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蒋京玲:我们将太多的时间花在做决定,而非行动

(2010-11-08 11:37:25)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物

 

 

 

蒋京玲:我们将太多的时间花在做决定,而非行动
当下,上名校、找好工,已经成为大多数家长希冀的子女成长的轨道;而大部分孩子20多年的奋斗,似乎也绕不开这两个主题。

1989年出生的蒋京玲却背离了常人的轨道,以一种另类的方式成长着。她的每一次疯狂举动都让父母、老师和同学难以理解:先是放弃报考北大等名校,只身一人来到广州求学;后来更是“变本加厉”,选择休学一年,骑行国内外宣传亚运。

这个社会,从来不乏有梦之人,但敢于追梦和懂得追梦的,却少之又少。蒋京玲说:“我们很多时候都把时间花在做决定上,而不是去思考要如何去做。”

 

文 齐田

 

20109月,“北大数学才子”柳智宇从学校毕业后,既没有继续深造,也没有找份好工作,而是选择到北京龙泉寺当和尚。

不按常理出牌的决定引来了各种猜测,有媒体评论说,“一定程度上,柳智宇追随理想的选择才是应有的常态,而没有理想、被迫放弃理想和追求的毕业生才是可怜可悲的”。

这样的评论或许也适合用在同样是大学生的蒋京玲身上。这个倔强的重庆女生不要名校,不要头衔,不要循规蹈矩地活着,她所追求的,只是“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给自己一个“间隔年”

 

都说重庆女子的皮肤好,温润白净,蒋京玲也不例外。在紫蓝色上衣的映衬下,身材有点瘦小的她显得安静、素雅。

从外貌看,大概没有人会相信,她曾度过300多个日晒雨淋的骑行日子。

“我的皮肤很快就白回来了,所以我不是很担心。”蒋京玲笑着说。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初连自行车都不会骑的她,居然选择在大三休学一年,完成了骑行东南亚六国和环中国的亚运宣传之旅。

时间回到2009512日的晚上。

当晚,蒋京玲和同学在学校举行了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活动,许多热心公益的学生、老师和校外人士都慕名而来。

王卫和邝其昌是其中的两位,在朋友的引荐下,蒋京玲和他们认识了。起初,大家都只是就公益工作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到后来,则变成蒋京玲听他们讲述个人经历。

王卫在大学时就有过不平凡的经历,他利用每年的寒暑假,靠兼职、拉赞助等方式自筹费用,独自一人完成了骑行全国的壮举,更创下吉尼斯纪录。

邝其昌的大学生活则更加疯狂:只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课,在考场上准备义教材料,经常写信给学校领导探讨大学教育之道……同时,他又热心为贫困地区的学校建立图书馆,在新东方当老师,跟着王卫骑行四方。他不要毕业证,认为“知行合一”的人生更充实。

两人的传奇故事犹如一颗颗强力的魔弹,把蒋京玲击倒了。她那颗不安分的心再次被搅动起来。

蒋京玲的不安分,源于从小就对未知生活的向往。某天上网浏览时,蒋京玲突然被一种在国外大学中十分流行的生活方式——“间隔年(gap year)”吸引住了。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前都会申请一年的时间,到别的国家做志愿者工作。这种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嬉皮士浪潮的行为,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生活,也有助于他们增进自我了解。

别人的精彩让蒋京玲羡慕不已,但反观自己两年的大学生活,她觉得过于平淡:努力学习,主动参与各种活动,为将来找工作积累经验。诚然,辛勤的付出也为蒋京玲带来许多头衔和荣誉,可哪怕获得再多的荣誉,她终究还是摆脱不了只为求职而奋斗的大学学习模式。“对于外面的世界,我了解得太少,经历得太少了。”她决定效仿国外大学生,也给自己一个“间隔年”。

得知王卫和邝其昌将组队骑行东南亚六国宣传亚运,她发了个短信给他们:“我也要成为你们的一份子。”

 

 

“别人无法决定你应该过怎样的生活”

 

在作出骑行决定的那一刻起,蒋京玲便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父母、老师和好友,几乎都不赞成她的“胆大妄为”。

“当时,恐怕只有我男朋友是支持我的,”蒋京玲有点自嘲地说。

其实,这已不是她第一次遭到众人反对。

20076月底,身为重庆市北碚区的高考文科状元,蒋京玲违逆了大家的期许,在填报志愿时没有选择“北京大学”,而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一所她也是头次听说的广东高校。父母和老师自然是不同意的,但蒋京玲依旧坚持己见。

北大曾是蒋京玲的理想学府,但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方向和城市的文化氛围,她觉得广州和广外更适合自己。对于蒋京玲来说,所谓的名校,只是社会赋予的一种价值评判标准,她不一定就认同。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的世界过于狭窄,思维的局限和经历的匮乏都是未来发展中致命的弱点。所以我选择广州和广外,广州能给我带来更开阔的视野,广外则能给我更多接触不同文化的机会。”她说。

两年前,蒋京玲放弃报名校,打消了父母和师长的“名校情结”;两年后,她再次向“读名校,找好工作”这种既定的成长路径发起挑战,而前进的阻力也就更多更强大。

首先辅导员不同意。尽管广外有允许学生休学的规定,但如果学生出问题,学校要负很大的责任。而他更担心的,是蒋京玲被延误的学业。

朋友也是反对的多。一位挚友在获知蒋京玲的决定后,两天没理她,既不接电话,也不回短信。“后来,他主动打电话给我,警告我一定不能去,理由很简单,仅仅是因为我是他的好朋友,他不希望我出什么意外。”这样的警告反而让蒋京玲十分感动。

父母的坚决反对更让她左右为难。双方为了互相说服,进行了一场沟通拉锯战。

第一次打电话回去,蒋京玲犹豫地跟妈妈简单谈了一下情况,说认识了一些朋友,他们有个骑行计划,自己也想加入。爸妈听了后觉得很危险,坚决说不行。

第二天早上,她再打电话回去,出行的态度更为坚定。女儿倔强,做父母的也更强硬起来。

到了晚上,妈妈主动打电话过来,苦口婆心地跟她分析出行会遇到什么问题。“万一你有什么不测,回不来了,叫我们该怎么办?而且,就算你回来了,你的学业也落下了,一年的时间,整个就业环境也变了很多……”尽管妈妈说了一大通,蒋京玲还是不愿放弃。

正面说教不凑效,妈妈干脆发动起自己的同事加蒋京玲为QQ好友,让他们做她的思想工作。妈妈觉得,同事们学历高、经验丰富,能说服倔强的女儿。

起初,这些妈妈的“同盟战友”也是一个劲地说服蒋京玲不要出行,但她没有妥协。从骑行对学业、就业的影响,到旅途上可能遭遇的困难风险,她跟长辈们详述了自己的想法,并反复强调,“骑行中不断接触新事物,不断与人交流,也是一种积累知识和提高自我的方式”。在她的坚持下,长辈们的态度也变为中立,还给她不少鼓励。

这招不行,妈妈又主动打电话给车队队长,毕竟队长是个可靠的人。不过,队长为了支持蒋京玲,也编了个谎话。“他跟我妈妈说,我已经在珠三角地区练过长途骑行了,没问题。但其实我当时只学会了骑车,还没有到外面骑行过。”蒋京玲偷偷笑了。

尽管如此,父母依然一直没有表态支持。

到最后,也许是心软了,他们对女儿只说了一句——作为父母,我们都知道你走的是一条不寻常的路,这一路注定很辛苦很坎坷。我们只是想女儿过些安稳的生活。

“听到这里,我就稀里哗啦地哭了。第一次知道,他们原来很懂我,那是对我最大的认可。”她说。

关于骑行,蒋京玲和父母通了20多次电话,还没算跟妈妈的QQ聊天。

“我还是坚持,人年轻的时候应该多走出去看一看。子女需要孝顺和关心父母,但也得为自己的人生思考,毕竟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任何人,即使是父母,也无法决定你过怎样的生活。”她说。

 

 

“真正的解决办法就是提高执行力”

 

【当今社会,背离主流的行为总会惹人注目,但往往不被看好。当主流的社会价值浪潮汹涌而至时,个人的选择便显得势单力薄。那些逆流而上的少数者,就如一群执着的大马哈鱼,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也依然日夜兼程,只为产下那美丽的梦想。】

蒋京玲是“鱼群”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无技术、无经验、无资金,“三无”女子的前方困难重重。

不懂骑自行车、身体素质差,还没出发,蒋京玲就比别人“矮”了一大截。

为了迅速“增高”,队长和她开始了魔鬼训练。第一次学习骑车,蒋京玲就用上了某队友的男装山地车,但尽管努力了很多次,她还是一上车就摔下来。“当时我就特想哭:我愿意练车,但至少给我一辆可以骑的车吧!”她回忆道。

练完车,蒋京玲还得进行长跑、蛙跳、仰卧起坐等训练以增强体能,因为真正的骑行几乎是每天连续骑行7~8小时,对体能要求会更高。跳完80个蛙跳,她的腿疼了足足4天。

练了三天,队长把她领到白云山脚下,让她练习从小路骑上山顶。

所谓的小路,大概只有十几厘米宽,路的两边都是树林山地。这对刚学会骑车的菜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憋着一股劲,蒋京玲骑着车冲上去。中途摔了多少次车,她已数不清楚,只记得回到宿舍后,她才发现自己汗流浃背,浑身泥土,腿上肩上都是被草木划伤的细长口子。

技术体能可以慢慢训练,但资金怎么办?

当时离出发还有两个多月,蒋京玲和队友商量,打算做一份“天使投资计划”,发给身边的朋友,以此来募集资金。

在计划里,她记录了自己过去的成长历程和想法,以一种与投资者对话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梦想,包括针对每个投资者所说的话,自己面临的困境,梦想实现的可能,计划的性质(不是商业投资),资金的使用途径、联系方式等。

蒋京玲一共做了40份计划书,发出去后,得到的回应有质疑,也有支持。

一位朋友在收到她的计划书后,跟妈妈商量。他妈妈是个企业高管,看完计划书后就很怀疑,觉得这种投资很不值得,因为没有什么实质性回报。

也有朋友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还把计划书发给他的朋友,鼓动更多的人支持蒋京玲实现梦想。更有刚从泰国回来的朋友,手机、钱包等都丢了,虽未能给予资金支持,但也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当地信息。

“其实,我可以很容易地向别人借钱,但那样做的话就没有意义了。让别人投资你的梦想,你把自己的见闻和他们分享,这样大家都会收获满足。”蒋京玲说。最终,这份计划书为她筹得了3000元。

真正上路后,困难还是接踵而至。

在泰国南部的山区赶夜路时,路又黑又窄。忽然间,一辆大卡车从蒋京玲身边擦身而过,“我整个人都被它拉动一下,那车马上停下来,我也直接摔倒了。”而在她倒下的草洼不远处,是万丈深的悬崖。

最难的,还是在环中国行中,翻越唐古拉山脉那一段。

当地平均海拔5000多米,而且天气十分不稳定,冰雹、大风、艳阳、雷雨轮番上演。

刚到高原区,蒋京玲就有了高原反应,一加速就气喘吁吁,不断地流鼻涕、流汗,嘴唇发白,吃了药也不见好转。队友们都建议蒋京玲不要上山顶,因为没人愿意陪伴这个走得最慢的女生。但她还是坚持着要上去。

“也许是我的倔劲打动了队长,他最后留下来,陪着我上去。”虽说是骑行,但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是推着车,一步一步走上去的。尽管辛苦,蒋京玲没有想过放弃。

到达山顶,她的身体只剩下渴、饿和疲乏三种感觉,仿佛一刹车,整个人就要倒下。队友们拿着摄像机问她作何感想,“我当时都激动得说不出话了,只是直流泪。”

在各种困难面前,这个女生总是倔强地去克服。她的体质很弱小,但她的精神却感动着身边的人,大家都愿意帮助她达成梦想。

【“其实,理想和现实总是存有差距。很多人往往会被现实的各种条件所束缚,不敢去践行自己的理想。但是,实现理想的途径其实并不唯一,现实条件也是可以通过各种努力去创造。就如我,没技术,就去学;没钱,就想办法去筹集。你要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要尝试去实现。真正的解决办法就是提高执行力。”蒋京玲说。】

 

————————————————

对话蒋京玲:个人的成长不能被社会标准所左右

 

赢未来 一直以来,你都被社会定义为一个“完美学生”,学习、社团工作都很优秀。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蒋京玲  我只能说我是在某个领域受到一定的关注。其实,社会往往有个不好的地方,假如一个人某方面比较优秀,他整个人都会被套上“优秀”的光环。我只是觉得,我和别人都在某个领域里努力,只是我做得更多一些。

 

赢未来 当你的选择与多数人的选择背道而驰时,就意味着一种风险,你很有可能被社会所抛弃。对此,你是否惧怕过?

蒋京玲  社会的价值标准不等于你个人的价值标准。大众会判断什么是主流,什么是非主流,但每个个体都不一样,我们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选择的是有价值的,还是会有人支持的。李连杰的壹基金也是小众的,可它也慢慢壮大起来。我相信,有一个人起头做了,渐渐地就能向其他人证明,这样的方式也是可行的,同时也可为别人提供参考。而对自己做的选择,也不会后悔。

 

赢未来 如今,像你这么“疯狂”的人还不是很多。大多人都是安逸于已有的状态。他们或许都有梦想,但冲动过后又有许多顾虑,于是,激情很快就消亡了,最后只能在患得患失中度过一生。你怎么看?

蒋京玲  其实主动权永远在自己手上。也许你会觉得各种条件不允许,我没钱、没经验,还是完成了出国的旅程。实现梦想的可能性建立在你的努力程度上。我觉得,我们很多时候都把时间花在做决定上,而不是去思考要如何去做。选择做一件事,首先是意愿,第二是你是否具备能力(某些能力也可通过各种方法获得)。如果只是把时间耗在犹豫中,而非增长自己的能力,那就永远只能停留在那个阶段,永远都做不了。当然,机缘很重要。很多人没有成功,除了没勇气外,还可能是没有机会。

 

赢未来 将来,你打算从事什么工作?还会继续你的“叛逆”吗?

蒋京玲  我现在还没有想好将来要做什么,很多事情都讲机缘。不过,我会利用接下来的两年充实自己,而不仅仅是找工作。我觉得,大学教育一直过分强调“术”的培养,这可以在短时间内帮你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当你到达某个阶段后,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那个时候,更需要你的“道”——内心的东西,我现在想把自己的“道”修炼好。我更希望能充实自己,涉猎不同方面的东西。是否会继续“叛逆”我也不知道,但我是很尊重自我的人,我想要的生活和未来都是别人给不了的。这是我的人生,我要为它负责。

 

 

 

 

 

贴士:“间隔年”,年轻人的新生活方式

 

间隔年(Gap Year)又叫“空当年”,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浪潮,是西方社会对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的变迁而总结出来的概念。青年在升学或毕业之后、工作之前,选择做一次长期旅行(通常是一年,而且大多是做志愿工作),在旅途中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西方,“间隔年”的概念已十分普及,但在中国,人们对它还很陌生。2009年,80后青年孙东纯出版旅行游记《迟到的间隔年》,首次把“间隔年”的概念介绍给国内青年。同年底,豆瓣网友建立“间隔年旅行网”( www.freegapper.com),致力于国内“间隔年”文化的推广,并希望为青年人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