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不值得成为青年人的偶像

标签:
韩寒偶像质疑专题观点杂谈 |
分类: 专题 |
关于韩寒,人们的关注已经很多,“韩粉”们将他捧作“神明”,奉为偶像。来自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习的副教授懒熊梦话则以学者的角度着手分析,告诉我们,韩寒不值得成为青年人的偶像。
图文/懒熊梦话
2012年前,我很喜欢读韩寒的博客,我的很多学生也喜欢韩寒,因为署名韩寒的文字读起来有快感,有共鸣,甚至让人拍案叫绝。然而,我想跟大学生朋友说的是,韩寒并不值得成为大家的偶像。如果能深入反思韩寒现象,也许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读懂当下社会。
首先,韩寒的《三重门》及早期作品是否由他父亲代笔,弄清楚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这涉及公平。我不反对资源在代际之间传递,但前提是合乎规则。足球教练从小训练儿子的球感和体能;画家母亲从小指导女儿写生;农民爸爸从小带儿子接触土壤……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是,足球教练替儿子上场和其他小朋友踢球,他以一敌十,一场下来灌了对方20个球,结束后硬是将自己的成绩算在儿子头上。你不觉得这很荒谬吗?
有网友扒出了2012年第32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公示名单:在小学组,六年级小学生写出了《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朗伊尔宾I号冰川不同海拔梯度环境对北极罂粟生长的影响》;在中学组,高一学生写了《北极苔原地区土壤、水体等自然生态条件对北极植被生长性状的影响》,高二学生写了《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Glypican-3对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高三学生写了《一种新堆型核电站辅机凝汽系统故障诊断的SDG建模方法初步研究》……当然,也许有人会辩解,这并不能说明就是孩子们的爹妈干的,人类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天才。然而,不管什么天才,都是可以被质疑的。
读书期间,我的作文写得不错。但每次看到《少年文艺》之类的杂志,里面的文章总是成熟、性感得让我自卑。当时我心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怎么可能大到这种程度?坦白地说,我读小学时,也参加过一次全国作文征文比赛,但自己的初稿被老师改得面目全非,说代写也毫不为过。当年的作文比赛,只要是投稿形式,与其说是考学生,不如说是老师和家长的水平大比拼。
今天我们质疑天才,就是为了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消除不公平,遏制拼爹,就必须把一切超出常理的行为放到阳光下来检验,就好像运动员比赛前要进行兴奋剂检查一样。
其二是要反思商业包装。不少质疑韩寒的人其实以前是不太关注韩寒的。我的一个同学,在看了韩寒在接受采访时表现出来的文学素养、面对质疑时的水准后感概,这不就是一个普通孩子吗?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种风险,那就是,商业社会的包装,有能力把一个木偶打造成“意见领袖”。通过一些卖点,比如帅、叛逆、退学、赛车等,加上一些文字的包装、封面人物的力推、圈内的吹捧和署名“韩寒”的文字的传播,一个经不起考验或不愿意出来接受考验的意见领袖就诞生了。波茨曼的名著《娱乐至死》警示了这一风险,“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的神父和总统,我们的医生和律师,我们的教育家和新闻播音员,大家都不再关心如何担起各自领域内的职责,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上镜。”世界失去了严肃的思考,而更多关注肤浅的包装。
现实中,还有很多人因为讨厌方舟子而支持韩寒。而正常的逻辑显然是,方舟子是什么样的人,并不影响“韩寒”的真假。事实上,不少人是自己看材料而独立得出结论的,跟方舟子没有丝毫关系。
如果同学们能从这些角度来思考,那么确实,韩寒文字的真假就意义不大了。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