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日前公示了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在新入选的190个项目中,扬州毛笔制作技艺成功入围。作为唯一保存着扬州毛笔完整制作技艺的单位,位于江都花荡的江都国画笔厂将增添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那么扬州毛笔制作到底要经过哪些具体的工艺,扬州毛笔制作业的现状又是如何呢,今天的《985视点》请听记者祁元元采写的报道《重拾毛笔》。
(出录音):0525-毛笔1-祁元元
走进江都国画笔厂的车间,一股奇异的焦味扑鼻而来,正当记者疑惑是不是哪里出了状况的时候,厂长石庆鹏解释说,这种怪味就是烧茶叶的味道,至于用途则是去掉各种异味和染色:
"这就是茶叶和动物毛的味道,每种动物毛都有一种怪味,比如羊毛有腥味,黄鼠狼尾巴有臭味,经过我们的原料清洗,清洗以后根据一百多道程序来完成作业。"
石庆鹏介绍,扬州毛笔的制作工艺十分繁难,大体分为水盆、装套、旱作三个环节,总共有120多道工序,环环相扣,道道严谨。在扬州毛笔的制作工艺中,麻胎制作是区别于其他流派毛笔的最显著特征,也是最繁难之处,需要经过17道工序的精心制作,才能达到熟、匀、通、透的效果。
"扬州水笔和其他水笔流派的不同之处就是第一它是麻胎做衬,麻胎做衬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带水入套、含而不漏、欲滴不能、书写流利、宜书宜画,不论是过去秀才进京赶考,还是皇帝批奏章都用到我们扬州的这个水笔,以小楷擅长,工笔画为主。"
扬州毛笔和安徽宣州的宣笔、浙江湖州的湖笔、北京的李福寿毛笔并列为中国毛笔四大流派,扬州水笔以其麻胎作衬而独树一帜,享誉400多年。特别是名为"湘江一品"的名牌,被誉为"笔中之王"。
这次扬州毛笔进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示名单,石庆鹏除了兴奋更是担忧。和扬州剪纸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扬州毛笔的制作技艺如今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
"20年前我们单位有130多个工人,而现在老的工人逐步退休,连学业有成的中年人和青年人再也不愿意回到我们的工厂来,主要是工作繁琐、工作时间长、劳动报酬低。年轻人从10年前就开始出现断档,再也找不到一个徒工,这样的现状已经延续了10年,我现在非常担心的是什么呢?再过十年我们的单位就彻底的不存在了。"(止)
120多道工序的扬州毛笔制作工艺到底有多繁难,对于传承人断档问题,老师傅们又有怎样的看法,除了传承之外,扬州毛笔的生存发展还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呢?继续来听记者的报道:
(出录音):0525-毛笔2-祁元元
为了了解工艺的繁难程度,记者专门拜师62岁的老师傅刘征根,向他学习梳麻衬这道工序,只见师傅一手紧捏着两寸的麻胎,一手拿着牛骨梳,在衬板上来回梳理着,并不时的将剔除出来的杂毛梳到下面的瓦盆里。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到记者手里却怎么也操作不起来,首先要将两寸的麻胎全部平整的捏在手里就是一个高难度的活,好不容易全部捏起来了,在用牛骨梳梳理的当儿,一不小心根根尖锐的齿牙就将记者的手戳的生疼,一个用力,手就被戳破了,真是十指连心,痛到了心里头。对此,老师傅刘征根很不以为然,他表示两寸的麻胎算是比较长的了,最小的麻胎只有两三毫米,这个功夫没有个几年是磨不出来的,自己当年学艺的时候是天天流血、烂手:
"这是正常的,反正这是计算不出来的,老师傅以前说的玄乎一点,要淌到三瓦盆的血,每天都被戳,有时候一天要被戳几次,戳了都乍下来还是要做,手都磨咦掉了,还会烂。"
环视车间,记者发现数十米的工作台上,只坐了8名工人。对此,老刘很无奈:
"做毛笔的很少了,油画笔好学,收入又高,做毛笔太难了,这也没有办法。"
制笔工人的工资收入低,也折射出毛笔市场的低迷。石庆鹏厂长介绍说,像江都国画笔厂这样的企业,每年生产200多万支毛笔;其中,70%以上的市场价格不超过10元,最低的只有几毛钱。因此除了招收不到学徒工人,他们还面临着日益萎缩的国内市场的挑战,让他们只能选择"东渡日本",他们每年出产的毛笔85%都销往日本。
"主要因为教育方面没有设立这个课程,记得我们小时候读书的时候1年纪到6年纪都写毛笔字,而现在从1年纪到初中3年纪没有人拿起毛笔,国家也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像日本这么一个小小的国家,人口不到一亿,每天生产的毛笔不够市场的消费,而是每年到中国来进口。"(止)
在日本、韩国、欧洲兴起国学热的同时,我们发现作为毛笔的起源国中国,如今写毛笔字的人却是越来越少了,反倒是舶来文化--国标舞蹈、西方乐器钢琴等在中国是掀起了一阵阵的热潮,在我们痛定思痛的同时,难道扬州毛笔的传统技艺就真要在我们这一代消逝么?继续来听记者的报道:
(出录音):0525-毛笔3-祁元元
不管是制作技艺的后继无人,还是国内市场的日渐萧条,石庆鹏表示,当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准以后,人们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一定会提升,届时,作为中国最传统的文化毛笔字一定会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热衷。当下,我们扬州毛笔的传承和保护也是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期:
"我希望政府能像周边的城市和我们同样产业的保护的方式方法,比如国税先征后退,地税全免,以及工厂每带一个徒弟,政府出钱让徒弟来学,一年来一个规划,一年收十个,第二年收二十个,成立了专门的部门研讨这方面的政策,像湖州振兴湖笔产业的政策都出台了。"
同样是传统的制笔行业,浙江湖州出产的湖笔,也曾经历过低潮期,40岁以下的从业人员不足百人,这和扬州毛笔的现状惊人相似。然而,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湖笔"这两年很快就走上了复兴之路。
"湖笔"的成功复兴,还在于当地将湖笔文化列入湖州市地方教材,在全市小学开设湖笔书法课程,并确保一定的湖笔书法课时。这样一来,也为湖笔扩展了无比巨大的未来市场。
而今,扬州的毛笔却没有享受到任何优惠政策。对此,市非遗中心秘书长王克解释说,“后继无人”已经成为扬州很多非遗项目遇到的最普遍也是最棘手的难题,对扬州毛笔,他们已经在着手准备开展多各项保护措施:
"第一步我们准备打造的是尽量把这个项目得到政府的支持,把传习所建立起来,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把这个技艺传承下来;当然徒弟向师傅学习要有好的前景,有好的前景他才能去学习,所以要把产业做大,地方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这样使得这个产业发展下来。"。(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学热"已经开始升温,很多小学生都开始背《三字经》、写毛笔字。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重新拾起毛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