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间隔客归来后的职场难题

(2012-02-20 15:15:22)
标签:

间隔年

就业

职场

分类: 观察

  间隔年在国内兴起不过两年,已让不少年轻人趋之若鹜:这项行动被视为既能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又能提高生存技能,还可以增进对自我的了解。更关键的是,过完这个间隔年后回到职场,你会更抢手……然而,这段文字如今看起来更像是推销间隔年的广告,因为回归现实后,间隔客们发现,忙碌的职场似乎不怎么欢迎他们。或许,其实间隔年并不是那么好过的……


间隔客归来后的职场难题

 (梁伟间隔年路线图)

 


 

间隔客归来后的职场难题
“可靠性”受质疑

 
人物一 梁伟
间隔年经历:2010年7月拿到毕业证的第二天就开始上路,第一站是厦门,一路向北,走过温州、杭州等城市,最北到承德。然后坐火车至成都,以徒步搭车的方式走川藏线路,其间搭顺风车42辆。在拉萨待足28天的慢时光,以做义工的方式换食宿。之后徒步搭车走滇藏线(2100公里),历时半个月,经林芝、昌都、德钦、香格里拉、丽江、大理,抵达昆明,接着又去成都,并到了西昌进山做志愿者。最后由成都回广州,2011年4月9日结束旅程。
资费说明:花费约4000元。他动用一切方式联系上各地的好朋友,去他们的宿舍蹭吃蹭住;在豆瓣、Q群、沙发客网站寻找目的城市的沙发客。多以蹭车为主,尤其是西藏路线。另外,他也联系当地的一些志愿者组织做短期的义工来解决吃住问题。实在蹭不到,就住青年旅馆,很多陌生人一间房的那种。
职场困惑:父母一直期盼梁伟能够进入国企,在他们的眼里这样的工作才是稳定可靠的。间隔年回来以后,他也多次向一些国企投过简历,但很多时候,师弟师妹都收到面试通知,他却没有。他认为国企觉得他不可靠,有歧视的嫌疑。

本刊建议:国企每年主要将新招名额分配给应届生,而目前并没有相应的招聘规则说明间隔客这种应聘者是属于社会人士还是应届生。建议间隔客可以将就业选择范围扩大一些,很多企业尤其是外企都不介意。


 

间隔客归来后的职场难题被贴上“逃避”标签

 
人物二 王凯
间隔年经历:2010年11月骑车环游海南岛和2011年5月参与“低碳大运中国行”东北边境线骑车传递火炬活动。他说:“大学毕业了,是考研,工作还是出国?” 对于未来他很迷茫,于是休息一段时间,让自己在无目的的前提下,享受一种过程。骑车游海南岛,时间约两个月。传递火炬活动中训练一个半月,沿东北三省边境线骑行接近四个月。
资费说明:自费骑车游海南时他兼职做文学教评,花1000元左右;东北三省火炬传递活动,拿着大运会和新华社的证明,一路上住在志愿者的家或学校,有一次甚至得到当地警察的支持让他们睡在公安局,花费不超过500元。 
职场困惑:他因迷茫而进行间隔年,一直在寻找答案,发现回来之后也没有找到答案。不过心态却比以前更加平和,不再焦虑。在求职面试时他不知道如何去解释自己的这份经历,担心会给面试官留下抗压性不够、逃避的负面印象。

本刊建议:企业欣赏那些有大抱负的人,但是经验告诉他们,如果一个人觉得生活无聊而开始间隔年,那么企业会担心一些低端的、乏味的基层职位能否留得住他们。如果想让你的间隔年经历能对求职有帮助,建议可以试着找销售代表类的
                                                       职位,这些职位需要经常接触陌生人和出差,间
                                                       隔年的经历很有说服力。


 

难回到工作节奏
 
人物三 Tribecca
 
间隔年经历:2006年毕业后到一家外企广告公司工作,3年后升至创意总监,却发现自己沦为工作机器。经历一段感情挫折后觉得身心俱疲,希望通过间隔年的方式进行一次重生。在工作中与印度公司多有接触,且对印度的佛教感兴趣,于是2010年年初她选择了一年的印度流浪之旅,足迹遍布印度各大城市。她的游历重点在于了解当地的风俗,参拜当地的佛寺。
资费说明:在间隔年间仍选择网络遥控的方式参与一些广告项目指导工作,贴补了大部分的旅行费用。并不苛求省钱,例如印度火车分六等级,她选择第三等级的座位。包括两次来回机票钱总花费10万元人民币左右。
职场困惑:回来以后严重不适应坐在办公室的感觉,觉得非常逼仄。连续两份工作都做不够一个月就辞职。虽然有猎头找上门,却怀疑自己不能重新找回工作节奏。目前在考虑创业。

本刊建议:对于生活中的改变,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过渡期,时长也因人而异。经过一年之久的间隔年生活方式,一下子就可以切换到朝九晚五的生活并不现实,需要给自己更多时间。可以从兼职,或者简单的工作做起,慢慢恢复。若有条件和决心,创业也是不错的一个选择。

 

 

 

 

 
专家讲堂
江云凯,广东沃德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拥有多年人力资源领域的丰富经验。

1、大学生毕业之后出去进行间隔年,第二年应聘时会定义为应届生吗?
答:原则上来说不能算是应届毕业生(暂缓就业除外),需根据该人选的实际履历去界定。

2、HR会认为间隔客是什么类型的人?
答:HR通常会认为间隔客未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或者自己的职业规划,这让HR感觉这个求职者未必会有长时间服务企业的可能。毕竟毕业生相对来说社会工作经验较少,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作培训,大部分企业都不想浪费时间金钱去培训但是得不到成果。

3、假如面试间隔客,你会重点关注他的哪些情况?
答:面试时我会首先关注那些常规的问题,例如个人基本信息,从他的自我介绍里深入提问关于他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等,还有他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我想会在这过程中涉及到面试者的间隔年经历,会问他进行间隔年的始末、有哪些困难,怎么克服等。

4、哪些类型的企业对间隔客特别欢迎/抗拒?
答:希望能对员工进行长远培养的企业或者中小型的企业估计会对这类型的求职者有一定的抗拒,国企和一些事业单位更甚;而企业对于应聘流动性较高的职位的间隔客相对不会太大抗拒。

5、间隔客需要怎么样来描述自己的间隔年经历?
答:间隔客求职时,首先应该要总结自己的间隔年经历,在这一年中你学习到了什么具体的东西。然后,要更加清晰自己的具体定位以及未来想发展的方向,最重要的是这个方向你预计怎样实现。最后,阐释所求职位和你的个人规划是共通的,你是有长期发展的意向的。


本刊观点
间隔年,随意而不随便

世界从来不是一种色彩,没有简单的是或否。你要懂得,你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将这句话放在心上,慢慢审视之后,再去看间隔年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好解决了。
  你要知道你为什么去过间隔年。觉得生活只是为生计奔波毫无成就感?还是对于未来存在困惑?抑或是纯粹想年轻多张狂?若确定自己一定要与当前的环境一刀两断,重新出发,可以考虑间隔年。
  间隔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舶来品”,一些企业对此缺乏认知并对它怀有不太认可的态度是无可厚非的。但相信随着参与人的增加,其理念也会传播得更快,企业对待它的态度自然会改变。简历里面有一到两年的空白,从前会被视为不可靠或缺乏应用技能的标志,但是现在已经慢慢转变为富有冒险精神和对世界有广泛了解的标志。
   我们提倡一种理性的、有规划的间隔年。既要清晰地认知间隔年带来的意义,也不能忽视其背后的困境。深度的思考需要深度积淀,精神的追求要一些媒介的帮助,行走是其中的一个方式,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方式。
  最后,若你准备好了,祝你一路顺风!
 

文 / Banway   图 / 受访者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