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代的修行者:柳智宇和龙泉寺的“高材僧”

标签:
龙泉寺修行柳智宇 |
分类: 专题 |
龙泉寺中像柳智宇、卢函和贤威这样的高材生大有人在。他们或者是厌倦了城市忙碌压力巨大的生活,选择了一种悠闲安静的生活;或者发现科学并不能解释个人的困惑,转而开始寻求一种精神寄托。像现在伴随方丈学诚大和尚左右的大部分都是清华北大等名校的“高材僧”。现任监院贤健是清华博士,方丈秘书贤清是清华硕博连读博士,贤庆法师来自北大哲学系……说起龙泉寺,都知道坊间流传的颇有几分敬意的“清华北大分校”的绰号。
半年前,28岁的心理医生卢函放弃了一手创立的公司,皈依佛门。
一年前,北大学子柳智宇放弃了麻省理工学院的邀请决然入寺,发愿出家。
四年前,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贤威抛却准科学家的光环,于此落发。
……
他们出家的地方叫龙泉寺,一座位于北京市西郊凤凰岭山脚“小庙”。历史上的龙泉寺,掩映在翠柏山林之中,可谓“庙小池浅”,不曾因山得名,也不曾享水之盛名。虽然它已有千年历史,但直到北大生柳智宇的出家而搅动的社会漩涡才让我知道了它的存在。
“小庙”龙泉寺
普通人认识龙泉寺,往往从当义工开始。
现在每周末入寺当义工的平均一百人,多时达六百人,上到60岁老人,下到3岁儿童。
义工是许多人近距离接触“佛”的第一步,柳智宇也是2007年来龙泉寺当义工才真正接触佛学的,而他的另一位北大校友在龙泉寺剃度之前也当了三年义工。据说他在北大禅学社、耕读社的同学们也常于周末入寺当义工。
从2010年出家到现在,柳智宇在龙泉寺已顺利进入了净人的行列。不过,他来寺之前的光辉历史还会被人提起——以满分摘得国际数学奥赛金牌,被保送至北京大学,申请到麻省理工学院全额资金。现在他和所有的净人一样,穿着灰色法衣,上殿、过堂、出坡、诵经,学习论典,每周二、三、四、五听法师固定讲课,平均一周五节课,每节课一个半小时,这都是为了适应日后的出家生活准备。
要进寺庙,并不容易,它演化成一个虔诚的过程。寺中法师带着,三步一合掌,五步一叩首。几百米的路程,走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即便如此,每天还是有无数善男信女慕名而来,他们或三五成群,或组团而来,穿过同一道低矮狭窄的寺门,嘻哈入内,旋即又消失在城市里。只有那历经风吹、日晒、雨淋的斑驳红墙仿佛诉说着千年不变的漫长故事。
龙泉寺的“高材僧”
就在柳智宇入寺的这一年冬天,另一名80后卢函也选择皈依佛门。
卢函是心理医生,大学毕业后在陆军总院做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后来自营心理咨询公司,当时的他最大的梦想是成为资深心理专家,帮助人解决心理困惑。
如果不是哥哥在2007年突然出家,他的梦想里不会有"佛"。卢函和哥哥只差一岁,两人感情一直很好。当哥哥告诉他要出家时,他默默地想,家里只有两个儿子,“以后我要一个人照顾父母了”。后来,“母亲整天以泪洗面,父亲因此不再跟哥哥联系”。卢函开始试着去了解佛法,他想弄明白也是毕业于名校的哥哥为什么会决然出家?
2008年汶川大地震,龙泉寺在援助物资同时,带去了心理方面的救助,并获得一个特别救助奖,这感动了卢函,也促使他的人生观慢慢发生转变。“没学佛之前会用心理学的角度看,比如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人一辈子能做些什么?但还是很多在物质层面,精神上的要少很多。”
汶川大地震彻底改变了卢函,他开始考虑跳出这个无聊的循环:人生为什么非得在上班、下班、挤公交中耗尽,难道我们只能成为上班奴忙碌和盲目地活着吗?2010年末,他开始系统学习佛法,开始有了出家的想法。
今年春节,卢函鼓起勇气告诉父母他要出家,话音刚落,父母就哭了,泪流满面。哭完之后,父亲说,“我尊重你的选择,让你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三个人在家过了最后一个俗年,初四的时候卢函就来到了龙泉寺。走的那天,父母和亲人来送卢函,“我当着他们的面就磕了几个头,当时我就看到他俩眼泪止不住了。”
与卢函不同,贤威是受过具足戒的比丘,出家之前他是中科院硕博连读的高材生,学习脑科学的他本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然而他发现科研不能解答心里的疑惑,实验室的佛经和成为居士的专家也让他开始从佛教里去探求,“生命是什么?”当他发现佛法比科学讲得更深之时,接受唯物观教育长大的贤威认可了“无限生命”的命题,2006年8月他来龙泉寺当义工,第二年就退学上山。
据一个居士说,寺中像柳智宇、卢函和贤威这样的高材生大有人在。他们或者是厌倦了城市忙碌压力巨大的生活,选择了一种悠闲安静的生活;或者发现科学并不能解释个人的困惑,转而开始寻求一种精神寄托。像现在伴随方丈学诚大和尚左右的大部分都是清华北大等名校的“高材僧”。现任监院贤健是清华博士,方丈秘书贤清是清华硕博连读博士,贤庆法师来自北大哲学系……说起龙泉寺,都知道坊间流传的颇有几分敬意的“清华北大分校”的绰号。
看客和修行者
1995年,随着凤凰岭景区的旅游开放,当地政府及诸善信者开始逐渐恢复寺院原貌。2005年4月11日,龙泉寺正式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
现在龙泉寺最常见是有四类人:第一是来消遣,逛逛大庙,看看和尚,拍拍照片的人,他们被称为游客,当天来当天走;第二是来干活的,周末上山,搬石挖土,种瓜种豆,就像我这样,被称为义工。他们或住在寺里,但是时间也很短,一般只有几天。第三类是来八卦的,东西打听,穷追不舍,为求新闻,他们是记者。这些人一般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完成后马上撤走,所以根本不会在乎谁又在慢慢诵读一本经书;最后一类是是来学习的,参禅礼佛,吃斋念经,同修功德,他们被称为居士。居士完成学习后,也要离开这里。
柳智宇是寺内“名人”,这次上山想象中可以见他一见,我也是为此而上山的,无奈,寻隐者不遇。问了三个居士,各有说辞。一曰:说句不好听的话,这里不是动物园,想见谁就见谁;二曰:我也是听说过他,但不认识,我带你们到课堂看看;三曰:见不到见不到……柳智宇在修行,不接客,这是寺内规定。三居士中,一说话举止随性,二说话温柔谦和,三说话头摇得像拨浪鼓。
图文 / 陈磊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