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贝塔可可ii
贝塔可可ii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969
  • 关注人气:2,4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访孙陶然:一个创业成瘾的“资深患者”

(2012-04-22 15:31:33)
标签:

孙陶然

创业36条军规

文化

分类: 专题

专访孙陶然:一个创业成瘾的“资深患者”

  创业者,人生之大事也,不可轻启。每一个创业者踏上的都是一条充满荆棘的未知之路,如何在激烈的战场上杀出一条生路?久经沙场的老将也许能指点一二。孙陶然,这位六次创业、身经百战的老兵,将20年的创业经验总结成了36条"创业军规"。

 

  文 / 万婷   图 /  受访者

 

  手上是一本孙陶然的《创业36条军规》,2012年1月第1版,如今三个月不到,已经是第6次加印了。
  虽然有厉以宁、柳传志这些"大腕儿"作序,但真正能评价此书的,还是读者的话--这是一本"100%干货"的书,一句废话都没有。
  这本书的作者孙陶然,20年间,六次创办和联合创办企业,横跨媒体、广告、公关、消费电子、农业及金融服务业,每一家企业都在细分行业名列前茅。在孙陶然的北大同学当中,大多数人都已经事业稳定,当年靠创业拼天下的,现在也转向投资。唯独孙陶然,痴迷于创业,每次创业成功后,很快又转向新的领域。
  "创业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人就喜欢创业这种生活方式,所以他就去创业了。" 

 

"喜新厌旧"的创业者 
  1987年,孙陶然以全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绩考入北大经济管理系,师从厉以宁。
  当时的北大集中了全中国最好的资源。"我认为北大开阔了我们所有人的眼界,因为在这个校园里,全中国、全世界,各行各业所有最牛的人,他们都愿意来。"
  正是这样的氛围,赋予了孙陶然超常的自信和眼界,他所在的87级,后来出了一批企业家,有李彦宏、赵文权、欧阳旭等。
  1991年孙陶然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老家长春,却因为心有不甘而选择了当一名没有户口的"北漂族"。在与联想失之交臂之后,他就职于民政部下属的四达集团,从一个普通员工做到集团副总裁。
  在四达公司的10年里,孙陶然就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1995年,与《北京青年报》联合创办《北京青年报·电脑时代周刊》,获得了巨大成功。1996年,联合投资创办蓝色光标公关公司,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公共关系企业。1997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DM杂志《生活速递》,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直投杂志之一。
  1998年,他和伙伴联合创办北京恒基伟业电子产品有限公司,策划了恒基伟业最著名的产品"商务通"的营销,1999~2001年间,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70%。
  2005年,孙陶然又与君联资本(原联想投资)、企业家雷军联合投资创办北京拉卡拉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我创业有两个特点",孙陶然说,"首先,我不想做重复的事情,你可以说我简直是喜新厌旧,其次,所有感兴趣的事,我又都想做一遍。"
  20年,创办及联合创办了6个行业的6家著名企业,对于创业的酸甜苦辣,孙陶然有足够的体会。他崇尚一句古话:"立身,立功,立言",一为修身,二为做出成就,第三步,就是要去提炼和总结独特的思想和见地。
  因此,有一次在《创业家》杂志举办的"黑马成长营"课程上,孙陶然根据创业各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总结了36句话,将之命名为"创业36条军规"。有朋友建议他把这些经验写成书与创业者分享,能够让年轻人少走弯路,他认为这是善事,于是答应出书。
  曾经做过编辑和记者的孙陶然,身上有着"媒体人"的特质:"我就是个媒体人,比如说我遇到任何好东西,我都觉得要分享出去,这就是典型的传播者。"

创业需要好的心态
  创业在孙陶然看来,首先得是一种天性,一个梦想。
  与赚钱相比,创业对于孙陶然来说,更是一种最适合的生活方式,"我可能用一种玩的心态,我觉得好玩有挑战有刺激,没有说我一定要成就什么,但是一旦这件事情到了我手里边,那我一定要把它做到最好。"
  在《创业36条军规》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创业是件艰难的事!仅凭激情或者功利目的去创业,其实远远没有为创业做好准备。在孙陶然眼里,创业就意味着要投下巨大的"机会成本"、吃苦、承受巨大的压力,以及面对99%的创业都必然会失败这样的风险。
  显然,这不是一本热情洋溢、"欢迎创业"的励志书,而是一本扎实的实战派工具书。"36条军规看上去并不很美甚至很残酷,但这却是创业者可以借鉴学习的,所谓美言不信,信言不美。"360的董事长周鸿祎这样评价《创业36条军规》。
  在这个跟书名一样"酷"、创业成瘾的"创业导师"身上,创业者们能学到什么?

爱琢磨,爱跨界
  "我这个人喜欢琢磨,我觉得最好的进步方式其实是琢磨,后来在联想,我把它定义为'复盘'。"
  孙陶然说自己非常喜欢琢磨,比如下班回家,坐在那把电视打开,然后自我反思。经常去琢磨事情,是让人进步最快的方法。
  孙陶然将这种"琢磨"称作"复盘",对每一个案例、每一件事情,做过之后都复盘和反思,对这方面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
  琢磨到后来,很多事情就变得简单。"我念高中的时候就有一个体会,我认为这个世界万事万物是一样的是相通的。比如说最高深的物理学原理和最高深的哲学原理其实是一样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孙陶然六次创业,几乎每次都是从全新的领域开始,却总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琢磨出规律,还能琢磨出市场的需求,另外,还需要一点创新。孙陶然惯用的创新手法就是跨界。"我认为在有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的情况下,首先要做起来;然后有一点跨界,跨界有一点优势,好比咱们跟艺术家去谈数学,跟数学家去谈诗歌,这就是跨界的优势。这几个应该算是我们创业以来所具有的共性。"
  孙陶然现在做的拉卡拉,就跨界于金融和电子商务之间,"虽然是跨界了,但是他背后的规律是一样的,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你就任何事都没有问题。"
  在这样的视野下,创业机会其实非常多。虽然很多人觉得,现在早已不是圈地为王的时代,很多事别人都已经做过了。但在孙陶然看来,和以前相比,现在"机会更多",资讯发达,可供借鉴的创业经验很多,资本的参与也让创业条件变得更好。
  在推出这本《创业36条军规》之外,孙陶然还希望"退休"后做一件事:做公益性与商业性兼备的天使投资,帮助那些有梦想、有潜质的人获得成功。

 

 

《赢未来》对话孙陶然
赢未来
  你认为"创业不可能被指导",为什么又出这样一本叫"创业军规"的书?
孙陶然  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我认为《创业36条军规》不是一本指南,而是一本工具书。创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第一次,没有人可以指导你如何做,每个创业都是不同的。这本书只是把我在创业中的经验和教训归纳提炼出来,是给自己过去20年的一个总结。如果创业者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可以拿过来翻翻,希望能对他们有一点点帮助我就很满足了。

赢未来  你当年创业的时候,有没有像《军规》这样的一本书、或者别的指导者影响过你?
孙陶然  我曾经非常认真地钻研《联想管理大纲》,这是联想在1991年前后编辑的管理文件,当年我请人复印了这本管理大纲,一直不断地钻研其中的管理理念并借鉴到自己的管理工作之中,我是对照这本大纲学习的管理。

赢未来  80后、90后这一代年轻人如果创业的话,他们面对的环境和机遇与你创业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孙陶然  整个环境有了很大的差别。第一,现在的创业不仅仅是创业者来创业,各种各样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也参与到创业里面,如果说20年前大家都是拿自己的一些积蓄或者自己跟亲朋好友借钱创业,现在所有的创业已经有各种各样的资本深度介入。第二个差别是,现在大家对于整个创业成功的渴望,对于速度的希望比以前大大提高了。十几年前,我们当时心里想的可能是,用5年10年、15年的时间把企业做到一个什么样的规模,现在的创业者一上来就想,我能不能用3、5年的时间就把企业做上市,大家对于整个企业发展速度的期望比以前大大提升,这里面有好有坏。

赢未来  为什么中国青年的创业基本属于就业型创业,而不是创新性创业?
孙陶然  西方的创业者更多是回归自然的创业,出于自己的梦想和兴趣来创业,更可能做成一个伟大的企业。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创业者相对会更加务实。

赢未来  创业规律都是经历之后才总结出来的,很多人创业的时候并不懂得那么多策略。在创业中,行动力跟理论(或经验)相比,哪个更重要?
孙陶然  行动是非常重要的,思考再多也替代不了行动。创业公司最重要的是"做",迅速开始试点,在做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一旦试点成功迅速开始大规模复制。

赢未来  创业需要创新意识,这种思维如何去获取?
孙陶然  方方面面皆可创新,皆需创新,创新是需要环境的,管理者必须有意识地构建创新环境。把所有的心思花在研究你的用户身上,找到他们的需求,找到满足他们需求的、别人还没有的新方式,哪怕是微小的创新,你都很有成功机会。

 

 

孙陶然语录:
  死磕是一种精神,死缠烂打是一种根本的创业态度。
  36条军规归根到底是一条: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要善于向优秀的同行学习,要追求与强者合作,要坚守规范经营的原则。
  一件事情你如果觉得它有60%的成功的可能的时候,你就应该去干。因为当你等到这件事情有90%的成功可能的时候,那肯定不归你干了。
  创新企业的领导者多半具有争强好胜、不甘人后的性格和自我净化、时刻涌动的推陈出新的特点,前者是不断突破的动力,后者是产生创新的基因。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