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话大王”的二代操盘手

(2010-12-06 18:27:16)
标签:

郑渊洁

郑亚旗

皮皮鲁

教育

童话大王

名二代

分类: 观察

“童话大王”的二代操盘手
郑渊洁&郑亚旗


文 / 老抽

   
有人说,他是“酷二代”,没有肆意挥霍老子的财富,却继承了老子与众不同的个性。他与父亲并肩作战,帮父亲寻找新的战场,帮父亲擦亮手中的枪。在这个众多“二代”都在恨不得把祖辈的全部荣光都用尽的年代,郑亚旗,这个“二代”所做的,却如此另类……

 

      

郑亚旗十八岁之前……


  郑渊洁常受邀到少管所里给犯人讲课,一次,他问一个年仅14岁的失足少年,为什么会被抓进来,该少年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原来,少年是在14岁生日时因担心无钱请客而行窃,正好符合14岁以上500元起即为偷窃的刑罚。郑渊洁说,那该把你父母抓进来,因为是他们没有教给你法律知识。那少年反问郑渊洁,那你告诉你儿子了吗?这一问,把郑渊洁惊出了一身冷汗。


  于是回到家,郑渊洁赶紧找来《刑法》给郑亚旗,告诉他,这个你得看。儿子当即表示反对:“这么厚的刑法,你都看不下去,我一个孩子,看不懂也看不下去呀。不如你把它编成故事吧。”郑渊洁于是“奉旨”编故事,遂有了现在畅销的《皮皮鲁和419宗罪》。


  父亲和儿子是好朋友


  《皮皮鲁与419宗罪》其实是郑渊洁为小学毕业即退学的郑亚旗编写的教材中的法制篇,但除了编写教材这样的“言传”,对郑亚旗影响更大的是老爸的“身教”。


  有一个郑亚旗几乎是逢人便讲的故事:两岁时,家里每天订一瓶牛奶给他喝,而他却只喝一半,另一半洒在自己骑的脚踏车上。当时,牛奶算是普通家庭的奢侈品,但郑渊洁并没有大发雷霆,他只是问儿子这么做的原因。原来,当时郑渊洁有一辆摩托车,给车加油的时候,他告诉儿子,这是摩托车在吃饭。郑亚旗觉得自己的爱车和摩托车是平等的,就像他跟老爸的关系一样,自己的车也要吃饭。弄清原委之后,从此家里每天都订两瓶牛奶,一瓶给郑亚旗喝,一瓶就让他全倒在脚踏车上。


  给爱车奢侈地喂了几个月的牛奶后,两轮车被郑渊洁主动升级成当时极少见的电动四轮车:“这车是核动力的,不用吃饭。”至此,这件事情得到圆满解决,没有训斥,也没有阻止,郑渊洁觉得维护儿子的想象力比什么都重要。


  不但“配车”的待遇平等,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郑渊洁都十分注意与儿子“平起平坐”,丝毫不摆大人的架子。郑亚旗长得瘦小,每次郑渊洁跟他讲话都会蹲下来,爷俩看起来就一般高了。


  “从很小开始,郑渊洁就有意识地带着我接触校外的东西,为的是让我找一样自己喜欢的。”郑亚旗说。他对父亲从小就直呼其名。


  郑亚旗10岁的时候,郑渊洁带他去看自己也不太懂的“多媒体”,他一下子被电脑能玩游戏的功能给打败了,买回家一台开始“疯狂”研究。那时候还没有“防沉迷”这个词,就算有,估计他爸也不会在乎。郑渊洁出钱帮儿子拉了网线,当时的网费是每个月5000元。


  老爸的“放任自流”让郑亚旗找到了自己的最爱,也让他找到了谋生的手段。小学刚毕业,他就开始给IT媒体写游戏攻略、硬件分析,曾经试过一年写了100多篇有关编程的稿子发在专业杂志上;他还学习网页制作,靠写程序赚来人生“第一桶金”。


  一起向学校“宣战”


  郑渊洁这个朋友,在某些时候,甚至会变成儿子郑亚旗的“战友”,特别是在如何对待学校教育的问题上。


  郑亚旗的学前教育是在家里完成的,所以小学算是他第一次正式与中国的学校教育接轨。就在他入学之前,他爸就苦口婆心教育他:考试分数是世界上最不重要的东西。


  但这个观点马上在郑亚旗的学校生活中遭遇挑战。郑亚旗就读的是一所重点小学,班主任老师为了高分数,年年期末考试漏题给学生。郑亚旗回来问他爸:“郑渊洁,你说老师做得对吗?”


  “当然不对。那是作弊。”


  “不对你告诉校长。”


  “我不敢。”郑渊洁语塞了。


  郑渊洁是真不敢。因为他儿子在那里读书,就是人家手里的人质。他担心老师会让全班同学孤立郑亚旗,那样儿子就毁了。


  为了以实际行动表示抗议,郑渊洁还是给儿子出了个主意,考试时故意出错,但不要低于60分。结果郑亚旗考了61分。他爸对此的表示是:61分有补考的风险,下次考65分较好。


  郑渊洁觉得学校教育不太重视心灵教育这一块,这恰恰是他最看重的。郑亚旗小学毕业之后,他爸征求了他的意见,又问了很多朋友,终于决定让郑亚旗退学,由他在家里亲自教育。


  就这样,小学毕业一直到18岁成年,郑亚旗就成了“郑氏私塾”的独门弟子。

 

 

“童话大王”的二代操盘手

郑亚旗

郑亚旗十八岁之后……


  郑亚旗读二年级时,郑渊洁告诉他:“18岁前,你要什么给什么;18岁后,你要什么不给什么,还得养我。”


  18岁生日很快到了,郑渊洁送了他一辆奥迪和一打安全套,他则开始向家里交伙食费和水电煤气费。他开始求职,但并不顺利,小学学历是个障碍。找工作四处碰壁的郑亚旗临时找了一份超市扛鸡蛋的活,一箱5毛钱。他每天开着奥迪去超市扛鸡蛋,一扛就是三个月。


  最后,郑亚旗在报纸上看到一家报社招网络技术人员,觉得很适合自己。郑渊洁帮他策划:“你得亲自上门,你学历低,别人拿2000元,你可以只要一半。” 郑亚旗登门求职,他主动在电脑前演练了自己的网络技术,翻出制作过的网页给招聘人员看,并承诺马上就能帮忙建一个网站,不收费。


  郑亚旗就是郑亚旗


  郑亚旗如愿成为这家报社的网络技术员,一年后,凭自己能力做到技术部主任。刚开始,他手下的大学生似乎并不服他,但郑亚旗也不为意。或许是长期跟成年人接触,人情世故这方面,年纪轻轻的他就显得很老成。下班经常请同事一起吃饭,再加上他除了学历差点,专业技能确实过硬,时间一长,也就没什么人说闲话了。


  尽管职位在升,但郑亚旗却觉得这种一眼看到头的事业单位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归宿。他在思考一个问题:自己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郑亚旗这时候想起了郑渊洁。其实,他执意要走IT道路,也有点要与老郑别苗头的意思。生长在一个爸爸是名人的家庭,郑亚旗也有着“被名人”的烦恼。他也因此暗暗下过决心,要走一条完全不靠郑渊洁名声的路子。但现在,仔细想想,有必要赌这口气吗?难道因为与“郑渊洁”扯上关系,郑亚旗就不是郑亚旗了?


  恰在这个时候,网站在报道一个大会时,领导人照片下的名字没有居中,结果主编把他叫过去骂了一顿。郑亚旗很想不通,就给老爸打了一通电话。打完电话,郑亚旗做了一个决定,辞职并“再也不想回到体制里”。

 


  郑亚旗要改造郑渊洁


  在郑亚旗看来,郑渊洁的童话有着不逊于《哈利·波特》的潜在价值,但却缺少包装和行销,只要有好的策划,皮皮鲁和鲁西西完全可以战胜那个戴眼镜的魔法师。


  郑亚旗决定把创业的重心放在他爹身上。旁人看来,这可能又是一个“二代”要回头吃老本,仰仗老子余荫过活的老套剧本,但对郑亚旗来说,事实上整个过程就是一场和父亲斗智斗勇的战争。


  改造计划的第一步是迎合现在小朋友的趣味,将郑氏童话漫画化。关于把郑渊洁的童话故事改编成漫画,郑亚旗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游说,可郑渊洁却固执到让他抓狂。直到10年之后,当年的读者都成了政府官员,特地打来电话提出类似建议时,50出头的“童话大王”才下了决心。


  2005年1月,《皮皮鲁画册》正式推出,郑亚旗任主编,郑渊洁是惟一的文字作者。为了办《皮皮鲁画册》,郑亚旗拿出了所有的积蓄。郑渊洁是那种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作家,从来不宣传,以前跟出版商签合同还写“我不签售”。而郑亚旗的任务就是要让“郑渊洁”这个品牌被更多的人认可。所以就有了改造计划的第二步:把他爸的作品重新结集,找有实力的出版商包装出版。


  这个计划的第一个障碍依然在作者本人身上,郑亚旗只有拿着书店的图书排行榜刺激他“丢人”。果然请将不如激将,做老爸的毅然答应了。于是就有了从2005年开始陆续推向市场的《皮皮鲁总动员》系列图书。第一年销售额就是500万册,现在这套图书的销量超过了2000万册。


  为了配合包装宣传,郑亚旗极力怂恿老爸接受电视采访,参与各类节目录制。他跟郑渊洁解释,现在的好作品都需要营销,作家也必须要配合,否则就争取不到读者。在他的极力撺掇下,郑渊洁开始尝试各类电视节目。电视节目里能说会道的老爸,让郑亚旗眼前一亮,他觉得郑渊洁可以把自己的写作技巧开班传授,这既利用了他的特长,也是对“郑渊洁”这个品牌的一种深度开发。


  郑渊洁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认为像他这样的“大师”是不能随便讲学的。郑亚旗于是拿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开班授徒的例子反驳,他爸无话可说,但还是不同意。


  直到2007年的某一天,郑渊洁去听了一堂作文辅导课,回家后告诉儿子:“我决定开个作文班,我以前给你写的教材比那些名师高多了,他们那也叫教孩子写作文?”郑亚旗很无奈,自己各种办法都想尽了,没能改变老子的主意,人家一堂课就让他改变主意。


  于是,郑亚旗改造计划的第三步,“皮皮鲁讲堂”,随即筹备开张。现在,“皮皮鲁讲堂”开学三年,有几千学生听过郑渊洁的课,而郑渊洁也借着这个平台收获了更多的灵感。


  如今,郑亚旗又有了新的计划,他将把“皮皮鲁讲堂”的讲课内容融入到一部名为“皮皮鲁总动员”的网络游戏里,进一步开发郑式童话的价值。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同样还要接受“挑剔”的合作伙伴――郑渊洁的挑刺。显然,改造郑渊洁,重新打造“童话大王”这个品牌,郑亚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和郑渊洁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奇特互动,也将会持续下去。

 

2.0时代的父子关系


  有人问郑亚旗,对于只接受了小学教育,有没有觉得遗憾的地方,郑亚旗说,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了早恋的机会。而对于同样的问题,郑渊洁的回答是:“郑亚旗在家上学最大的损失就是失去了早恋的机会。那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现在常自责。”由此,不难看出两人的默契。


  但这么默契的两个人,却保持着一种与众不同的联系方式。2010年7月,香港书展,郑亚旗在微博贴了一张图,评论自己在香港见到的情况,没想到引来老郑的转发:“在香港?郑亚旗你去香港我怎么不知道?”不明真相的网友们都被这对父子逗得很快乐。换过来也一样,郑亚旗说他爸突然会给自己发一个短信,上面写道“飞机起飞了”,一段时间后,又接到一条短信“降落”,让郑亚旗哭笑不得。“我甚至不知道他是从北京起飞,还是在北京降落!”


  郑亚旗说,尽管他和郑渊洁相当多的时候在同一个城市,但自从他18岁为了自立搬出去之后,父子俩平常见面的次数就很少,有时只是电话联系。现在有了微博,彼此对行踪的了解可能就会准确一点了。


  说起来,郑渊洁与网络结缘,还是儿子拉的媒。郑亚旗玩电脑十多年,回头一看,他爹竟然还坚持用笔和纸来写作,太失败了。他撺掇郑渊洁先习惯用电脑码字,这让他爸的日均写作量,一下子从一万多字上升到七万多字;然后是习惯上网,去当他爸这个年龄层的潮一族。


  后来,新浪想邀请郑渊洁开博客,被郑渊洁以“不懂”的理由拒绝,于是求助于郑亚旗。郑亚旗说,你就开个博客吧。郑渊洁问,有稿费吗?我写的每个字都是有钱的。郑亚旗就告诉他,这东西要是写好了,相当于你的私人媒体。于是,郑渊洁开博,粉丝无数。


  再后来,郑亚旗又游说老爸写微博。郑渊洁于是开始写,也很上瘾。写到现在,每天发十条以上,加上博客,果然成了他的私人报纸。


  因为微博的影响力,因为父子之间互相的转发,以往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郑渊洁之子郑亚旗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许多人是抱着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理想看看这个皮皮鲁原型。


  有人看到郑亚旗的光头造型,就玩笑说,莫非这发型还遗传吗?这让郑亚旗有些郁闷。其实,这个发型在这个家里的始创其实是郑亚旗,郑渊洁只是在他的模范带头作用下才理的光头。另外还有些评论,郑亚旗见了却非删除不可。这些在他微博里出来的评论,总是带着一股酸溜溜的劲说,你这算什么本事,还不是靠着有个好爸爸。郑亚旗觉得,这就像评价姚明“就是因为长得高”,或者是评价某个女主持人“就是因为长得漂亮”。这种批判是一种不太正常的评价人的方式。在郑亚旗看来,有这种先天的条件不充分利用,那才是不对的。


  郑渊洁这块金字招牌,如许多名人招牌一样,给身为二代的郑亚旗带来了压力,他也曾经想过要努力走出一条完全与父亲无关的路。但最终他想通了,太过刻意,反显得在乎。他是郑渊洁的儿子,为什么他就不能光明正大的利用这种先天的优势呢?所以郑亚旗的目标,是要将“郑渊洁”做成自己的事业,将这个事业打造成一个百年老店,这既是为了他,也是为了他爸,还有比这更美好的吗?难怪郑亚旗说:“我能出身在什么家庭,这不是我能选的,就算让我选,那我更会出生在郑渊洁的家庭。

 

 

 

【背景介绍:2010年11月15日,最新中国作家富豪榜新鲜出炉,55岁的郑渊洁以1950万元的版税名列三甲。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三年在这份榜单上占据三甲。这位70、80后眼中的“童话大王”,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依然被90后甚至00后用购买力捧为最值得信赖的朋友。除了他文字的魔力外,他的儿子郑亚旗,这个“童话大王”金字招牌的真正操盘手,功不可没。】


  

注:本文原文为《赢未来》最新一期杂志12月刊《郑亚旗:做个为“一代”增值的好二代》一文的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