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刘静:一波三折的修路之旅

标签:
村官修路旅游采摘刘静 |
分类: 观察 |
曲家芦村隶属于山东省胶州市洋河镇,位于洋河镇西部,该村的500多亩果园是洋河采摘节主要举办地,也是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但坑洼不平的泥路却严重影响村民的收入。为了筹集资金建一条又黑又亮的沥青马路,刘静做了哪些努力?
文 / 禾乃 图 / 受访者
“采摘节办好几届了,路不是照常不好走,你这回出的这个点子可倒好,出大了吧,上哪弄钱去!”
村党支部冷同尧书记的一番埋怨的话,让刘静难过地抿着嘴唇。她低着头,轻声应着的同时也清楚地知道,冷书记虽然口头上有些埋怨,但他心里比谁都着急,因为如果不先把路修好,让乡亲们致富也只是纸上谈兵。
争执的始末,还得从曲家芦村的旅游采摘节说起。
烂路,致富的拦路虎
曲家芦村地处胶州市西南部的艾山脚下,隶属于山东省胶州市洋河镇,南是牛栏沟,东为战家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几年前,看到很多地区兴起旅游采摘,果子价格一路攀升,曲家芦村也在荒山丘陵间种了500多亩果树。
曲家芦村共有542户人家,人口1576人, 全村总占地面积2980亩,
耕地面积1500亩。这500多亩的采摘园就是村民们增收的希望,可由于通往果园的道路坑洼不平,每年10月份,邻村的游客络绎不绝,到曲家芦村的人却一年比一年少。
初到曲家芦村时,刘静总会在不忙的时候到处走动,走遍村里的大街小巷,以尽快熟悉当地的民情,增加与村民之间的感情。
2011年6月,刘静甫从西南大学毕业,便通过山东省委组织部统一招考,成为第一个来到曲家芦村的大学生村官。“我生活的城市是有‘胶州大白菜之乡’之称的胶州市,曲家芦村离家不到30公里,所以家里人也挺支持我回来的。加上我的家乡情结很重,考上大学那会儿就想着毕业后要回家发展。刚好在网上看到山东招村官,我就报名了。”
担任曲家芦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一职后,刘静在走访中听得最多的,就是村民对村里道路的抱怨。
“这个路,一个坑一个坑的,车没法走。小孩子下雨阴天都能在里头做游戏、抓鱼。”果农冷振田说。对果农而言,他们一年像押宝一样把钱押上了,可路不好走,游客进不来,果子卖不出去就要烂在地里。挣钱也就谈不上了。
修路,成了果农们的强烈愿望。可村里底子差,一直没有能力修。心存怨气的村民们故意在狭窄的道路两边种菜。粪肥也随处堆积,脏乱不堪。
眼瞅着采摘节又要到了,修路显得十分迫切,刘静和村干部们商量后,希望让群众先把道路两旁的蔬菜杂物清除掉,种上鲜花果树,暂时掩盖道路的脏乱差,好吸引游客前来采摘。
刘静的这个想法,让赵汝奎有些看不上眼。“村里各方面的事,水儿深浅,俺会没有数?干工作不是说穿个皮鞋‘杠杠’走走就能完成的。”当了12年曲家芦村计生主任的她如是说。
而事情也确实如赵汝奎“预言”的那般,没有那么简单。
不合作的“钉子户”
孟广清在路边种了一些蔬菜,刘静等人找上他的时候,他正在路边的菜地里除草。
让刘静等人倍感尴尬的是,她才开口问了一句路边的土豆是不是他种的,孟广清便返身回家,把门摔上了。
刘静其实特能理解他们。
不同意刨地的人一则不愿意种下的蔬菜不能收获;二则担心即便他们把菜地刨了,马路也不一定建得起来;三来,曲家芦村的500多亩果树是土地整合后种出来的,村民孟广清和刘汝华等在路旁种菜的村民并没有果园的股份。种种因素,直接导致动员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即便提出种下的果木归各人所有这样的条件,刘静等人还是接连遭遇闭门羹。
怎样才能对症下药,让全体村民都受益?
一心想着帮村民办点实事,帮他们走上致富之路的刘静钻研开了:曲家芦村依山傍水,能否根据村子的地理优势和村子里的实际情况,做出更好的发展规划?
刘静请来了镇村建设服务中心的主任吕杭,他提出了发展综合旅游的建议。
新规划方案的设想是,以果园为依托,发展水果、花卉、蔬菜、家禽、淡水鱼等特色农业,开发垂钓、采摘等休闲项目。这样一来,
40天的采摘节之外,游客们随时可以来。有果园股份的果农能靠采摘挣钱,没有果园的村民也能靠开农家乐致富。
经过又一周的挨家挨户宣传,刘静和村干部们终于基本做通道路两旁农户的工作,只剩下孟广清始终不肯见面。
刘静本想请孟广清的弟媳赵汝奎帮忙劝说,可赵汝奎并没有答应,她决定再找机会劝说。眼下更迫切的,是尽快测量道路,做出预算,好尽快施工。
意料之外的预算
几天后,镇里的人送来了预算的结果:要把通往采摘园区的一千二百多米村道按标准修完,大约需要80万元。
刘静懵了。
这与当初预想的十来万相差太远。村集体每年的全部收入只有几万块钱,80万几乎是个天文数字。为了修路,村民们已经把菜地腾了出来。这路要是修不起来,真的会惹起群众的民愤。
开弓没有回头箭,刘静和冷书记等人只能硬着头皮去了洋河镇政府,他们再三强调整修道路的紧急性,却只得到“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困难,镇政府只能拿出一小部分资金”的回答。
“为了筹集不足的部分,我和村干部们走了好几家效益不错的企业,但要么是门卫说企业老总不在家,要么是进去了聊不上两句就被下逐客令。那感觉,比当初劝村民们清除路旁的蔬菜时吃的闭门羹还要尴尬。”刘静说。
那一天,刘静他们跑了七家企业,一分钱没要到不说,还加了30块钱的油,回村的路上,他们的摩托车更是险些掉进路旁的山沟里。多日的奔波加上筹不到钱,她发烧了。
回到胶州市的家中,刘静想着是不是能让父母帮忙筹点钱,好让工程早点开工。“村民提的也不是什么过分的问题,就是让我们帮忙修个路。连这么点小事都干不好,我都不好意思再去了。”
但父母都是普通职工,根本没有门路。
转机出现
考村官之前,刘静已经在川渝地区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了离家更近一些,她来到了曲家芦村。
上任半年多以来,刘静更多时候只是做一些协助管理农家书屋、起草村里的旅游报告等换个人来做也可以的工作。她一直在等待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眼下机会来了,她却被难住了。
转机,随着胶州市计生局局长李宝帅的到来出现了。
病情刚一好转,刘静便匆匆回村,恰好赶上李局长到村里检查工作。刘静和村干部们反映了修路的迫切和遇到的困难,李局长建议他们上建设局、交通局、公路局等找赞助,同时承诺会帮村里争取20万元。这是刘静他们争取回来的第一笔资金。
因为方向明确,在又一个月的奔走后,刘静和村干部们筹集到近50万元资金。剩下的30万元缺口,刘静和村干部们一商量,决定动员大家捐款。“这条路修起来了,以后在经济方面大家会有更好的收入。”
2012年7月中旬,曲家芦村的道路工程竣工。
9月中旬,青岛·洋河采摘节如期举行。据洋河采摘节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为期一个月的采摘节为洋河镇带来了8万多名游客,给当地农民带来近350万元的收入。
路修好以后,曲家芦村还引进了青岛长乐生态园,准备将废旧矿区和闲置的水库打造成漂流胜地;村里还预备建设10个蔬菜大棚,打造高效蔬菜区。此外,为了更好地推广果园,进行精细化管理,村里引进了十几个苹果新品种,对水果进行无公害化管理。
如今,三年村官任期已经过去一大半,刘静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各方认可。不会骑自行车的她每天走路上下班,淳朴的村民们总说要捎她一程,“无论是两轮摩托还是三轮车,都饱含着村民们对我的信任与情意,他们亲近我,把我当成他们自己的孩子。这是他们对我的认可。”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