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视点:《限塑令,缘何名存实亡》
(2010-06-05 16:10:40)
标签:
限塑令名存实亡杂谈 |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保护环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小小的塑料袋。从2008年6月1号至今,限塑令已经发布执行了2周年。曾经高调亮相的"限塑令",现在却陷入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四部委日前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对贯彻落实“限塑令”情况进行自查。那么我市的限塑情况怎么样呢呢?记者高虔进行了走访调查。今天的985视点请听《限塑令,缘何名存实亡》
(出口播)0604-限塑1-高虔
根据国家发改委2009年5月公布的数据,“限塑令”实施的第一年中,我国商场和超市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减少了75%左右,每年大约可减少塑料消耗27万吨以上,相当于节约石油160万吨。可谓“成就辉煌”。但时至今日,却有人将“限塑令”比喻成一针“麻醉剂”,并称其效力已明显开始减弱。
记者在我市多家超市走访调查中发现,虽然超市提供的塑料带要花费2到5毛钱不等,但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超市塑料袋的使用量。在结账柜台上,市民大多选择用塑料袋装着物品回家。虽然在超市的收银柜台前也售卖可循环使用的环保布袋,但是与塑料带的销售情况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
(出录音):“记:是布袋子买得多,还是塑料带买得多呢?
卢:还是塑料袋,我们这边时尚的顾客比较多,就是学生了,这些人,他们图方便还是买塑料袋比较多。”
一度热捧的布袋子如今遭受冷遇,价格问题不得不引起注意,记者看到,在超市销售的布袋子有5元、10元、15元不等,虽然可以循环使用,但比起3毛、5毛的塑料袋,有些市民还是觉得贵。市民张先生
(出录音):“虽然有限塑令,但老百姓还是离不开塑料带,像花钱买,还是要买塑料袋子。”
不同年龄段的人使用习惯也不一样,一些老年人们是布袋子的忠实拥护者,而年轻人们热衷于方便快捷的塑料袋,认为拿回家还可以用于倒垃圾:
(出录音)“商场提供的塑料袋?为什么呢?方便。买回家塑料袋怎样处置?正常我老婆会倒的。”
(主持人):在超市中,人们使用塑料带的惯性让超市里减少使用塑料袋的初衷渐渐落空。超市终结的只是免费使用塑料袋的时代,进入的是塑料袋使用的收费时代,在塑料袋的使用数量上,并没有明显减少。而在白色污染的重灾区----农贸市场,今天的情形和两年多前相比,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继续来听报道:
(出口播):0604-限塑2-高虔
在宝带农贸市场,一些前来买菜的家庭主妇们,有的提着传统的菜篮子或者布袋子前来买菜。但是更多的家庭主妇,并没有改变以往的购物习惯,即使自己不主动索要塑料袋,摊主也会主动送上塑料袋。有人戏称,“限塑令”早就变成了“限塑零”。
(出录音):“肯定免费,她还是拿着塑料袋子装啊,你怎么可能带包去呢。”
记者看到,摊主大多使用的是不可降解的劣质塑料带,这并不符合国家规定。但小摊小贩们也有自己的苦水要吐。说现在生意并不好做,人家摊位上能提供塑料袋,自己摊位上不提供,那不是明摆着砸了自己生意嘛:
62(出录音):“要的多呢,我们不给他们,他们说,我们不能用手抓啊,我说塑料袋,不好用,他们说不行。肯定免费提供,那没办法的。”
(主持人):看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并不是一纸限塑令能够完全控制的。我们在面对大家我行我素的做法时,也在考虑从如何从生产者到中间销售厂家的使用者到消费者这三个环节,如何齐抓共管。从生产者方面,目前我们在塑料袋的生产源头是否已经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如果进行了有效控制,为何还有这么多的劣质塑料袋流入市场呢?在中间的销售厂家比如超市等地,简单的收费既然不能解决问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限塑令”实施之后,一系列细小但足以架空“限塑令”的现实性因素必须认真考虑,还需要出台一系列配套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从各个方面对公众绿色消费进行规范和引导,避免“限塑令”成为一纸空文。
后一篇:互动话题:可怜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