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小人物回访之林书豪:我们需要的励志偶像

标签:
林书豪nba年度小人物亚裔身份专题杂谈 |
分类: 专题 |
如果仅仅是从体育成绩的角度去评价林书豪,那将会简单很多。但是加上亚裔、哈佛、落选生等标签后,他的故事风靡全球。其中,不能不提的是他亚裔的身份,那是他遭受歧视的根源,但也帮助他成功征服NBA,让一个体育议题走向社会议题。2012年的林书豪,历经被放逐、爆发、疯狂、伤病与回归,然后像所有波浪一样,归于平静,但每一次起舞仍然值得鼓掌。
图文/滕广斌
2012年11月19日,休斯顿的丰田中心,林书豪所在的火箭队迎来了科比带领的湖人队。最终火箭队输掉比赛,林书豪仅得5分,而科比则打出了3双的数据。两人上一次交手可追溯到2月,位于被誉为篮球麦加的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彼时林书豪身披尼克斯7号球衣,球馆内到处都是支持他的标语。
那场比赛之前,科比接受采访时说不知道林书豪是谁,也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事才会那么火。随后林书豪斩获38分并带领尼克斯取胜,记者在赛后找到科比,问他对林有什么建议。科比口吐脏话,叫嚷着“我能说什么呢,他都快在我们头上拿下了40分。”
这些故事,印证了林书豪的惊人表现,被媒体传送至世界各地。
亚裔的身份
在属于“林疯狂”的2月,同时也是尼克斯狂热粉丝的导演斯派克·李说,在他看球的几十年里,其他球员获得的呼喊声都比不上林书豪的。球场外,人们到处都在讨论林书豪。一些小报甚至杜撰他与纽约名媛卡戴珊约会的消息。
2012年2月3日,纽约尼克斯队输给了波士顿凯尔特人队,比分是89比91。林书豪一如既往地只获得零星出场机会,打了
6分半钟,投了3次,而且全都没有命中。这是尼克斯在最近的13场比赛中输掉的第11场比赛。
那时林书豪与尼克斯的合约还有7天就到期,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他将又一次下岗,林书豪心知肚明。他一直都睡在哥哥宿舍的沙发上,方便卷铺盖走人。或许这也是一种解脱,因为他一直都担惊受怕,“每次教练或者经纪人,从我身边走过的时候,我都会朝另一个方向走去,以回避他们。我会转过头偷偷看他们,看他们会不会随时炒掉我。”
然后便是2月5日那个神奇的夜晚。尼克斯多名球员因伤缺阵,教练终于想起板凳末端的林书豪,而他最终砍下25分、7个助攻和5个篮板,带领尼克斯击败做客的篮网队。现场球迷看到的不是华丽的数据,或一场实实在在的胜利,而是林书豪在比赛中完全享受篮球的那种激情,林书豪回忆说,“我不断叫喊,尖叫,所有那些漫长的夜晚,那些因自己的糟糕表现而失望失眠的夜晚,都在那个夜晚释放出来。那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开心的时刻。”
就这样,传奇诞生了。林书豪立刻从一个板凳球员变身为最好的球员。之前,他只有两次得分达到双位数,突然间成为尼克斯的领袖,他在与科比的湖人对战中拿下38分,面对卫冕冠军小牛队拿下28分,在客场对阵猛龙时拿下27分并奉献了一记三分绝杀。这完完全全是超级巨星的表现。即使大半年过去了,这段经历丝毫不褪色。
媒体在讲述林书豪的故事时,会不时提到他亚裔的身份。央视主持人柴静直接追问林书豪,“很多人说,如果是一个黑人,他这么表现,可能不会有这么多人关心他。”
林书豪并不避忌,他说:“亚洲人的身份,让我的故事更吸引人,更有新闻价值,更珍贵。但同样的,它意味着我必须打得更久,不断成功,才能赢得同样的尊重。”
美国媒体曾这样形容,“在美国篮球界,身为亚裔球员,你的头顶上总有一个难以穿越的玻璃天花板,透明却坚硬。”姚明以选秀状元身份加盟NBA,但评论员巴克利却丝毫不买账,他在直播的时候说,若姚明在一场比赛中得分超过17分,他就去亲转播拍档的屁股。可以说,亚裔的标签,让林书豪吃尽苦头,他是北加州高中二级赛的最佳球员,但申请NCAA(美国篮球大学联盟)第一级学校的奖学金时,还是受尽了白眼,最后无奈地去了篮球氛围不浓的哈佛;而在成为“林疯狂”之前,大部分人都认为球队是为了开拓中国市场才签下他。
重新开始
2月底的时候,林书豪的表现开始回落,一是其他球队开始对他进行重点盯防,二是球星们也不想成为林书豪的陪衬品,铁了心要给他点颜色瞧瞧。2月23日,尼克斯VS热火,这是一场全国直播的比赛,全世界都在期待林书豪面对詹姆斯、韦德能有什么表现。林书豪回忆说,“那场比赛像是梦魇”,他11投1中,并有8次失误,“他们就像猎鹰盯着食物一样,而我突然就成为了防守的重点,整场比赛都在挣扎。”
那场比赛似乎也成为一种隐喻。奥巴马曾公开赞扬林书豪“伟大的故事”,但在那场比赛之后,奥巴马借用这场比赛阐述竞选,“我们是迈阿密热火队,他(罗姆尼)是林书豪。”意思是,奥巴马团队会像热火对待林书豪那样打败罗姆尼。之后林书豪在3月底受伤,错过了球队最后两个月的比赛。这段时间里,人们看到的是林书豪场下的新闻,他入选了《时代周刊》百大影响人物,获得年度最佳突破球员。但批评、质疑他的声音也逐渐见诸媒体。
媒体不断预测林书豪的续约年薪,但几乎一致认为林书豪不会去其他球队,不仅因为他曾有疯狂的表现,更因为他几乎是NBA里最受欢迎的球员了,在4月底公布的数据中,他的球衣销量高居美国榜的第二名,尼克斯肯定会不惜任何代价留住他。按照ESPN的报道,内部人士透露,“尼克斯会匹配所有的合同,除非超过100亿美元。”林书豪还在成为自由球员的前一周与尼克斯球员安东尼、钱德勒,教练伍德森一起吃饭。这些都被视为他留在尼克斯的积极信号。
但尼克斯迟迟没有向林书豪提出报价。林书豪说,“他们鼓励我去自由市场看看。”中国人熟悉的火箭队经理莫雷为林书豪开出了一份3年2510万美元合约。这份合约最诡异的是,前两年林书豪将分别得到500万美元和522.5万的美元,但到了第三年,林书豪的年薪一下子涨到1489.8万美元。林书豪在合约上签了字,但莫雷也不自信,“林还有80%到90%的机会回到尼克斯。”尼克斯有3天的时间去考虑是否匹配这份合同。林书豪的大嫂,同时也是他的经纪人,则信誓旦旦:“我们都知道他会为尼克斯打球,难道还会有其他情况发生吗?”或许正因为不担心,她安心地出国参加朋友的婚礼。
7月15日,林书豪在网上看到了尼克斯的新闻,尼克斯交易来了控球后卫菲尔顿。由于林书豪是自由球员,所以他不能公开接触、讨论尼克斯的管理员,但这已经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他说:“天呀,这意味着我被放弃了。”
就这样,林书豪又一次需要到新地方打球。但和以往不同的是,他不再是“无名小辈”。另外,林书豪“背叛”尼克斯获得大合同,则让尼克斯的队友不爽,安东尼说那份合约是“荒唐的”,史密斯则直接说要踢林书豪的屁股。新赛季,林书豪不再“疯狂”,尼克斯却高歌猛进,位居东区榜首,媒体又在重提“林书豪是否被高估”的老话题。
11月份,林书豪以火箭队球员身份重返麦迪逊花园场馆。外出吃饭的时候,两名服务员跑过来对林书豪说,看到他不再为尼克斯打球,她们都很伤心,甚至在考虑是不是还继续支持尼克斯队。林书豪只为尼克斯打了一个多月的球,却能影响球迷试图放弃追随多年的球队,他说他没想到自己的影响力那么大。
真实的林书豪
今年夏天的时候林书豪回到中国参加活动,他完全被自己获得的“欢迎”吓到了。“到处都是疯狂围观的人”,而在台湾,他说,“有摄像头,狗仔队,电视台制作了‘林之旅’的视频,二十四小时都在‘监视’我。这很独特,但也很可怕。”
NBA等体育表演比赛受追捧,并不是因为它固有的表现形式或艺术意义,而在于把自我投射了进去。对林书豪疯狂追逐的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对生活缺乏信心,我们需要别人来告诉自己,
你是可以的。而一旦林书豪达不到大家的预期,表现不尽人意,是不是也意味着支持者会失去精神力量?
而背负着励志偶像标签的林书豪,又是怎么看待的呢?他说:“人们被我的故事感动,但仅仅是被我在球场上的表现感动。我会继续保持场下真实的自我,同时也希望能在场上满足他们的希望。我能做得到吗?我希望可以,我也认为自己可以。”
为林书豪写书的篮球评述员于嘉,则希望公众关注的目光定格在他对篮球的热爱和努力。不能只看到林书豪的神奇,而忽略他付出的汗水。科比的评价极其恰当,“如果我是老板(指曾解雇林书豪的勇士和火箭队),我会炒掉经理。一个球员不可能突然之间就打得好的。”
于嘉回忆说,2011年林书豪一家来到浙江平湖探亲度假。平湖侨办副主任周虹去上海接林书豪,没想到在酒店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原因是“书豪练球去了”。原来林书豪一住进酒店,就联络附近的学校,拉着弟弟一起去练球。“如果你认准了一桩自己喜欢的事业,一定要坚持到底,不要放弃。流过汗水,付出辛劳,就不后悔。”林书豪在平湖中学如此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
但让于嘉印象更深的是,林书豪在休赛期训练时多次对弟弟林书纬说:“这世界上有太多天赋出众却懒散的人,感谢他们吧,是他们给了我们这些没什么天赋的人机会,因为我们会努力。”
美国版《GQ》试图还原真实的林书豪,在该记者看来,很少有其他名人能像林书豪这样公开地接受公众的批评。林书豪不止一次在媒体上表示,人们关于他的不确定性、打法失误高等都是对的,而他也将努力改进,力求在球场上带来好的表现。
在生活中,林书豪却试图保持不变。
休假时林书豪回到了洛杉矶的帕洛阿尔托小镇,那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有一天他遇到了旧时的球友,于是便一起跑到小时候常去的球场上打球。
“我当时想应该没事的,”他说,“打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大家都围着我们照相,我们不敢再进行第二场比赛。于是我便走回家,就像以前一样。但他们一直跟着我,他们也都知道我住的地方。我知道一切都将是不同的,但我想我从来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同。我不能‘回家’了,你懂我的意思吗,回家。”
“我的父母应该不会卖掉房子,”林书豪说,“如果卖掉,我想我会买下来。
【编辑手记】
在黑人主宰、以身体说话的NBA,林书豪绝对算不上有优势。他受人关注的意义在于,就像这世界上各行各业都存在的现象一样,“太多天赋出众却懒散的人,感谢他们吧,是他们给了我们这样没什么天赋的人机会,因为我们会努力。”所以,也有机会成功。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