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林寺里的中大研究生:佛堂寺庙里的事业人生

(2010-11-14 09:45:21)
标签:

杂谈

分类: 观察

少林寺里的中大研究生:佛堂寺庙里的事业人生

他大部分时间呆在少林寺,却不是出家人;

他的工作带着几分神秘,不但要时常接待名人,偶尔还会接待一些国外要人。

他很一般,只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的一名普通研究生;

他又很不一般,在少林寺这个“男人帮”里,能够将各种错综关系处理妥当。

他叫朱炳帆,来少林寺,只为实现自己少林事业的雄心壮志。

文 王莉莎

 

 

一线城市VS二线城市,如何选择?

 

在中大中文系,没人会担心朱炳帆找不到一份轻松稳定、待遇优厚的好工作。这不仅因为他读研两年,跟从导师完成了大大小小诸多项目,办事的能力有目共睹;还因为他师从叶春生、高小康两位桃李满天下的大师,他们的学生遍布各省市,从市长、市委书记到各文化产业部门领导。在中国这个关系社会里,这绝对是丰厚的人脉资源。

20102月,朱炳帆就已手握几份让人艳羡的offer:国企的广州中铁四航局、中国电信、中船重工,还有一家事业单位和一家外企。在广州求学3年,朱炳帆是铁了心要扎根在这个一线城市的,综合考虑薪资、兴趣、平台后,他最终决定签约中国电信。

但在试用期的一个月里,另一份工作却一直撩拨着朱炳帆的心。这份工作缘于他与少林寺的一段渊源。

20097月,为完成探讨少林文化海外传播的硕士毕业论文,朱炳帆曾通过各种渠道顺利来到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中心(位于郑州)实习,随后前往少林寺实地调研。这次调研,让朱炳帆第一次与少林寺亲密接触。寺里寺外的青山绿水,令人心旷神怡;高僧法师的智慧之言,更让人豁然开朗。朱炳帆享受其中,不但很快完成了调研任务,还给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钱总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钱总曾向他发出工作邀请,但由于学业尚未完成,8月底,朱炳帆匆忙返校。工作的事只是在后来往来的电话中被偶尔提起。

对于这份工作,朱炳帆起先并没放在心上,二线城市或更小的城镇是他前几个月的求职中根本不曾考虑的。但签约电信后,钱总几番电话,邀请他出任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的网站总监,这种诚意也在一点一点地攻破着朱炳帆最后的坚守。与电信部门相比,少林寺能提供更高的职位,更好的发展平台。

一个是一线城市,高薪资;一个是二线城市,好平台。在两难的选择面前,朱炳帆只好向师长求助。结果,反对声四起。先是家人给了温柔的回击:以前总盼着长子能留在身边的母亲,现在宁愿儿子呆在广州,也不想他去少林寺。接着,叶春生教授也良言相劝:离开广州会失去很多机会。这个朱炳帆也不否认,凭借在广州积累的人脉和自己的能力,以后有一番作为的美好前景,朱炳帆不是看不到。

唯一支持朱炳帆的,只有老师兼朋友朱钢博士一人。在他看来,这个选择虽然出人意料,与众不同,但很有意义。【少林寺是个能做事的平台,总会出人头地。如果在广州,你可能会像很多人一样为了生活而打拼,即便混出来,或成为某一领域的强者,你依然会成为广州茫茫人才中不起眼的一个。】

而这些,恰是朱炳帆所想的。与其呆在一个一线城市里摸爬滚打,然后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瓶颈期到来,不如在一个二线城市大展宏图。这几年,郑州飞速发展,有如一个朝阳城市,充满了机遇和希望。想起半年前在少林寺做调研的成就感和快乐,朱炳帆也开始觉得宣传少林品牌是个很值得去做的工作,少林寺将有足够的空间,任自己驰骋。

最终,朱炳帆决定:辞电信,去少林。

 

文化战VS商战,营销少林是一种挑战

 

7月份毕业后,朱炳帆直接前往郑州花园路的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报到。

朱炳帆工作的这个单位主要由三个部门构成:网站、海外中心、运营部。三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均从社会招聘而来,大部分是郑州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网站需要的主要是网编或技术维护人员。海外中心,负责少林寺与他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由于对英语和外交能力要求较高,大部分工作人员为优秀“海龟”。运营部,多负责品牌的维护和授权,公司也正是靠品牌授权所获得的收益“维持生计”。

从机构和工作内容来看,朱炳帆的工作环境很普通。按常规,少林寺网站的工作人员只需呆在郑州的办公室办公。但朱炳帆不同,当时被钱总相中,除了他读研期间曾与老师一同开创“中国粤剧网”,在网站运营方面略有经验;还因为这个中大研究生对少林文化颇有研究且热爱有加。由此,朱炳帆成了公司第一个长期在少林寺,并直接协助方丈和钱总工作的员工。

在寺里,朱炳帆有两项任务。一是接待各大媒体和名人要人。如,日本的NHK、韩国的SBS,或国内的SMG前往少林寺采访或拍摄时,朱炳帆会全程陪同,调度工作人员,安排每日行程,筛选采访内容。在媒体报道刊登前,朱炳帆还要对报道内容严加审核,避免失实或不当的言辞。

除此之外,朱炳帆还要参与策划各类宣传少林文化的项目。简而言之,就是找到市场需求和少林寺现有资源的最佳对接点。譬如,朱炳帆与同事在搜集整理了大量少林寺资料,包括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少林功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发现少林“禅修”是个很值得开发的文化项目。于是,“少林文化遗产体验营”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旨在给有需要的在家人(指不曾剃度的人,与剃度了的出家人相对)提供一次感受少林寺僧人生活的机会。少林寺会跟北大MBA校友会合作,联合开发制定相关课程方案,而报名参加的校友将在寺中吃住、练功打坐、听寺内高僧讲学、欣赏“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或世界遗产“天地之中”的美景。

本来,朱炳帆所做的无非是“公关”+“营销”,再普通不过。但由于生活工作的地方是少林寺,宣传的内容涉及宗教,而少林寺现在又是各大媒体的“众矢之的”,稍有风吹草动,都能引起媒体注意。这就让这两项工作的难度增加了几分。一方面,朱炳帆必须要控制好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内容,向外界传达正确的少林文化。另一方面,自己经营的项目还要最大程度的做到:既宣传了少林,又不引发媒体的无聊“猜忌”。

除了做好这些工作,身为少林寺的在家人,朱炳帆免不了要处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 近些年,在媒体的报道中,少林寺成了争名逐利的不清净之地。身在其中的朱炳帆,自称是适应能力很强的人,在寺里,即便要守着冷盏青灯、粗茶淡饭,他也没觉得有何不适,因为,【人际关系不论多复杂,应对的方法都不是靠伎俩,而是需要一个能够“放下”的平常心。】

 

 

 

对话朱炳帆:少林寺商业化谁之过?

 

赢未来 现在家人能接受你这份工作了吗?

朱炳帆  来少林寺的时候,父母还忧心忡忡。今年中秋,我项目缠身,忙得不可开交。放心不下的母亲无论如何都要来寺里看一下。中秋那天,我托同事把她安顿在山上的宾馆,自己忙到11点才回去。第二天,因为依然没空,又只能请武僧团的小师父带母亲参观。临离开前,我去送父母,母亲基本上认可了我的工作,说“寺里山山水水,人也温文尔雅,是你想要的。”

 

赢未来 这里的工作与生活跟你当初预想的一致吗?

朱炳帆  来少林寺已经有3个多月,可以说一切跟我当初的设想基本一致。少林寺山门前是河,周边是山,后为达摩洞。早起,我会绕着寺前的少溪跑一圈,偶尔会攀爬达摩洞,然后就地耍起少林寺师傅教的功夫。完毕后,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的大部分空余时间,都在练拳、看书、与寺里的师傅们聊天。

虽然寺里没有娱乐活动,平时也要跟师父一样吃斋,但我的生活并不像僧人般清苦,毕竟我是在家人,寺里寺外还能出入自由,每天也不必受朝九晚五的限制,想下山,是随时可以的。

 

赢未来 但长久在寺里生活,是否会影响个人的感情发展呢?

朱炳帆  的确会,毕竟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寺里的法师们打交道,我又不经常下山。单位的一些老同事也会经常提醒我,“小朱,也该考虑下个人问题了。”我想,这个还是随缘吧,强求不得。

 

赢未来 你怎么看待少林寺的过度市场化现象?

朱炳帆  只能说,媒体对少林寺与外界的品牌合作行为存在误解,将少林寺的商业化行为一味的归咎于方丈。事实上,少林寺走上商业化道路,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80年代,一部《少林寺》让更多的国内外大众认识到来自中国少林寺的功夫文化。为保护少林文化,少林寺周边兴起了一场“拆迁”运动,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少林寺也是从那时起成为了媒体的“眼中钉”。80年代末,少林寺开始主动去国外宣传、表演、展示少林功夫,使不少商人在少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看到了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先是少林寺周边的武术学校开始打着少林寺的广告招生。不久,连外地都对少林品牌加以滥用,当时,一家漯河肉联厂,对生产的肉产品使用少林品牌。少林寺内,不论文僧武僧都是素食,这么明目张胆的滥用少林寺品牌是对少林佛教的极大不敬。当时,国内没有一部法律法规能够维护宗教类的品牌不受侵害,除非是注册公司。于是,90年代末,专门用来维护并宣扬少林品牌的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成立。

与其让人滥用,不如自己保护起来好好利用,这一举动本来无可厚非,但仅仅因为少林寺在国内是“第一个吃了螃蟹”,就成为媒体们炒作的对象。

 

赢未来 维护和宣扬少林文化不意味着一定要走商业化之路吧?

朱炳帆  对于一个外界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只是少林寺走上商业化之路引起的是是非非。其实,商品经济文化的渗入,也让少林文化的传播有了一个现代载体。佛教寺院的生存主要是“以寺养寺”,传统收入的方式可以是化缘、捐赠或是香火钱。而现在,这些文化项目,既可以宣传少林文化和壮大少林品牌,同时也可以满足宗教僧众的发展需求,何乐而不为呢?

的确,少林寺通过经营运作不但能保证“自给自足”,甚至还绰绰有余。然而,这些绰绰有余的钱并非坊间传言那般流入了僧人的口袋,而是用于抚养100多个孤儿读书成人,用于少林寺下院的建设,以及维护更新少林寺常住院的建筑。

 

赢未来 释永信算是你的良师,现在有些媒体对他横加指责,甚至认为他就是少林CEO,对此,你如何看?

朱炳帆  少林品牌带来的经济效益,受益最大的是登封市政府。每年登封市将近1/3GDP是来自于少林寺创收。多少武术、教育机构的成立,是在政府的“意思”下办成的。如,登封市政府引进港中旅成立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推动其上市,这件事就明显是政府行为。但鲜有人指责政府,却有那么多人对方丈冷嘲热讽。

 

赢未来 你对在少林寺从事经营管理的事业前途看好吗?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你会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朱炳帆  少林寺就是一个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的核心之地,深入发掘它的文化价值,促进少林文化和少林品牌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就我个人而言,我以后可能会继续在少林品牌管理或少林文化研究方面发展下去。少林寺现今在海外已经有了很好的知名度,我们不能满足于让它只闻名于海外的华人圈,还要将它推销到全世界,让它迈向国际舞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贴士:佛堂寺庙的真假招聘

 

最虚假招聘

要求:男生(如果招尼姑,则要求女生),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优先),英语过六级。有驾照者,奖学金获得者,信仰佛教者,会背诵《金刚经》、《法华经》、《易筋经》者优先。待遇:4000/月,8小时工作/天,包吃住。和尚需到各地分寺住持,实习期为一年。做满37000元以上,方丈每月30000元以上。实习期满,可由少林寺方丈大师传授少林寺72绝技,可任选2种,但必修1种,最多限选3种。

理由:这则招聘启事曾在几年前就陆续出现在武汉归元寺、苏州寒山寺、南通狼山寺、上海静安寺、烟台竹林寺等寺庙的招聘中。今年10月,又出现在贵阳黔灵山弘福寺中。试问:以上各寺哪里来的少林方丈和少林武功?虚假程度:100%

 

最热闹招聘

200717日,因供奉佛祖真身舍利而闻名于世的法门寺首次举办校园招聘会。法门寺原本计划招聘21人,涉及六个专业,及博、硕、本、高职等四个层面的学生。招聘现场有60多人报名,最后9个达成意向,4名硕士生和5名本科生专业几乎涵盖了金融、经管、法学、制药、园林等各个专业。

理由:贤空法师亲临现场,引来群人围观。尽管没有招到博士,且招来的硕士也陆续抛回橄榄枝,但原本以为会冷场的贤空法师对此结果已是非常满意。

 

最专业招聘

20103月广东省博罗县礼佛禅寺招聘网络工程师。要求除了熟悉各种网络语言、计算机程序外,还需要较好的文字功底,佛教徒优先。

201010月,韶关南华寺招聘网站记者、网络管理员、网站管理员和平面设计,各一名。职位男女不限,年龄在23-30岁之间。要求除了思想端正,无不良嗜好外,还需要具有佛教信仰。并且所有职位都需要大专以上学历,和一年以上工作经历。薪酬面议(底薪、效绩奖励、年终奖)

理由:真正的寺庙招聘招的往往不是和尚,而是用以宣传寺庙文化的网络运营人员。即便是出家人,对于无事不能的网络资源也懂得尽情利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