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团路线——他们在NGO社团中寻找机会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专题 |
学生干事走出校门后未必会干事,学生干部学到的往往不是管理经验,而是为官之道。不是我们有偏见,这是大多数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我们的评价更多来自于体验。
当高校入学率一年年向40%逼近时,我们不能不承认:接受高等教育其实就是一场消费,跟去菜场卖把青菜类似,不能不考虑性价比。花钱进高档酒楼吃饭,消费的不只是山珍海味,还有环境,但菜单上永远不会出现环境的价格;用青春和学费作代价成为大学生,当然不能只“读”大学,尤其是当我们发现,教授们提供的“主菜”根本不合口味时,就更应该利用校园里的资源发展自我。
名目繁多的校园社团是最醒目、直接的资源,那些具有学校“官方背景”的社团,容易获得场地、资金等支持,但它们活动呆板、思维僵化、管理模式落后,经常形式意义大于实际价值,学生很难在其中提升自我。与此同时,一些个性鲜明的“民间”社团却因各种原因难成气候。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具有国际背景的NGO组织延伸至校园,并以社团的形式吸引着寻找自我发展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走了一条新社团路线,他们学到了什么,能走多远?
前一篇:钟伟源:社团是一个方向
后一篇:《赢未来》10月刊封面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