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扎西拉姆·多多见或不见修行者杂谈 |
分类: 人物 |
扎西拉姆·多多,1978年出生,原名谈笑靖,诗人、佛教徒、自由职业人。她的诗歌《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被传为《见与不见》)因电影《非诚勿扰2》而大热。当多数人在为功名营营役役之际,这位广东女孩却选择放下一切,到印度菩提伽耶进行心灵修行--聆听大师讲法,研读佛家典籍,游走朝圣之地,记录生活感悟,并出版诗歌随笔集《当你途经我的盛放》。2012年6月,她主编的APP应用杂志《唯·心》上线。
文/滕广斌 图/受访者
走红于《非诚勿扰2》
2007年5月的一天,在逼仄的小房子里,失业青年扎西拉姆·多多写下了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的诗,并发布到博客上。此时的多多,面临着按揭供房的压力,对自己的职业和未来充满疑惑。借住在多多家的同窗好友,知道她的窘迫,每天上班前都会留下10元钱,给她作午饭钱。即使窘迫如斯,读者从这首诗中看到爱情、生与死甚至虚无缥缈的东西,但丝毫看不到痛苦、焦虑的幽灵。可以说,诗歌让大众定性多多会是那种超凡脱俗的法师。
那首诗出现在电影《非诚勿扰2》里,并走红大江南北,不过作者和名称变成了仓央嘉措写的《见与不见》。事实上,但凡有宗教元素又有爱情味道的诗句,都常被放到了仓央嘉措的头上。后来人们发现这首诗居然出自一名默默无闻的女诗人,开始惊讶地在网络上奔走相告。于是几个月后当多多从印度修行回来,发现她自己已成为网络红人。
走红后,关于多多的故事开始见诸媒体。就这样,《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成为认识多多之门的钥匙,但打开大门后人们才发现,这位女诗人还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一直在修行。多多出生于广东肇庆,原名叫谈笑靖,自小受母亲影响而信佛,"扎西拉姆"是法师给她的法号,而多多则源自朋友对她的称呼。早在2004年的时候,多多偶然得知在印度的菩提迦叶有一场由噶玛巴主持的法会,她便只身一人跑到印度,从那以后,每年12月她都会去印度追随十七世噶玛巴大宝法王修行。2006年,多多还花了4个月的时间重走玄奘取经之路。
苦逼的房奴爱上修行
修行是吸引眼球的元素。多多也因此披上神秘色彩,但她却用实际行动祛除这种神秘。她告诉大家"修行并不高深",她与普通人的生活相差无几,"除了我吃素,受了五戒,不喝酒,其他没有什么不同。"多多主动向媒体介绍自己,"小时候读书、考试,长大了求职、工作,这几年无业、大龄,好像就是这样吧。" 而网友问多多"你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她则回答说,"脸大而多情"。
这世界上不乏修行得道的法师,但我们常会觉得与他们之间隔着一道鸿沟--我们平常人过着普通生活,怎么能像法师们那样逍遥自在。而多多这位女子,则用她平静的声音告诉世界她"普通"的修行--她也是苦逼的房奴,在北京按揭一间25平方米的蜗居;她失恋后会洒着泪水跑去峨眉山躲起来;她也会在失业后迷茫很久。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过往不食人间烟火的"偈语",而是与我们并无二致的生活点滴。多多并不承认,可实际上她为芸芸众生提供了一个生活的范本。
走红给多多带来了实质的好处。多多称自己是"业余写手",从没想过会将自己的诗作和修行感悟会出版。但有了名气之后,出版社主动联系她,并出版了诗歌和随笔集《当你途经我的盛放》。现在她还主编了一本手机电子杂志。不过在多多看来,"没有什么不同,电脑一关,我的世界还是一样的。"
对话扎西拉姆·多多
赢未来
多多
赢未来
多多 光、猎奇甚至是猎艳。
如果能够以这样的角度去看待旅行与修行,那么能不能去旅行反而不重要了。在日常的生活中,只要你明白出离的本质,依然可以"出离"坚固的自我及价值体系。就算哪儿也不去,你仍然可以试着在心里创造一点空间,远离外在贸然给你的定义和要求,放下这些外在的参考点(朋友、家人、社会价值等),努力生发出足够的勇气和意愿去反观自我、聆听内在的声音。这样,我们便已经是这世间的行者了。
赢未来
多多
在你的生命中有另外一股强大的力量,会在你最虚弱的时候出来安慰、疗愈你。如果你能够安静地允许痛苦和焦虑发生,那股力量就会出现;如果你只忙于对抗,那就没有空间让你真正的生命力量萌发了。
赢未来
多多
赢未来
多多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