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几年,黑龙江省海伦市一边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去年刚戴上“贫困帽子”,今年政府便搬进了“豪华衙门”。当地官员称,这栋办公楼没有花费财政经费,而是通过旧有办公大楼置换得来的,“财政的确没钱盖这么好的楼”。(据《新京报》12月26日报道)
盖豪楼没花财政钱的说法,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地方的政府大楼都处于市中心位置,而且占地面积也很可观。在土地增值的背景下,进行一下土地置换,以卖掉旧楼的钱兴建新大楼,完全具备可行性。
但是,花财政钱建新大楼,要打板子;不花财政钱建新大楼,同样要指责。后者相较于前者,只是“五十步笑百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不仅是钱的问题,而是为谁花钱的问题。
先说“穷县豪楼”本身。2010年11月,海伦市申请上报省定贫困县。该报告数据显示,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近17万人,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300元。由此可见,海伦整体还不发达,还有许多民生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有许多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需要完成。在百姓还没有整体小康的背景下,当地政府却一脚踏入了亿元豪华大楼,这会给百姓带来什么样的联想?
毫无疑问,“穷县豪楼”会极大地败坏当地政府的形象,会让百姓认为政府只顾自己享受而不顾百姓冷暖。可以说,“穷县豪楼”不仅折射出政府疏远百姓,而且会导致百姓疏远政府。正因为如此,即使真的没有花财政的钱,即使真的只是置换而来的,海伦的“豪楼”也没有兴建的必要。
再说说“没有花费财政经费”的说辞。旧有办公大楼可以“置换”出民生项目,也可以“置换”出豪华大楼,而且作为公共资产,旧有办公大楼应该“置换”的,显然是前者,而不是后者。所以,无论“穷县”还是“富县”,也不管有没有花财政的钱,“豪楼”都不应该如此堂而皇之地出现。
中央下发《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反对奢侈浪费,让政府部门过“紧日子”,目的是要把钱省下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或许政府过“紧日子”省下的钱有限,未必能够让所有百姓马上就过上“好日子”,但却能够表明艰苦奋斗的态度,传递拒绝奢靡的决心。由此而言,“穷县豪楼”恰恰反映出一些地方和官员的这种态度还不够鲜明,决心还不够坚定。认识到这一点,也许比单纯地纠结于钱的问题更为重要。
via.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