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麦朗乔布斯苹果设计 |
分类: 人物 |
10月24日10时05分,《史蒂夫·乔布斯传》在中国正式发售,这一发布时间比原定的11月21日提前了近一个月。
从10月初的离去,就连上海弄堂里的老大娘都拎着一篮苹果、带着香烛去街边悼念;至月末的传记面世,《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文版从10月24日如潮水般涌向全国各大书店、网店,瞬间被“果粉”抢购一空。
乔布斯创造了除了诱惑夏娃、砸醒牛顿外的第三个苹果。然而就在他离开后,一名19岁的香港大学生,设计了“第四个苹果”——悼念乔布斯的logo。这个logo再次让世界因为苹果而变得疯狂,乔布斯变成了“乔不死”,简直可以永垂不朽了……
在所有关于悼念乔布斯的新闻里,一位19岁的香港青年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设计了“把乔布斯侧影巧妙镶嵌在苹果缺口”的logo,这位青年一夜间成为网络红人。10月17日,这个身处风暴中心的青年在香港接受了《赢未来》杂志的采访。他说,“我是学设计的,除了要帮产品开拓市场,同时也得为自己开拓市场。如果别人看到这个设计而给我提供机会,我也不会故作清高,因为我确实为此努力过。”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便是这样一个传奇人物。10月5日,乔布斯逝世,人们纷纷感慨他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他在世时,疯狂地刷我们的卡;他去世了,疯狂地刷我们的屏。
而在所有关于悼念乔布斯的新闻里,一位19岁的香港青年格外引人注目。
因为设计了“把乔布斯侧影巧妙镶嵌在苹果缺口”的logo,这位青年一夜间成为网络红人,媒体约访函、设计公司邀请信、果粉感激卡把他的电子邮箱塞得几乎打不开。他的博客上,评论数也猛增至十几万。
“收到18万条评论,你不可能不感到轻微的疯狂。”
面对突如其来的声名鹊起,该青年倒也表现得比较冷静,只是他不曾想到,“乔布斯的威力竟如此之大”。
他叫麦朗,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大二学生。
危险的成名
出名之后,麦朗变得更忙了。
10月6日,路透社采访;10月7日,法新社采访;10月8日,香港媒体见面会;10月16日,协助BBC拍摄关于悼念乔布斯的纪录片;10月17日,《赢未来》杂志采访……此间,他还要处理来自雅虎网和《时代》杂志等各国媒体的采访邀请。
“如果说有什么不适应的话,我会比较担心自己不够时间兼顾媒体采访和我的功课。我手头上的设计作业就有好几份。”见到记者,麦朗有点无奈地说。
即便已是香港红人,但在现实中,除了媒体和设计公司对他有兴趣外,麦朗并没有像外人所想象的那样,受到过多的关注。
某天接受完采访,他搭乘地铁回家,恰巧车厢里的电视上正播放采访自己的新闻。麦朗环顾四周,想看有没有人会认出自己。“但实际上是我多虑了,别人根本不会对你过于在意。在接受BBC采访时,因为要拿着logo站在铜锣湾的正中央,我这才引来路人注目、拍照。”
同学们也没有对他刮目相看,只是跟他开玩笑说,“现在你出名了,我们得赶紧拿走你工作台上的物品,以后可值钱了。”
然而,这个logo带给他的,远不止表面的风光。
logo发布后不久,就有网友在麦朗的博客上留言,直指他的设计并非原创,而是“抄袭”了英国设计师克里斯·索恩利(Chris
Thornley,网名Raid71)在5月发布的相似设计。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不那么好听的谩骂。
“网络的力量太强大了,一夜间,我可以是‘为香港争光的英雄’;但第二天,我又成了‘抹黑香港的抄袭者’。这就是出名的可怕之处。”麦朗说。
乍看之下,麦朗与克里斯的logo确实十分相像,两位设计者都是把乔布斯的侧脸与苹果公司的商标——缺了一块的苹果——结合起来,侧脸刚好契合了苹果上的缺口。但仔细比对就会发现,两者除了在颜色的运用上互为相反外,一些细节也有所区别。 在克里斯的设计中,乔布斯的侧脸是以水平位置摆放的,且其嘴唇紧闭,logo下面还有一句说明“Make
your mark”(留下你的印记);而在麦朗的设计中,乔布斯的侧脸则微微向下倾斜,双唇微张。
记者试图让他回忆设计logo时的情形,但麦朗却说,他并没有媒体想象中的“完整表述”和“具体的操作步骤”。
实际上,麦朗设计这个logo的本意,并不是为了悼念乔布斯的离世。8月25日,乔布斯宣布辞职。虽不是忠实的果粉,但一直欣赏乔布斯“完美主义”作风的麦朗还是感到有些失落。在他眼中,乔布斯在某程度上也是个出色的设计师。
为了表达对乔布斯的敬意,麦朗决定设计一个作品。“从小,我对几何、正负空间等都比较感兴趣,设计时也会经常把两种对立的元素组合起来。想到乔布斯和苹果,自然就会找相关的元素,然后经过反复的拼合摆放,花了一晚就做成了。当时只是想表达乔布斯从苹果离职后的淡淡哀伤。”麦朗说。
但在乔布斯去世后,麦朗的设计意图被扩大化了。许多力挺他的网友评论道,他们更喜欢麦朗的logo,因为该设计能够更贴切地表达出“没有乔布斯的苹果,这个空缺无法填补”的理念。麦朗觉得,这样的对比其实并不公平,“在争论中,很多人都忘记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克里斯的logo根本不是为了悼念,而是为了肯定乔布斯对苹果的影响。正面的侧影和紧闭的双唇是要塑造乔布斯信心满满的神态,黑苹果白侧影的搭配也是为了突出乔布斯对苹果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他说,两者的设计意图和所表达的气氛都不一样,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可是,麦朗依然有面临侵权的危险。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中,如果被告作品的产生时间后于原告作品,且两件作品相似成份较多,被告作品不具备独创性,那么被告就很有可能被判定为侵权。
以此来看,麦朗的作品都处于劣势。对此,他也有理说不清。“其实,我现在已经失去证明自己清白的可能,”他说,“我已在博客里的声明写到,我在设计前搜索过‘苹果’、‘商标’、‘乔布斯’、‘剪影’等关键词,都没找到克里斯的logo,但现在他的logo也已传遍网络。我只能说,无论你是否相信,我的创意是自己想到的。”
设计不应被定性
名有了,利也接踵而至。
许多商家看到麦朗的logo如此风靡,纷纷把它用到自己的产品上,于是,淘宝、eBay等购物网站上到处都是印有该logo的衬衫、帽子;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和APP开发公司也给他发去邮件,表示希望交流与合作的意愿。
但除了答应了两家慈善机构的请求外,麦朗并没有授权其他个人和公司使用他的设计。“那两家机构表示会把捐款的票据寄给我以作证明,我才答应他们。”他说。至于被问及为什么不趁机赚一笔,麦朗突然严肃起来,“这是我个人的原则问题,乔布斯毕竟去世了,我不希望发死人财。”对于有意合作的公司,他则表示正在和对方商谈中。
成名带来的,还有一些外人所难以察觉的后遗症。
麦朗坦陈,短时间内,这个logo让他在创作上感到不少压力。“事件发生后,很多人都把我跟logo所表现出的简约风格挂钩,这等于把我定性了,”他说,“甚至有人问我是不是从小就想到苹果公司工作,但这都是大家在事件之后的臆想。我只是欣赏他们的设计罢了。”
其实,这已不是他第一次遇到设计上的受限。
6月,麦朗收到一本叫《Breakazine》的青年杂志邀请,希望他能帮忙设计一套插画。原来,杂志的美编在寻找素材时,看到了麦朗博客上的作品——一个有着茄子脸、方块身、短手短脚的肥仔。
受到别人的赏识,麦朗自然高兴。不过,因为嫌人物造型过于单调,他又创作了其他人物——他更喜欢方形脸、手脚比例相对较长的造型。志得意满的他把肥仔和其他人物的草图发给美编,希望对方能采纳他的其他设计。但最后,对方还是只采用了那个肥仔,对其他造型一点都不感兴趣。
“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无奈,自己喜欢的,未必就是客户喜欢的,”麦朗说,“但我还是愿意多尝试,好的设计应该要遵循设计者内心的表达。”
大一时,老师布置了一个设计作业:创作一个50字左右的短故事,并配上插图,而且故事里要出现一个英文字母(注:“字母”的英文为“Letter”,即A~Z中任一个)。
因为是设计作业,大部分同学都选择在插画上花功夫,力求表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麦朗却把心思花在了故事的构思上。从小受到语文老师妈妈的影响,麦朗对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比较敏感。为了让故事更加有趣,他采用了“Letter”的另一个相关意思“信件”。所以,在故事中,那只经常在网上欺凌别人的小麻雀在病中等来的不是网友的安慰“信”,而是一个砸烂了它家门口的巨型“字母”雕塑。
“很多人刚开始都没有明白我的用意,但想一想后,就会心一笑了。”麦朗说。对他来说,设计作品不仅要有强烈的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能让看的人有心领神会的感觉,这样别人才会记住你的作品”。
自称是“设计师、摄影师和哲学家”的麦朗平时有两大嗜好,如果不是一个人拿着相机在市中心里寻找造型独特的建筑物,就是在图书馆里查看各种有趣的读物。“我觉得我现在还是一块海绵,要不断吸收各方资讯。当然,吸收多了,就想表达,而设计就是我喜欢的表达渠道。”
对话麦朗
我该感谢
这次意外的走红
赢未来
麦朗
赢未来
麦朗
产品有一个语音功能,可以按照用户的指令执行操作,这让他能够自由地创作音乐。如果没有这次走红,我就不可能知道类似的故事。能够创作出触动人心的设计,这是我最开心的事。
赢未来
麦朗
赢未来
麦朗
文 /
黄中柱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