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麻豆们,转过身来让我看清你的脸

(2010-07-05 11:19:59)
标签:

服装表演

广州体育学院

模特表演

成慧慧

模特

麻豆

文化

分类: 观察

麻豆们,转过身来让我看清你的脸 麻豆们,转过身来让我看清你的脸

文 / 黄中柱

 

麻豆,不是麻烦的豆子,也不是做麻婆豆腐的豆子,而是model的音译。麻豆们和这个行业,总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以至他们面目全非。也许,只有撕开那些厚厚的标签,我们才会看到麻豆们最真实的一面。 

 

 

光鲜背后的隐痛

 

    2009年11月,广州琶洲会馆。一年一度的广州车展上,人潮汹涌。与各大炫酷车型争夺镜头的,是那些妩媚、性感,充满青春活力的车模。
    陈海伦(化名)是其中一员。这个身高1.78米的女孩有着阳光般的笑容,在白色套装的映衬下,洋溢着活泼开朗的气息。跟其他车模一样,在闪光灯和快门声的此起彼伏下,海伦不停地更换着姿势,以配合摄影发烧友的要求。唯一不变的,是那亲切的微笑。
    “一天下来,我的脸都笑得僵硬了。” 这是海伦那几天最大的感触。
    除了要保持笑容,她每天要出场6次,每次站10~15分钟,并摆出特别的造型供参观者拍照。“确实挺累的,许多车模一天站下来,双腿都肿了。还好我懂得偶尔靠着车歇息一下,才不会太辛苦。”
    22岁的海伦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学生,在学校里算得上小有名气——既是校游泳队队长,也是校模特队的骨干。做车模前,凭借出众的身材和样貌,她已多次担任楼盘、妆面、服饰展示模特,还和《羊城晚报》、《新快报》等媒体合作过。
    尽管如此,她依然坦承,“我推掉的工作比接下来的还要多。” 在海伦看来,模特决不是她要走的路,“一是我仍然以学业为重;二是做这行不容易,要付出的实在太多。”
    她表示,当模特最不好的,就是得“牺牲”自己的皮肤。“模特要经常化妆,皮肤长期受到化妆品的刺激,容易变得干燥”,海伦说,“另外灯光对皮肤也会造成伤害。室内的聚光灯瓦数往往很高,持续几个小时的照射,皮肤很容易被灼伤。”
    事实上,当模特要牺牲的,不仅仅是皮肤。头发干枯,腰椎、脚踝受损,吃饭、休息不定时引起的肠胃病,反季节服装拍摄导致的中暑或感冒……光鲜的外表下,是那些常人无法看到的隐痛。为了台上短暂的亮丽,就得用一生的健康去换取,这种不等价的交易,美丽而残忍。
    除了要忍受生理损害外,模特还要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23岁的职业模特Patrick说,“食无定时、皮肤变差都不算什么,超大的工作强度才是让模特最吃不消的。”Patrick是个帅哥,斯文、大方,有着1.83米的高挑身材、干净的面容和阳光的微笑。去年从南华工商学院毕业后,他就踏入模特圈。
    但是,入行仅一年的他已经深深感到,“这个工作很容易让人有身心俱疲的感觉。”回忆起到番禺长隆水上乐园拍摄大型广告的经历,Patrick说:“那次真的让我有转行的冲动,因为确实太累了。”他说,活动从开始到结束共持续了26个小时,十分熬人。“凌晨5点就集中坐车到拍摄现场。我当时还是新人,基本没什么戏份,没轮到就要在一旁等候。即使我的戏份拍完了,也不能走,因为每个角色都关系到广告的整体效果,导演有可能会随时重拍。”
    漫长的等待会影响到模特的心情和状态。“做模特需要很集中精神,因为要尽量时刻展现出最好的一面给别人看。等太久会消磨意志。”Patrick说,“这是自给的压力。另外,导演也会提出各种要求。你表现到位了,他觉得你就应该这样;但做得不好时,他就会批评你,说你影响大家的进度。”

 

广州模特的生存之道

 

    广州的模特业在全国发育得比较早。上世纪80年代初,顺应服装加工和销售的需要,一些广告公司和丝绸公司就已组建自己的模特队,但之后的发展却不怎么尽如人意。广州至今缺乏有影响力的模特经纪公司,大部分都基本没有签约模特,只起中介的作用。而目前,活跃于广州地区的职业模特就约有300~400人,兼职模特超过600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模特的生存与发展都不容易。
    刚入行时,Patrick主要从事影视广告拍摄。虽然有着标致的模样和身材,但因为人缘不广,且不熟悉行情,他的工作量十分有限。“那时,我一个月只有1~2个任务,只拿600元,而我的房租就要900元。”Patrick有点自嘲地说。
    那次大型活动后,Patrick对影视广告产生了厌倦,开始转投平面广告,并渐入佳境。在朋友和老师的帮助下,他的活儿多了起来。靠自己的努力,Patrick如今已是Kappa百德商城的专用模特,最近还与中国移动等大客户合作,平均月薪也已经涨到5位数。
    Patrick表示,模特的收入其实极不稳定,完全取决于工作机会的多少。2、3月份是旺季,此时有很多春装T台展示和夏秋装的平面广告任务;而到了4月,整个行业就进入淡季,基本没什么工作可接。
另外,“像我们这些入行不久的模特,有时在与资历较长的模特一起竞争,往往处于劣势。”Patrick说。最近,他获得了与金牌绿箭口香糖合作的机会。但是,“客户当初在看我的资料相片时,觉得我比起那些‘老模特’还是有点逊色的。”他说,自己最终获得客户的青睐,在于面试那天展现出了自己活泼、健康的形象,把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做到位。
    做模特这行的,钱来得快,去得更快。模特都需要包装自己,包括购买化妆品、护肤品、服装等,以及准备一切经营所需的材料(如请摄影师拍照片,将资料印刷成册等)。这些都需要自己掏钱。普通模特平均月收入为1万多元,但护肤品大概花费1000元,服装需要2000元,车费1500元,还有各种资料费大概500元,加起来,差不多占了收入的50%。
    在没有工作的日子里,模特们也并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好好休息,既要锻炼自我,也得兼顾饭碗。当模特,讲求的是形体、表情、动作等多方面结合,这得靠平时的练习和积累。Patrick和朋友有空就会对着镜子,有意识地练习眼神和姿势的表现。练习之外,模特们还会通过Q群与经纪公司沟通,由他们帮忙联系客户。
所谓“手停口停”,为了生计,模特需要不断地去接工作,接了工作后还得面试。Patrick表示,“有时候担心面试不过关,就会多接几个。但如果几个任务都通过,且时间安排比较紧的话,一天得跑几场,休息成了奢侈的享受。”

 

请不要只关注那些负面的报道

 

    2000年12月13日,中国时装周闭幕颁奖晚会前一个小时,一纸呼吁“规范模特行业,携手健康发展”的倡议书激起轩然大波。模特业暗箱操作、行业秩序亟待规范等话题迅速成为舆论的焦点。而关于模特耍大牌、靠另类卖点搏出位、生活作风不检点等报道也时常见诸各大媒体。模特行业,似乎已被涂抹得看不到一丝正面信息。
对于负面报道,Patrick没有讳言,“这一行确实存在潜规则,有些甚至是外人意想不到的。”当前,很多人都把模特看作是有钱人玩乐的工具。确实有些人为了上位,会对外“明码标价”(如10万元陪睡一晚)。“我自己也被问过价。某人说陪她一晚就送我房子和车子,我拒绝了。工作的应酬在所难免,但我并不是为了靠走捷径上位。”
    不过,Patrick指出,模特行业也有自己好的一面,只是媒体甚少报道。他一直觉得,模特圈子里有浓浓的人情味。行业的竞争虽然激烈,但这个圈子里人与人的关系都很友好,并不像外界所形容的那样勾心斗角。Patrick依然清晰地记得一位前辈对他的鼓励。“那是一位当时在广州很红的男模,我的高中好友把我介绍给他。他看了我的样子,只说了一句:‘努力啊,我等你来做我的接班人。’我当时就特别感动,也很受鼓舞。”
    其实,模特也有好坏之分。作为时尚的引领者,模特们自然离不开媒体的视线。但在眼球经济下,模特们的健康形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幕又一幕的桃色新闻或权色交易。模特业在媒体的“放大镜”下,扭曲了真实的面目。其实,不好的模特只是少数,不能代表模特界的全部。
    教育部服装表演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州体育学院模特专业主任、副教授成慧慧也表示,社会应该以公正、平常的心态去看待模特行业,不能以偏概全。她谈到,“其实社会对模特所遭到的骂名也有责任。比如说,某些夜总会打着‘招模特’的幌子来招摇撞骗,实际上是找三陪小姐。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对模特的一种侮辱。事实上,除了模特自身要克服浮躁、虚荣的个人品格缺陷之外,媒体舆论的正面引导也很重要。”
    当然,除了互相的鼓励和帮助外,越来越多的模特投身到公益事业中,以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新丝路大赛模特冠军出身的杜鹃自去年担任“中国节能行动大使”以来,一直推广节能环保的理念;著名模特郭金在玉树地震后马上组织拍卖活动,共募集近300万元的善款;“世界小姐”冠军张梓琳走访世界各地,为灾区人们带去救济物资和关怀……她们在秀出美丽的同时,也在社会中树立了正面的形象。

 

当模特,并非学子们的唯一出路

 

    尽管模特行业遭受众多非议,依然有许多年轻男女对此心向往之。1979 年,皮尔·卡丹第一次来中国做秀,将模特的概念带入中国。1989年,苏州丝绸工学院(现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设立全国第一个模特表演专业,模特表演专业被正式纳入高等教育。而在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惠州学院都开设了相关专业。从2009年服装表演(模特)专业招生计划上看,全国有近80所高校开设服装表演本科专业,招生人数突破5000人大关,较2008年招生人数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毕业后从事专职模特工作的人数少之又少。许多业内人士分析说,高校模特专业的教学与现实存在脱节。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青年有志于报考模特专业,另一方面,鲜有科班出身的学生当上职业模特,这似乎成了一个难解的矛盾。

 

针对模特专业的教学与出路问题,本刊采访了教育部服装表演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州体育学院模特专业主任成慧慧副教授。

 

赢未来  现在一般高校模特专业的教学重点在哪里?
成教授
  就目前高校的教学情况来看,重点主要有时尚表演、时尚活动策划、时尚娱乐营销和时尚媒体传播四大块,涉及时尚领域的各方面。高校更重视理论的教学,注重学生内在修养的提升,而这些课程都是根据市场人才的培养需求来制定的。此外,各高校也有大量的艺术实践,包括艺术专题实习、毕业实习,鼓励学生参加比赛或担任车展、服装发布会等活动的模特,让学生走在时尚表演的第一线。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发展。

 

赢未来  许多圈内人士指出,高校模特专业的教学与社会要求存在脱节,您是如何看待的?
成教授
  应该说,现在的教学已经不会与市场脱节了。其实,当前社会对“模特”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够全面、透彻。“模特”不等于个体的“模特儿”,这是大家首先要弄清楚的。“模特”实际上是一个时尚的符号,它的内涵应该更广,涉及到时尚领域的各个方面,是一个行业。“模特儿”则只是指时尚表演的个体,是一种职业。学生毕业后,不一定就得当“模特儿”,他们还可以担任舞台总监、从事服装营销工作或时尚媒体的策划。其实,他们还是在“模特业”里。所以,社会要以更加宽广的眼光去看这个行业,不能只局限地认定模特专业的学生就一定要从事时装表演。


赢未来  怎样才算是一名合格的模特?
成教授
  模特应该有时尚的“腔调”,要经过千锤百炼,营造一种独特的气质和风度。换言之,就是要注重内外兼修。一个人长得再漂亮,身材再好,也不等于说他就能在舞台上表现出应有的风范。模特如果只做“活动的衣架”,那是没有前途的。
要成为一名好模特,除了练好基本功外,更要了解西方的时尚文化、服装史的变迁等,同时要注意中西文化的横向比较。否则,就无法把服装的内涵表现出来。
同时,模特走在外面需要与各国同行交流,如果他不了解国际时尚的历史和走向,没有较好的语言水平和得体的举止,就难以与别人进行国际对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