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场“蘑菇期”很纠结

标签:
杂谈 |
分类: 职场·前线 |
小唐
“蘑菇期”感言:
转眼,踏入职场已经三个多月了,至今,我也只能胆怯地回首一下,悄悄地躲在格子间里,一声叹息。
图文
长在阴暗角落的蘑菇,因为见不到阳光又没有足够的肥料,常常自生自灭,
只有长到足够高、足够壮时,才会被人们关注、才会显示出价值。
这就是著名的“蘑菇定律”。
如今,人们形象地将初入职场的新鲜人比喻成“蘑菇”,
因为他们在职场上的成长规律,和“蘑菇定律”有着惊人的吻合。
一场告别的雨后,总有新鲜的蘑菇破土而出。
每年的七月,总有大批应届毕业生步入职场。
他们要做的是,学会在缺乏阳光和肥料的环境中,
成长为一枚强大的“蘑菇”。
“蘑菇”小唐体验一:
缺乏激情的工作,我选择了辞职
2006年9月,我走进了武汉大学新闻系。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我便梦想有朝一日能成为“铁肩担道义”的新闻记者。
为了这个梦想,从大二暑假我就开始了媒体实战生涯,先后在省级和市级的都市报、党报及电视台等5家媒体实习,跑过突发、跑过经济、跑过民生法制、也跑过娱乐。2008年,在南方报业的半年实习,让我不仅深深爱上了快节奏的广州,而且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南方报业做记者!
2009年大四上学期,早已做好充分准备的我,终于等到南方报业的招聘会。我闯过了历时半个月的简历筛选关、又半个月的笔试关、为期十天的一面关,却在最后的面试中,因为表现欠佳而被淘汰了。与南方报业失之交臂的我,倒在床上蒙着头哭了两天后,泪水都流不下来了。我开始消沉,不去找工作了,想到两年来我为了能进入南方报业所付出的一切,心就像针扎着一样疼,我听到自己的新闻梦想破碎的声音。
2010年4月初,我来到杭州一家知名新闻网站应聘,一切都很顺利,我准备留在那座城市。可这时,爸妈打来电话,因为我是湖北黄石人,父母希望我能留在武汉市工作,这样他们会比较放心。
因为这个电话,我选择了留在武汉。正好,一个面向政府发行的时政杂志招聘编辑,笔试面试过后,我成为了这里的编辑。
办给政府看的杂志,无非是向各个部门和机构要宣传材料,然后做些人物专访或专题报道。很简单,但是我却不快乐,找不到激情。每天上班,打开电脑没有工作的意识,做好该做的,然后就开始四处逛论坛看帖发帖。编辑部很热闹,同事们经常喜欢聚在一起讲笑话,总让我笑得前俯后仰,笑完之后,心却是又空又恐慌。我在博客上写道:现在的工作仅仅是职业,无关事业和理想。也许这就是生活吧,麻木和迟钝是最好的态度。
一天,我又在论坛上溜达,看到一个帖子说:第一份工作像第一个男人那样非常重要,而且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我陷入思考,忽然发现自己这样混下去很可怕。如果我也被同事们同化,成为一个热爱聊天、热爱斗地主、热爱谈论家长里短的人,那我还有什么未来可言?那一刻,我决定离开这里,重新寻找工作!
5月初,在经历了笔试和面试后,我来到了全国著名的B刊物做编辑。
“蘑菇”小唐体验二:
来到媒体界的“富士康”,压力让我每天早上准时腹痛
B刊喜欢刊登一些离奇的故事,热衷腥星性,在圈内是有名的“低俗”杂志。每当同学问我签了哪里,我都会尴尬地笑着不言语。看到同学们去了中国银行、联通、羊城晚报、美的电器和一些知名的房地产公司,我的内心都会有强烈的落差感。当同学们知道我竟然在以低俗著称的B刊做编辑后,他们都捧腹而笑道:“以后有二奶小三和苦命妹子痴情郎的消息就提供给你了。”这话,让我羞愧得脸刷地红了。
去院办办毕业手续时,就业指导老师一看我的单位,扑哧一声笑了,良久才眼神复杂地说:“B刊不错啊,待遇很好。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好好干!”
想着我此后每天都要八卦地挖悲情的、煽情的、苦情的、矫情的故事,做着跟正义和担当无关的事,我失眠了一整夜,当清晨收到在北京某报社工作的师兄发来的短信时,我决心,在B刊好好干。师兄的短信是这样写的:“既然做了选择,就不要在意别人的流言,每个领域都有值得坚守的东西!”
很快,我便发现B刊八卦得非常专业,对题材要求很高,上稿相当难。第一次开选题会,我绞尽脑汁整理了6个选题报了上去,结果却全部被主编毙掉了。两个星期后,我又找了13个线索,主编摇摇头说没有一个可用。
很快一个多月过去了,总是处在被否定当中,工作上找不到自信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个时候,编辑部某前辈告诉我,很多人都来这里工作,但是一波又一波地被淘汰了,没留下一个人。
听着这话,我开始焦虑、失眠、脱发,做梦都在渴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选题。终于,一个半月后,我报的一个选题得到了主编的认可。我很兴奋,以为转折点来了。可是顶着太阳在外跑了大半个月,又熬了几个通宵写出的稿子,到总编手里却被毙了,说题材老旧。我拿着退稿慢慢地走出总编室,哭了。
刚进职场,没有作者圈,没有稿件来源,自己采写的又被毙掉,这工作怎么做得下去?咬了咬牙,我开始在网上四处发约稿启事、寻找合适的写手。一个周末,我的邮箱里有一份别人投的稿件,选题挺好的!还有一天时间就要截稿了,匆匆跟主编报了选题,获批后开始编辑。那天,我从早上9点开始,一直工作到凌晨4点,可是,当我顶着硕大的熊猫眼将编辑好的稿件拿给总编看,却毫不客气地再次被否定,说文章完全没有可读性。
回到属于我的格子间,我将QQ签名改成了“我要崩溃了!!”。这时,主编喊我去他那里谈心,得知我没有谈过恋爱,他拍着大腿大笑起来:现在还没谈过恋爱?太少见了。你赶紧去谈几个男朋友,然后甩了他们,增加点情感阅历……他声音很大,整个编辑部都听见了,看到有几个同事在偷偷地笑,我尴尬得想死掉。
转眼,在B刊工作了三个月,我却没发过一篇稿件,而且不久后,我发现我每天早上8点半,在属于我的格子间坐好,便会开始腹痛,找医生看了也查不出病因。最后,医生对我说,或许是神经性胃痛,是由于情绪过于紧张而造成的。和我同去的还有三个大学毕业生,也都是基本上没发稿。我们四个女孩,每天下班都加班到深夜,看着悠然自得上班下班的老编辑,听着他们谈论昨晚看的电影、出差时的有趣见闻,我们心生羡慕,究竟何时才能像他们那般自由轻松地驾驭呢?
“蘑菇”小唐体验三:
工作没有进展,人生没有方向
6月底,我正式从学校办理了离校手续。B刊不提供住房,而且B刊地处风景优美的东湖之滨,租房的价格非常贵,一个8平米的单间一月最少也要450元。试用期我的工资底薪是1300元,没有发稿,每个月只能拿那么点钱,而且还要准备下个月出差的费用,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我不敢也不愿意再找父母要钱,所以就在学校附近的城中村花280元租了一个不足10平米的房间。城中村的房子非常潮湿,墙壁经常水迹斑斑,东西放一个月全部都会发霉,更严重的是蚊子特别多。
晚上下班回到房间,霉味就扑鼻而来,而且湿热的环境让我的皮肤起了很多红色斑点,又痒又疼。楼下是大排档,一到夏天就把桌椅摆在外面,晚上不到12点,噪音不会退去。搬进去的第一晚我就失眠了,然后每天晚上都会被吵到,所以早上我顶着永恒的黑眼圈去挤公交车,在汗味烟味霉味交融的车内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母亲打来电话,得知我住的地方很小,哭了,要过来看我,被我一口回绝了。我不想让母亲操心,不想让她看到自己一直引以为荣的女儿混得连每个月90元的网费都交不起。
同学群里有进房地产的同学炫耀,第一个月就拿了七千元的工资。想想自己才一千多一点,跟饭馆服务生一样的待遇,不免悲从中来。咬咬牙,决定要好好工作,让自己的薪水翻倍,不成为被嘲笑的对象。可是,体验着B刊发稿比中彩票还难的生活,我不知道究竟何时才可以使自己的薪水翻倍。
工作了,发现很多同事都在相亲,在一起的话题大部分也是这个。她们都在讲,找一个有钱的老公,可以少奋斗十几年。而在不断地体会着B刊的高压后,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越来越渴望能够嫁一个有钱人,想几个月前还在学校时,我可是非常鄙视有这种心态的女人的。面对这一点变化,我吓了一跳,是我变世俗了还是现实就是这样?
有人开始给我介绍相亲对象,我答应了,然后认识了相亲圈子里的一些人,有相亲六七年了的30多岁高级白领,也有刚加入的20出头没工作的女孩,她们在一起谈论着男人喜欢什么类型的女人,该怎么发现并抓住优质男等等。过了25岁就剩下了,听到这话,我心一紧,工作都还没起色,还要面临婚嫁的压力,这日子过得真是压抑。
走出校门,我仿佛是漂在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我在努力,却不知方向……
【职场前辈发言】
B刊资深编辑
“报业”新闻理想和B刊在她心中的“低俗”印象,两者的差距,让小唐对这份职业分外失望。
人们常说,心态决定情绪、情绪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小唐,虽然选择了B刊,虽然也表示想在这本刊物做好,但是从她的内心中,对这份职业是明显排斥的。
任何事物都有美的一面,尽管不少人认为B刊低俗,甚至讽刺它只是凤姐之流阅读的刊物。可是它的风格却在中国的期刊界自成一“体”,仔细品味,仍有独到的魅力。站在媒体经营的角度,南方系与B刊,目的都是利润,手段不同而已,前者撩拨理想,后者激发欲望。谁比谁更高尚?
【在蚂蚁界,每一种蚂蚁都有专属于它们的食物,收获蚁吃种子、割叶蚁吃蘑菇……对于职业也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合适的职业。】
如果小唐心中怀揣的是一颗强烈的“报业”新闻梦想,那么,继续留在B刊就是个错误。因为,你只能去适应B刊,而无法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