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前位置与底部的数据比照

(2010-06-09 08:35:18)
标签:

证券

财经

a股

换手率

底部

沪深

股票


    产业资本认可区域并非市场绝对底部

 

    据统计,5月份共有21家公司受到股东增持,合计增持市值达到了26.52亿元,而减持公司数量为32家,虽然数量较多,但合计减持市值仅为15.25亿元,对冲后5月净增持达到了11.27亿元。a股市场再度出现了股东净增持现象。数据显示,以月度为单位,a股市场上次出现股东净增持为2008年10月份,当月上市公司股东合计公告增持市值11.05亿元,公告减持市值10.12亿元。显然今年5月的股东净增持力度明显要强于2008年10月。

    历史显示,股东的增持量与市场走势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股东净增持金额见顶与见底,往往都要稍早于沪深300指数。2008年9月净减持金额见底,之后行情也发生逆转。对于今年5月份第二次出现月度净增持,意味着目前的股价水平对产业资本已经具有很高的吸引力,此类资本增持意愿多过减持意愿,预示着股市底部已经不再遥远。对经济和政策前景的担忧抑制了股东增持的冲动,增持公告家次虽多但金额不大,尚处于试探阶段,因此,净减持金额是否见底仍需等待,市场完全见底尚需时日。

 

    破净比例仍未到见底标准

 

    随着市场连续调整,股价跌破发行价、增发价现象屡见不鲜,而破净也开始出现,这也被认为是判断市场出现底部特征的重要根据。而对比来看,目前的破净比例依然未到历史大底的标准。
    截至6月3日,a股全部1816只股票中,只有10只股票破净,代表性的是钢铁股,有华菱钢铁、安阳钢铁、新钢股份、河北钢铁、马钢股份5只钢铁股破净,而南京高科破净幅度最大。
    对比来看,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下探1664点当天,当时a股全部1592只股票中,破净的股票数量达到了176只,占当时全部a股的11%,其中23只股票破净幅度超过了30%。另一个重要历史底部,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下探998点当天,a股全部1323只股票中,有191只股票破净,占当时全部a股的14%,有15只股票破净幅度超过了30%。显然就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破净股票的数量还是破净比率都无法与历史大底相比。

 

    换手率仍处于萎缩阶段

 

    据统计,从1993至2009年上证指数的周换手率分析,市场见重要底部前换手率逐步走低,之后换手率逐步放大走出底部。而以998、1664点两次历史性大底的情况来看,2005年6月6日之前的30个交易日,日均平均换手率仅为1.24%,而之后的30个交易日,日均换手率则放大到1.57%。2008年10月28日之前的30个交易日,日均平均换手率仅为1.9%,之后的30个交易日,日均换手率则放大到3.39%,可见都是在换手率的温和放大中市场展开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
    除了这些历史底部之外,在一些阶段性底部或者说阶段性上涨行情的前夕,换手率先抑后扬的特征也非常明显。例如在1996年1月、1999年5月、1999年12月、2003年5月,指数上涨之前,换手率都出现了v字形走势。根据这些历史经验,观察当前的换手率曲线,可以发现换手率仍然处于萎缩的过程中,市场从2010年6月3日之前30个交易日的日均3.27%的换手率水平,已经快速下降到6月3日的0.79%的水平。而目前来看,并没有任何放大的迹象,因此,可见要确定市场底部恐怕为时过早。

 

    股价重心与历史底部相比依然较高

 

    市场尚未见到历史重要底部的结论,也可以从股价结构找到根据。从全部a股的股价来看,6月3日全部a股收盘价加权平均(以下同)为8.92元。与2008年10月28日的5.87元,2005年6月6日的4.44元相比,差距显而易见。当然由于创业板、中小板股票的增多,拉高了平均股价。以变动性较小的沪深300成份股来看,6月3日沪深300成份股8.12元的股价与2008年10月28日的6.17元、2005年6月6日的4.77元也有不小的差距。
    而从股价结构也可以看到,目前5~10元区间内的股票数量占全部a股数量的比例为37.22%,高于1664点的29.52%,998点的26.98%,5元以下的股票比例目前仅为5.51%,相比较两次重要底部时的58.86%和69.01%,显然有很大差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