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不喜欢”
(2014-03-22 15:40:22)
标签:
杂谈《开讲了》章金莱 |
分类: 阅读及影视观后感 |
独自走在去往商场的路上,手里抓着购物袋,一边走一边想着,今天要写的这篇博文。不经意有什么从手臂与腰间穿过,一下子轻轻柔柔地挎着我的胳膊,我马上反应过来,是一只小手,我略微偏下头正好与挽着我的小女孩对视,她原本笑咪咪的小脸蛋一下子僵住了,小手倏地抽了出去。一回头奔向她妈妈去了——她认错妈妈了。空荡荡的臂弯间还余下一股子暖暖的余温,好久才慢慢消散。好久好久没有人亲密地挽着自己徜徉于人群之中了。“要是有个女儿多好呀!”我居然生出这样的感慨。
那一弯余热如今仍荡漾心间,她能上来挽住我,说明我起码从后面或者侧面看来不是一位老太太,她之所以没有将手伸向别人,也可能受我身上散发出母性磁场所吸引。总之,为此我愉快了一阵子。
一个与我们毫无利害关系的人,一个动作,或抛出一句话后,他自己也许早就忘了,也许从来没有往心里去。可我们却思来想去,他是什么意思呢?该怎么回应呢?
就在这两天就有两个“我不喜欢”一直挥之不去。
一个是央视《开讲了》,六小龄童章金莱开课的那一期,一个初中少年,亮出他在小黑板写的“不喜欢”,比起那部古老的已经演了无数遍《西游记》,他和他的小伙伴们更喜欢现在层出不穷动漫故事,惊心动魄的科幻大片。什么孙悟空,已然淡出了他们的视线,用他的话来说是“过时了”。我一下有了精神,对于一个被认为学识浅显的小孩子公然诚实地表明了自己甚至这一代人的喜好,向一位艺术大师宣告:你的时代已经结束!这位艺术家又作何回答呢?难道是节目一早就安排好了的?章老师“呵呵”地干笑两声,显然这个问题有些突兀,一位艺术家无论走到哪都十分懂得渲染气氛,拿捏尺度,如何巧妙地回避敏感话题,又如何迎合众人的口味。但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一片枯黄的仍顽强地占领着枝头老树叶,在春日新出的嫩芽前发出的不合时宜的“沙沙声”。虽然这样的想像是残忍的,但这样的景象确实在我的脑海里一晃而过。岁月本来就是残酷无情的。当然老艺术家的应变能力马上发挥起来,他简明地以经典的不朽及新一代对经典的不了解两方面来回答了孩子。
敢于说出“不喜欢”是可贵的,起码不伪装,更具有揭示出真相的意义,他的一个“不喜欢”,暴露出一个时代的问题,那些古典文学,中国的古老文化怎么传承下去?怎么让他们去热爱而不是被动地去学习去被考试。
被“不喜欢”,自然不快,自然不自在,自然不能接受。但比起在背后指指点点,戳脊梁骨的人,他鼓起勇气直面着你,向你直言不讳地说出大实话,是多么的不易和可贵呀。所以我们也应像被人挽住手臂一样乐意地接受,甚至敞开胸襟给以回报。
这样愉快,相得益彰的结局难得一见,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孩子般率真以及章金莱老师那样的见识与胸襟。就算是我自己,如果那天那个小女孩不是过来勾住我的手,而是对我说一了句“不喜欢”,我会不会突然间崩溃掉呢?我也是打心里不愿听到这三个字的庸人吧。
(还有一个“不喜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