉了。”何力笑着说。
  咖啡店失败后,何力想从本地出发,做有机食品。“朱老师和几位空间负责人觉得我们的想法很好,便让我们参与到相关的农业扶贫项目中。”他说。在空间的牵线搭桥下,何力和他的队友们找到几处没有商家收购的农户。“他们的作物质量都很好,但由于交通不便,收购商不愿意过去收购。我们就负责帮农户销售产品。”
  在此期间,空间又为“慢生活馆”提供各种支持:“慢生活馆”没有对公账户,空间便助其代管财务;何力希望在项目运营能力上有所提升,空间便推荐他去参加公益组织协力营;“慢生活馆”需要举办农产品推广会和生态旅游,空间又通过微博和官网帮它进行宣传……“ICS创新空间在本土公益界有着良好的声誉,在社会上也有公信力,客户看到‘慢生活馆’是它的合作伙伴,自然愿意支持我们。”何力说。
  如今,“慢生活馆”基本上实现收支平衡,不断增长的客户也超出了团队的服务能力。这是何力不曾想过的结果,“能有现在的成绩我已经很满意了,真的很感谢ICS创新空间提供的帮助,它让我的想法成为了现实。”
  贾蔚指出,空间能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是因为它背靠中大ICS的策略联盟。“在这个策略联盟中,中大公益慈善研究中心负责提供专业指导和组织NGO领导人培训,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负责提供资金帮助,30多家民间公益组织负责提供信息和社会网络支持。”她说,空间就如一个枢纽,各方资源在此汇聚,然后输送给需要扶持的项目。走进中大ICS创新空间汇聚青年公民新力量
  聚合青年网络,倡导公民理念
  有人说,如果要联系广州地区的公益青年或草根NGO,只需到“朱健刚”和“ICS创新空间_木棉花开”这两个微博中查找便可。这话虽然略显夸张,但若仔细查看一遍,便可发现一个规模不小的公益生态圈正以这两个微博为原点,不断向外拓展着范围。
  这个生态圈大致可分为4层:靠近原点的,是梗叔(公民社会组织发展中心项目主任)、周如南(ICS创新空间传播总监)、彭燕辉(中大ICS公民教育项目主任)等与ICS创新空间密切相关的个人;往外推一层,是中国南方公益慈善研究院、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等为ICS创新空间提供强大后盾支持的机构;再外一层,是雷闯(“乙肝斗士”)、陈嘉俊(拜客广州创始人)、陈伟祥(投诉合唱团联合创始人)、灯塔计划、NGO发展交流网(NGOCN)等积极践行公民理念的青年和民间组织,他们是空间的重要公益伙伴;最外一层,则是关注公益的个人和仍在成长的草根NGO。
  “新时代下,这种呈放射状的聚合网络对公民理念的传播显得特别重要,”周如南说,“一方面,公益青年和组织能够在空间里遇到志同道合者,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在他们的鼓与呼中,空间秉持的公民理念能够传得更远更广。这是双赢的结果。”


-这些事件影响了中国公益进程-

(2010-2013)

  1. 2010年,云南省实行《云南省规范境外非政府组织活动暂行规定》,这为境外NGO在我国开展项目及活动开创了先例。目前,共有150余家境外NGO在云南省开展各种服务项目。
  2. 2010年,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向三部委请示公益基金会免税政策,24家基金会联名参与,这为民间公益基金会带来了税收减免政策的希望。
  3. 2011年,免费午饭、大爱清尘等民间公益突然崛起,这为底层群体提供了医疗健康方面极大的便利,“微公益”开启了民间公益的新篇章。
  4. 2011年,范冰冰及其工作室发起“爱里的心”公益项目,为西藏阿里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治疗。此次“爱里的心”慈善救助资金切实把每一分钱都花到了病童身上。
  5. 2012年,什邡、启东、镇海都发生了为反对当地修建对环境破坏的项目,而上街集会抗议的事件。事后,当地政府都撤销了那些群众反对的项目。这些事件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也彰显了公民把整个地区凝聚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行动能力。
  6. 2012年,任建宇案、唐慧案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相关部门的做法遭到了民间舆论和新闻媒体的质疑、批评和谴责。在舆论压力下,他们的劳教处分被取消。
  7. 2012年,占海特因为没有上海户籍无法在沪参加中考而辍学在家。为了争取在上海的中考权利,她在微博上就随迁子女异地中高考问题向京沪籍人士发出“约辩”战帖。追求教育公平的呼声,已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8. 2012年,三峡大学刘艳峰写信给陕西省财政局,申请公开“表哥”杨达才的工资,这使得大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去行使监督权、知情权。
  9. 2012年,三名大学生在郑州上演名为“标准当关,盲夫莫开”的行为艺术,以此来反对公务员考试将盲人拒之门外的制度。
  10. 2012年,中国红十字会宣布成立社会监督委员会,对红十字会工作及捐赠款物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社会监督委员会中,有俞可平、王振耀、白岩松等15名各界知名人士。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