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市民记者团纪实

标签:
市民记者团成立杂谈 |
记者新军
----扬州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市民记者团纪实
2010年,扬州新闻广播分频播出。作为新闻调频全天格式化新闻运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月16日,扬州人民广播电台市民记者团成立了。半个多月来,首批25名市民记者每天用他们更贴近的视角、更广泛的触角,不断发现扬州人身边的新闻,并以现场连线、直播访谈、互动评论、参与访谈节目、提供线索等形式,第一时间参与到新闻广播各类新闻的报道中,共同提升了广播新闻的速度、广度和鲜活度。
过去,市民记者大多是充当新闻线索提供者的角色,对节目的影响力有限,广播中也很难直接听到市民记者的声音。新闻广播这次聘请的市民记者与传统意义上的通讯员、信息员不同的是,市民记者不再是发一些时效性不强的文字稿或者提供信息,而是直接通过电话在直播新闻节目中连线报道新闻,或者自采录音、口播报道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并且可以作为访谈嘉宾、特约评论员参与新闻节目和《行风热线》的制作播出,如新改版的《行风热线》节目就将邀请市民记者以行风评论员的身份为上线单位打分,点评部门行业的作风和嘉宾在本档节目中的表现。
经过与扬州市民观察团几位团长和团员的接触,数十位市民观察员们对成为电台市民记者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主动提出希望加入市民记者团。1月16日,在市民记者团成立仪式之前,首批25名来自扬州市民观察团的市民记者首先走进了新闻调频导播室,一边听985记者来自现场的连线报道,一边仔细了解全新闻广播的各个运行环节。随后,市民观察团王麟来团长还受邀走进新闻直播间,与主持人进行互动交流,在市民记者面前,以最生动、最直接的方式展现了格式化新闻广播的运行特点。
在随后的交流发言中,市民记者们纷纷就新闻广播的改版畅谈自己的感受,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市民记者彭永祥说:“人有一日三餐,广播是他的第四餐!广播新年改版让人耳目一新,快捷、互动等优势进一步得到彰显,希望在求‘快’的同时,也要求‘深’,吸引更多的受众收听参与。”市民记者梁吉林说:“以前向电台发稿用纸,现在发稿用电话、电脑,这体现了广播的与时俱进,希望广播节目更好的将‘细致与粗放相结合’,更好地体现节目的层次。”
对扬州新闻广播与市民记者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市民记者们都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座谈会上,市民记者们当场表示,他们要在全新的平台上“想唱就唱,唱得响亮!”。
实践:由松散型合作到常态化、制度化运作
1、连线报道:在市民记者成立当天,座谈会结束后不到半小时,就有一位市民记者在回家的路上为正在直播的《985午新闻》发来一则社会新闻。随后的日播节目中,市民记者充分发挥自身联系面广、反应快速等优势,为新闻广播发回了大量有价值的连线报道。这其中既有行业信息,比如市民记者彭永祥的《我市粮食销售进入旺季,价格涨势较快》、《寒流天气物价监测》等;也有来自现场的突发新闻,比如市民记者刘惠宇的《扬州大桥东下坡地段,一辆货车把绿岛上的电线杆撞倒》、《位于工业展览馆外面一台上世纪20年代的发电机刚化罩被砸坏》、《四名打工者食物中毒》等,这些报道都做了两次以上的跟踪连线,在全天节目中滚动播报最新的情况。
首批市民记者团成员的报道还带动了一批热心新闻的其他市民也纷纷发来报道,如圆梦义工联盟队长张德兵的《小毛贼偷电动车》,市民徐久建的《红星美凯龙门口砂石车再肇事,一摩托车手当街身亡》等,这些及时的现场连线不仅提升了新闻的速度,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形式,也让更多老百姓的声音进入广播新闻中,新闻的贴近性得到充分展现。
2、提供线索:分布在市区不同地段的市民记者使广播新闻的视野更加广阔,对一些非现场类报道和需要联络相关部门的报道,市民记者采访有难度时,会主动向值班编辑提供线索。如市民记者团成立当天下午,市民记者刘惠宇就提供了一则线索:广储社区一对老夫妻要捐赠遗体。了解这一情况后,值班编辑立即连线了广储社区主任,请社区主任介绍了这对老夫妻的基本情况,随后又连线了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遗体捐赠的基本流程和要求,并向老夫妻表示,如果需要,985记者将陪同他们一起办理相关手续。这则新闻播出后,随后又有一位老人向新闻广播表示愿意在去世后捐赠遗体。由于目前申请遗体捐赠者还很少,对新闻广播的牵线,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再三表示感谢。
1月份,市民记者们多次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有的线索记者赶到现场采访后及时播发了现场感强、受众关注的连线报道,有的则通过记者的追踪调查,帮助解决了问题。如市民记者范继红反映的万马滨河城附近有数百米的垃圾带问题,记者先后联系了数字化城管、环卫、建设等部门,最终解决了这一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露天垃圾场问题。
3、新闻评论:1月18号,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开幕,市委书记王燕文发表了题为《坚持以民为本、建设幸福扬州》的讲话。当天中午的两会特别报道《两会直播室》在邀请专家学者、基层委员走进直播间访谈的同时,还特别邀请了市民记者王麟来、祁连山作为市民代表在场外和直播进行互动,畅谈市民感受。在随后的人大会议、各组讨论以及闭幕式中,市民记者发挥自身民意“搜集器”的作用,为新闻广播两会报道提供大量“民意”基础,同时为节目形式变化提供必要条件。
在一些民生话题报道中,《985新闻》不仅播发记者的报道,还以灵活的方式,连线相关部门负责人答疑解惑、提供资讯、连线市民记者发表观点,例如听说市餐饮行业协会酝酿收取“开瓶费”后,在记者采访的同时,编辑还及时连线市民记者,作为市民代表谈自己对收取开瓶费的态度。
发展:搭建平台、扩展队伍,延伸合作方式
本着分步实施的原则,电台首批聘请的25名市民记者全部来自扬州市民观察团,并没有在普通市民中发展市民记者。而随着首批市民记者的声音每天在新闻中出现,这样的市民报道新闻的方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关注。在市民记者团成立后第二天,就有听众主动打电话来希望也能加入市民记者团,随后,市民观察团内部也不断有团员提出来,希望能够加入这个记者团。接下来的时间,新闻广播将吸纳更多热爱广播新闻、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普通市民加入到市民记者团,第一现场发回现场报道。
在吸纳更多市民参与广播新闻报道的同时,考虑到参与了半个月广播新闻报道的市民记者们对新闻报道业务知识的需求,1月30号,新闻广播组织了与市民记者的第二次座谈,与前一次不同的是,这次更加侧重业务研讨,在收听并分析了六条市民记者和新闻广播记者的连线报道后,大家对连线报道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无论是对报道内容、还是新闻表达、采访都更加有数。
除了新闻连线报道、提供线索、参与新闻访谈节目以外,新闻广播还将不断搭建新的节目平台,今年,《行风热线》节目也将专门划出一块区域,作为市民记者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对节目以及上线嘉宾的表现进行点评。因此,下一步,市民记者还以行风评论员的身份参与到《行风热线》中,评议上线部门的工作和节目上线质量。在1月30日的业务研讨中,市民记者们对这样的平台同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多元化参与、及时生动地展现新闻、评议行风,这是新闻广播成立市民记者团的出发点,也是扬州新闻广播充分借助外力办广播,打造一个开放新闻会客厅迈出的第一步。市民记者们表示,在新闻广播的市民记者平台上,他们将更拥有更多展现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的机会。而市民记者团带给新闻广播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搜集几条信息、连线几条新闻那么简单。它的意义更在于向全体听众表明,新闻广播是一个更开放、更快速、更贴近、更包容的媒体,拥有这样的载体,我们就拥有了吸引受众的资本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