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缘社会”催生“亲情买卖”

标签:
中国城市化速度空巢老人无缘数据显示杂谈 |
分类: 观察 |
日本老字号出版社“自由国民社”主办的“流行语大赏”近日票选出了2010年日本十大流行语,“无缘社会”列居其中。这个新名词描绘的是,现今日本人大多无社缘(缺乏朋友圈子)、无血缘(家庭关系疏离甚至崩坏)、无地缘(与家乡关系隔离断绝)。因“无缘社会”现象日趋严重,日本每年“孤独死”(指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死去)的人数超过三万。
无独有偶,城市化速度不均,加之老龄化日益严重,中国也出现了与“无缘社会”相似的状况。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死亡,占自杀死亡人数的36%。老年群体成为目前中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其原因就在于许多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的空巢老人难忍空寂。与之相对的是,在各大网络论坛上,许多节后离家千里的网友争晒年假时陪伴父母左右的幸福,和分别时的惭愧、惆怅。显然,绝大多数为人子女者,他们的孝心并未被生存压力磨灭,但他们的行孝能力却已被现实的困难大大削弱。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商机。在日本,有多种新兴职业随着“无缘社会”的恶化而兴起,其业绩还蒸蒸日上。日本媒体将此现象评价为“孤独财好赚”――原本该家人亲力亲为的事情,却被以谋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代替了。“倾听专线”就是其一。与美眉嗲声献媚的色情电话聊天大不一样,“倾听专线”主要负责倾听来电者关于夫妻、婆媳或职场等问题的抱怨,每分钟收费100日元左右。日本富山县还有公司推出了老人关怀专线,受客户委托后,定期给客户家中的独居老人打电话嘘寒问暖
:如果每月一次,收费为980日元,每日一次收费7000日元。
事实上,诸如英、德等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这类服务已经成行成市。“陪聊”在英、德等国被称为“精神陪护”或“情感陪护”,从业者大多学历层次较高,并具备相关从业资格,他们多是心理、医疗等方面的专业人士,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和需求,提供一些积极的、引导性的服务,谈话内容严格保密。
中国的浙江、江苏等省自2008年起也曾出现过类似的“精神陪护”服务,但仅是作为保姆服务的有限补充。从业者多为大龄无业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陪聊技能,效果自然难尽如人意。因此,如果借鉴发达国家的已有经验,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及技能门槛,那么,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精神陪护”的服务质量,还可能催生一个有生机的新行业。在中国,社工、医学、心理学等专业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对他们而言,如果有兴趣,可以尝试从事“精神陪护”等类似的工作。
2010年2月16日,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发布消息,该市将诞生一种名为“注册心理陪护师”的新职业,心理陪护师的主要工作就是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为老人、病人等提供心灵护理。2010年10月底,上海市民政局公开表示,老年心理陪护师将陆续上岗。
“精神陪护、“心理陪护”、“心灵护理”等,尽管名称五花八门,但都是“无缘社会”催生的“亲情买卖”。如果绕开传统的道德评价并合理引导,这既能给青年群体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对于正式迈入老龄化的中国而言,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四二一”家庭的养老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