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访]凯文•凯利:请叫我“技术哲学家”

(2011-02-15 11:59:53)
标签:

凯文·凯利

云计算

维基百科

it

分类: 人物

[专访]凯文•凯利:请叫我“技术哲学家” 

 

  凯文·凯利的与众不同在于他对技术的思考角度。当大部分人紧紧盯着具体技术的研发时,他却跳出以技术解释技术的传统路径,用生物学的理念去构建技术的王国。在他看来,“天生的与人造的有着许多契合点”。

 

   有媒体说,他于17年前就预言了今天的互联网发展;在《失控》中文版发布会现场,提问者争着让他推测即将爆发的新技术;图书的封面上,译者更称赞他为揭示“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的先知……

 

 
图文 / 黄中柱

 

  我不是预言者,请叫我“技术哲学家”


  有媒体说,他于17年前就预言了今天的互联网发展;在《失控》中文版发布会现场,提问者争着让他推测即将爆发的新技术;图书的封面上,译者更称赞他为揭示“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的先知……

  在中国,凯文·凯利被定义成“未来预言者”,但他觉得,自己的角色被误解了,比起预言未来如此缥缈的事情,他更愿意去“发现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探究技术本质的好坏”。


  从研究生物到思考技术


  在个人网站上,凯文·凯利自我介绍道:《连线》杂志的“资深游侠(Senior Maverick)”。“游侠”一词是意译,直接翻译应为“特立独行者”。

 

  凯文·凯利的与众不同,表现在他对技术的思考角度。当大部分人紧紧盯着具体技术的研发时,他却跳出以技术解释技术的传统路径,用生物学中的“群体智慧”理论去构建技术的王国。在他看来,“天生的与人造的有着许多契合点”。因此,读者在《失控》一书中随时都能看到蚂蚁、蜜蜂、飞鸟等群体生物的例子。

 

  这种契合点的寻找,始于凯文·凯利对蜂巢的研究。

 

  因为对昆虫十分喜爱,凯文·凯利曾花大量时间学习养蜂。某年秋天,邻居在砍倒的空心树中发现一个蜂巢,便把养蜂的凯文叫来看看。他走过去,试着将手伸入蜂巢中,谁料一股热气马上传来--那是被加热了的蜂蜜。凯文·凯利第一次惊觉,十万只冷血的蜜蜂竟能变成一个“热血”的机体,靠振动翅膀产生强大的热量。

 

  而蜂群离巢的景象更是让凯文·凯利目瞪口呆,他把这个景象记录如下:蜂群在蜂巢的入口处躁动不安,嗡嗡声此起彼伏。突然间,蜂巢开始吐出成群的蜜蜂。那些微小的精灵形成喧嚣的风暴,渐渐成长为有目的、有生命、不透明的黑色云朵。在震耳欲聋的喧闹声里,幻影慢慢升入空中,留下空空的蜂巢和令人困惑的静谧。

 

  不只是蜂群,凯文·凯利还注意到蚁群、鸟群和鱼群等都有着让人吃惊的力量。多个个体一旦集合起来,就如一头会思考的大型动物,能够完成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它的神奇之处在于,没有一个个体在控制它,然而整个群体却会有意识地行动。随着个体数量的增加,整体的密集程度会突破某个临界点,这样,“集群”就会从“个体”中涌现出来。

 

  这,便是生物的“群体智慧”。受这种生物学现象启发,凯文·凯利察觉到网络技术发展越是复杂,其所呈现的姿态就越像一个大蜂巢。因此,他在上世纪90年代所提出的云计算、众包、物联网等概念,核心观点都源自“群体智慧”。而今,微博、脸谱网、维基百科等新兴互联网技术的成功,也正好印证了这种生物界中的特殊规律。

 

  “由于我们自己创造的世界变得过于复杂,我们不得不求助于自然世界以了解管理它的方法。这也就意味着,要想保证一切正常运转,我们最终制造出来的环境越机械化,可能越需要生物化。”凯文·凯利在《失控》的开篇中如此写道。

 

  他承认,在成为技术发烧友前,自己首先是一个生物爱好者。

 


[专访]凯文•凯利:请叫我“技术哲学家”
《赢未来》对话凯文·凯利(KK)——

“浪费时间”是创造新技术的最好方法


  

 

    亚洲给了我无可救药的乐观


  赢未来  你在20岁时(1972年)主动退学,独自一人前往亚洲。对于许多中国大学生来说,这似乎是疯狂的行为,因为大学阶段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可否解释一下为何做出如此选择?

 

  KK  高中阶段,我每天的任务就是学习学校安排的数学和科学课程。每升一级,课程就越多越枯燥。直到12年级(大概是中国的高三),我实在是坐不住了,总想着马上毕业,到外面去干点别的什么,成就一番事业。所以,我没有让大学成为自己的13年级,而是选择了远游。这是我做过的最聪明的事,而且也给了我强大的信心,让我在以后有勇气去做我想做的。


  赢未来  你在亚洲生活了八年,这八年里,你都做了些什么?亚洲给你带来什么体验?

 

  KK  1972年,我办好退学手续后,用在一家货运中心打工挣的钱买了一张从新泽西到亚洲的机票。当时我是一个身无分文的自由摄影师,背包里只塞了500卷菲林和两架35mm胶片相机。八年的时间,我游走在伊朗、印度、尼泊尔、中国和日本等十几个国家之间,拍摄了四万多张照片。

 

  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印度的街道景观。每天,印度的街道上充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伫立不动的牛群、钻来钻去的自行车和飞驰而过的摩托车……车流混杂着人群、牛群,在仅有两条车道的路面上蠕动,彼此却相安无事。这是很神奇的现象,跟蜂群的生活很类似。

 

  我从亚洲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观--亚洲前进、发展的意识是如此真实,让人期待。美国也曾有过这样的乐观精神,但自从它获得成功后,这种乐观就逐渐消失了。与此同时,我更加欣赏“差异性”的价值,因为在亚洲,我无时无刻不被奇怪的想法、不同的观念、非凡的生活方式所包围。


  赢未来  去年12月2日,你来中国出席《失控》中文版的发布会,这是你第几次来中国?对现在的中国有何印象?

 

  KK  这是我第四次来中国了,在此之前,我更多次到过台湾。我与中国、与亚洲的缘分还是蛮深的。我也不敢确定地说,《失控》里的理论就来自于亚洲,但我想,是亚洲使我准备好了接受这些想法。年轻的时候,我阅读了很多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哲学书籍,它们对我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我觉得,自己的一些想法与亚洲的传统理念是有共鸣的,譬如说,自下向上地构建事物、去中心化、天人合一等等。

 

  中国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变化的速度--太快了,快得就像在你眼前一闪而过。

 

[专访]凯文•凯利:请叫我“技术哲学家”


  技术在制造问题的同时,也在提供解决方法


  赢未来  《失控》的主题是“天生与人造的联姻”。在你看来,两者的联系在哪里?

 

  KK  机械与生命体之间的重叠其实正在逐年增加。一方面,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另一方面,生命变得越来越工程化。遮在有机体与人造物之间的那层面纱已经被撩开,它们的本质其实是相同的。生物领域中有诸如有机体和生态系统这样的概念,而与之相对应的人造物中包括机器人、公司、经济体等等。正如DNA所揭示的,生命与技术一样,都是信息的载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把生物的理论运用到分析技术上。


  赢未来   “去中心化”是你关于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观点,你认为,即使没有中心控制,互联网还是能在“看不见的手”的控制下运作良好。那么,请问在互联网领域,这只“看不见的手”具体是指什么?

 

  KK  这只“看不见的手”其实就是一种群体智慧。在大自然中,无论是蚁群还是蜂群,当大量看似无序的个体有机聚合在一起,群体智慧便能产生。个体不可能比大众更聪明。互联网的发展也是如此。以微博为例,一条微博很难包含太多的实际意义。但通过转载这种去中心化的群体行为,影响力就会从大量杂乱无章的短信息中涌现出来。这种去中心化的结构所能做的事情,要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在维基百科诞生之前,我们谁也不认为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编撰百科全书,但维基百科做到了。这让我十分吃惊。


  赢未来  在《互联网未来5000天》的演讲中,你曾提到,未来的互联网会形成一个虚拟的大机器(the One Machine),所有资源都可以共享。你把它称作人类的“外脑”(External Brain)。在你看来,这个“外脑”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吗?

 

  KK  绝对会的。这就好比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两者头脑的思考方式就很不一样。所以,那些每天花八小时上网的人,他们的思维就不同于那些不上网的人。这个“外脑”是全世界20多亿台上网的个人电脑、超过40亿部手机和所有的数据服务器的总和。有了它,我们也许就不再需要花时间去记忆,有什么不懂都可以直接向网络查找、询问。不过,具体到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我目前也不太清楚。网络只诞生了7000多天,要讨论它的影响还为时尚早。


  赢未来  众所周知,你是一个技术倡导者,而且对技术的未来持十分乐观的态度。但是,人类也正在被技术所“异化”,成为技术的奴隶。许多人都得了手机、iPad综合症。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KK  无论是Twitter还是Facebook,每一项新技术在造成问题的同时,也在不断提供解决方案。我一直认为,技术是中性的,但技术的发展会为人类提供更多新的选择,从这点上来说,技术是好的。我们不断创造新技术,也就是为了解决旧的问题。我相信,人类能够学习新的文化来驾驭技术。


  “浪费时间”是创造新技术的最好方法


  赢未来  许多人都把你看作是未来的预言者,你是否同意?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你实际上扮演着什么角色?

 

  KK  我并不是一个预言者,这是需要说明的。实际上,关于技术的“预测”,我的错误比例与正确的一样多。我曾认为Photoshop是一个愚蠢的技术,也曾断定eBay是荒唐傻气的,更觉得维基百科是不可能的事。但这些技术或模式后来都大获成功。我只是个技术的狂热爱好者和传播者,希望在研究技术发展的时候能发现一些可供人类参考的趋势。


  赢未来  《失控》中文版的副标题为“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你觉得这是否恰当地表达了书本的主旨?

 

  KK  实际上,我并没有写过这样的副标题。原版的封面副标题是“新生物文明的崛起”,这更加贴近整本书的内容。“新生物文明”指的是自然王国和人造国度的融合。当人造与天生最终完全统一时,那些由我们制造出来的东西将会具备学习、适应、自我治愈,甚至是进化的能力。数以百万计的生物机器汇聚在一起的智能,也许可以与人类自己的创新能力相匹敌。


  赢未来  如今,年轻一代与互联网密不可分。你认为,年轻人把大量时间花在互联网上,是好是坏呢?

 

  KK  这对他们来说是好事啊。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网络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和他人发生联系的新渠道。我觉得,我们应该让年轻人对互联网充满热爱,并且愿意在上面“浪费时间”。所谓“浪费时间”,实际上是指“尽情地玩和全程投入”,这是创造新技术的最好方法。


  赢未来  你曾说过,一个成功人士应该有“思考下一个10年”的意识。那么,你能为我们勾勒出互联网未来10年的蓝图吗?

 

  KK  互联网将会发生一系列的转变,从网页(Pages)到信息流(Flows),从静止状态(Static)到实时更新状态(Real Time),从每日开启(Daily)到永远开启(Always On),从链接(Links)到标签(Tags),从文件(Documents)到数据(Data),从所有权(Ownership)到可共享(Access)。


  赢未来  目前,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KK  我担心的是全球人口的出生率正在下降。这对于发展来说是件坏事,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总离不开增长的人口。

 

[专访]凯文•凯利:请叫我“技术哲学家”


  被凯文·凯利预测到的互联网技术

 

  1. 云计算

   “云”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为大型服务器集群。云计算是指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


  2. 众包

  一个公司把工作任务分配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网络中的志愿者会提供各种方案,公司会挑选最合适的方法,并给予方案提供者适当的报酬。


  3. 物联网

  通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4. 语义网

  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轻松。在这样的网络中,机器能够自动处理和集成网上可用的信息。


  5. 敏捷开发

  一种以人为核心,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在敏捷开发中,一个大项目被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在此过程中,各项目的软件一直处于可用状态。


  6. 虚拟现实

  一个利用电脑模拟产生的三维空间虚拟世界。它为使用者提供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