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不小心,当上了房奴

(2010-06-11 11:55:16)
标签:

房产

房价

房子

城市生活

张梦

广州

房奴

身份

杂谈

分类: 专题

文 / 陈永恒

 

在城市生活不等于是这个城市的市民,房子才是城市人最稳固的身份标签,因此,房价再高,你也得买!让你逐步认同这个错误观点的,如果不是开发商,十有八九就是和开发商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金融机构。

 

    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汉语新词中是这样解释“房奴”的。“房奴”:指城镇居民抵押贷款购房,在生命黄金时期中的20年到30年,每年用占可支配收入的40%至50%甚至更高的比例偿还贷款本息,从而造成居民家庭生活的长期压力,影响教育、医药和抚养等支出,使得家庭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让人感到奴役般压抑状态。


房奴是怎样炼成的?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
这是电视剧《蜗居》中郭海萍的真切感受。
    事实上,现实版的房奴故事可能比《蜗居》还要辛酸百倍,而一些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而盲目冲入房市的购房者,甚至还打出了卖房送女主人的广告。
    2009年12月,一篇名为《供楼压力走投无路,卖房“免费搭送”女主人》的帖子爆红网络,该帖宣称,“现有小女一枚,单身,来自南方小镇,学历本科,就职于国有企业从事HR工作,性格内外向结合。因担心楼价大幅上涨,于2007年跟风进入楼市。现因难以独自承受三十年遥遥无期的供楼压力,近期想出售本物业,但不舍精心装修,特面向社会公开出售本物业,卖房或送女主人!”
    这篇半卖房半征婚、半卖半送的帖子虽有炒作之嫌疑,却很能说明问题。连那些家底不太殷实、工作收入不太稳定的单身女子都开始按揭买房,可见由于房价飙升造成的恐惧,进而导致的盲目跟风消费有多么可怕。当一个消费者丧失对自我的理性判断而匆忙借贷购房时,房奴的诞生概率就大幅增加了。
    这种对于房价急速上涨的恐慌,就像流行病毒。蔓延的结果是,有条件者买房,没有条件者创造条件也要买房。有限资源要满足刚性需求、投机需求、炫耀性需求,唯一的结局只能是房价的报复性上涨。且不说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即使二线城市的房价也像喝了春药似的不断高潮。
    与中国房价的增速相比,中国人的年均工资增长数字总显得那样寒酸。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081元。这就是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不吃不喝、不看病、不上学,一年的工资最多也只能买4平方米,要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得需要25年左右。
    这种矛盾直接造成的结果是,中国人在买房时对于住房信贷的依赖超过70%。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09-2010)》显示,2009年,中国个人住房信贷金额已经突破5万亿,这一数字自2003年以来都保持在年均75%的增长速度。


我买的不是房子,是身份


    出身农村的张梦是这样描述自己贷款买房的理由:“尽管来广州已经有十年,大学毕业也六年了,但我一直没有安全感,因为我总觉得我不属于这个地方。晚上,当别人开始社交活动的时候,我都待在出租屋里。所以,只有当我在这个地方有了房子,有了家之后,我才会把自己当成广州人,才愿意主动走出去,去了解这个地方。”
    在中国,和张梦一样的人有千千万万,他们正在努力完成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而这种迁徙能否成功很大部分取决于他们在城市能否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他们可能在城市生活多年,但依旧把自己当成异乡人。因为在他们的逻辑里,在城市生活不等于是这个城市的市民,房子才是城市人最稳固的身份标签。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说:“在生产社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物性特征、使用与实用价值。而在消费社会,人们则更多的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像张梦一样,绝大部分人把在城市拥有房子,作为城市居民的最显著象征。这个时候,一套房子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居住空间,而且还成为城市居民的身份象征,甚至还成为个体建构身份认同和价值体现的重要依据。
    2007年,在广州工作了六年的张梦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买的时候是7000块多一点,但是现在周边房价已经上升到了14000块。尽管,当时我们的首付只要24万,但还是向朋友借了6万块,然后弄了一个20年按揭贷款,月供3300块。”张梦说。
   “经常有专家这样建议,你们可以选择回老家买房子。这些人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离开家乡都已经十年了,也已经习惯了广州,而且我所有的人际关系也都在广州。故乡,回得去么?”
    张梦感慨不已,要是在乡下盖房子或者在县城买房子的话,她早就干了,但是她已经回不去了。除了自己已经不熟悉家乡外,更重要的是,作为村里面唯一的大学生,她已经被塑造成了成功的榜样:“我们哪儿的人本来就不喜欢读书,回去了,他们真的就没有目标了。”
    和许多中国年轻人一样,现在的张梦不仅生活在房奴的喜怒哀乐里,还生活在别人的梦里。这里的别人,尤其是指那些紧盯着你的未来、“慷慨”地要借钱给你的形形色色的商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