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性适应

标签:
虚假性虚拟现实费米悖论杂谈 |
分类: 观察 |
外星人真的存在吗?它们也会过春节么?为什么我们还没遇见一个真正的外星人?最近有学者提出了大胆假设:外星人之所以不出现是因为他们迷上了计算机游戏,忘了向太空发送无线电信号。"他们太忙了,在虚拟现实中自我陶醉,自我适应,一旦他们转而追求内心的乐趣,就耽搁了宇宙计划。"看似无厘头,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时下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虚假性适应,即被现实生活中的某一舒服状态欺骗,陶醉其中并极力追求更舒服的状态,结果,只能让自己离最初的目标越来越远。
近日,新墨西哥大学心理系助教杰弗里·米勒提出了大胆假设:外星人之所以不出现是因为他们迷上了计算机游戏,忘了向太空发送无线电信号。"他们太忙了,在虚拟现实中自我陶醉,自我适应,一旦他们转而追求内心的乐趣,就耽搁了宇宙计划。"
这个十分无厘头的假设,显然没有在科学地解答费米悖论,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时下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虚假性适应。所谓的"虚假性适应",就是人们被现实生活中的某一舒服状态欺骗,陶醉其中并极力追求更舒服的状态,结果,只能让自己离最初的目标越来越远。杰弗里·米勒在《我们为什么还没见到外星人》一文中提到:"人类的使命已经变成了娱乐,而娱乐的任务是向我们大脑提供虚假适应性的暗示。"
眼下最典型的"虚假性适应"的例子恐怕是各种游戏化了的工作或生活方式。玩游戏不再被视为玩物丧志,数不清的游戏软件开发商已经研制出了各种能用于工作培训、开发智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游戏。城市中甚至流行起寓学于玩的"云培训"、"云学习"。很多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认为这种借用网络游戏开展培训或学习的方法,真的能提升积极性,让大家更好地掌握技能。
可人类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贾德·安汀近日在接受《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杂志的副主编布莱恩·伯格斯坦采访时却建议:跟游戏化的生活说NO。理由很简单:在行为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广为人知的现象叫做"挤出效应"。这些游戏能够激励一些人,却也会泄了另一部分人的士气,何况还会存在不太受影响的第三类人。由于目前无法确知不同游戏会让哪些人受激励、让哪些人感到泄气以及为什么这样,所以游戏化的"云培训"在整体上并不会实现有助学习的效果。"玩"自然比"学"有更大的吸引力。当人们沉迷于"玩,更能学好"的假象中时,便会不断耗尽心思地寻找更好玩的学习方法,而忽略了这种好玩的学习方法究竟能否提高学习效果这一根本目的。
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事情,让我们总是倾向于选择好玩的方式、有趣的噱头,而忽略了事件的本质和终极目标。就像我们总是在自己创造发现了UFO的假象,却从未见到真正的外星人一样。我们被这种虚假的适应性欺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