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间隔年就业职场 |
分类: 观察 |
间隔年在国内兴起不过两年,已让不少年轻人趋之若鹜:这项行动被视为既能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又能提高生存技能,还可以增进对自我的了解。更关键的是,过完这个间隔年后回到职场,你会更抢手……然而,这段文字如今看起来更像是推销间隔年的广告,因为回归现实后,间隔客们发现,忙碌的职场似乎不怎么欢迎他们。或许,其实间隔年并不是那么好过的……
本刊建议:国企每年主要将新招名额分配给应届生,而目前并没有相应的招聘规则说明间隔客这种应聘者是属于社会人士还是应届生。建议间隔客可以将就业选择范围扩大一些,很多企业尤其是外企都不介意。
被贴上“逃避”标签
资费说明:自费骑车游海南时他兼职做文学教评,花1000元左右;东北三省火炬传递活动,拿着大运会和新华社的证明,一路上住在志愿者的家或学校,有一次甚至得到当地警察的支持让他们睡在公安局,花费不超过500元。
职场困惑:他因迷茫而进行间隔年,一直在寻找答案,发现回来之后也没有找到答案。不过心态却比以前更加平和,不再焦虑。在求职面试时他不知道如何去解释自己的这份经历,担心会给面试官留下抗压性不够、逃避的负面印象。
本刊建议:企业欣赏那些有大抱负的人,但是经验告诉他们,如果一个人觉得生活无聊而开始间隔年,那么企业会担心一些低端的、乏味的基层职位能否留得住他们。如果想让你的间隔年经历能对求职有帮助,建议可以试着找销售代表类的
本刊建议:对于生活中的改变,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过渡期,时长也因人而异。经过一年之久的间隔年生活方式,一下子就可以切换到朝九晚五的生活并不现实,需要给自己更多时间。可以从兼职,或者简单的工作做起,慢慢恢复。若有条件和决心,创业也是不错的一个选择。
专家讲堂
江云凯,广东沃德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拥有多年人力资源领域的丰富经验。
1、大学生毕业之后出去进行间隔年,第二年应聘时会定义为应届生吗?
答:原则上来说不能算是应届毕业生(暂缓就业除外),需根据该人选的实际履历去界定。
2、HR会认为间隔客是什么类型的人?
答:HR通常会认为间隔客未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或者自己的职业规划,这让HR感觉这个求职者未必会有长时间服务企业的可能。毕竟毕业生相对来说社会工作经验较少,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作培训,大部分企业都不想浪费时间金钱去培训但是得不到成果。
3、假如面试间隔客,你会重点关注他的哪些情况?
答:面试时我会首先关注那些常规的问题,例如个人基本信息,从他的自我介绍里深入提问关于他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等,还有他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我想会在这过程中涉及到面试者的间隔年经历,会问他进行间隔年的始末、有哪些困难,怎么克服等。
4、哪些类型的企业对间隔客特别欢迎/抗拒?
答:希望能对员工进行长远培养的企业或者中小型的企业估计会对这类型的求职者有一定的抗拒,国企和一些事业单位更甚;而企业对于应聘流动性较高的职位的间隔客相对不会太大抗拒。
5、间隔客需要怎么样来描述自己的间隔年经历?
答:间隔客求职时,首先应该要总结自己的间隔年经历,在这一年中你学习到了什么具体的东西。然后,要更加清晰自己的具体定位以及未来想发展的方向,最重要的是这个方向你预计怎样实现。最后,阐释所求职位和你的个人规划是共通的,你是有长期发展的意向的。
本刊观点
间隔年,随意而不随便
世界从来不是一种色彩,没有简单的是或否。你要懂得,你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将这句话放在心上,慢慢审视之后,再去看间隔年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好解决了。
你要知道你为什么去过间隔年。觉得生活只是为生计奔波毫无成就感?还是对于未来存在困惑?抑或是纯粹想年轻多张狂?若确定自己一定要与当前的环境一刀两断,重新出发,可以考虑间隔年。
间隔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舶来品”,一些企业对此缺乏认知并对它怀有不太认可的态度是无可厚非的。但相信随着参与人的增加,其理念也会传播得更快,企业对待它的态度自然会改变。简历里面有一到两年的空白,从前会被视为不可靠或缺乏应用技能的标志,但是现在已经慢慢转变为富有冒险精神和对世界有广泛了解的标志。
最后,若你准备好了,祝你一路顺风!
文 /
Banway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