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儒敏:难忘的日子

(2012-02-20 22:25:59)
标签:

温儒敏

研究生教育

六十六华诞

分类: 推荐博文

http://s1/middle/67f7b3edtb9661b94b520&690

编者按:

    正月十六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几十位同门欣然相逢、济济一堂,欢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阳光厅,庆祝我们共同的导师、敬爱的温儒敏教授六十六岁华诞。

    老师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第一届文学博士,历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19982008、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学语文教材》主编、《高等语文》主编、“大学通识教育十五讲”教材主编、国家语文教改总召集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大学国家一级人文社会科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文学史家、现代文学专家,先生温柔敦厚,著作等身。

来自海内外以及祖国各地的北大中文的兄弟姐妹,借着先生生日的名义,聚集在一起,追怀往事,汇报近况,展望未来·····时而欢声笑语,时而潸然泪下,先生、师母,同门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以及新一代孩子们,在歌声、笑声、音乐、鲜花、蛋糕、红酒、大红寿联、越洋视频,很多很多美丽画面里,唤醒内心的情感涌动,唤起太多美好的记忆······

因为前次庆祝从教活动老师没有同意,所以这次筹备庆寿活动严格保密,导师、师母事先并不知情,进门后灯光一开,几十名研究生齐声“老师,生日快乐”,让师母落泪,温文尔雅的老师温暖如春风的面庞上,不能掩盖那激动的表情······那一天,老师和我们,彼此都留下了深深的感动,也许这就是难忘的永久恒远的人生······

http://s11/middle/67f7b3edtb96624455d6a&690

我不太喜欢过生日,有时是家人提起,才想到又一年光阴流逝。年岁大了,时空观念都在变,更不在乎过生日。但今年这个生日却给我精神的震撼,也许会终生记忆。

 

 

        赵、张同学开车来接我,我还以为只是几个人聚一聚。到了中关新园3号楼,一身漂亮旗袍的高同学在门口接引,我关心的还是她的公司的状况,没想到大门开启,同学们五、六十位已经在屋里迎候。我非常惊讶,王老师眼泪刷就流下来了。

 

 

        屏幕上放映视频,很多照片本来也熟悉,但联接一起,从我30多岁到60多岁,生命的年轮是如此清晰。我是逐渐老去,身边的同学却总是那样年轻,这也是当老师的骄傲吧:他们永远可以在学生身上看见自己青春的样貌。远在新加坡的胡同学拿着中央台话筒祝词,韩国的权、任同学发来视频,他们4岁的孩子穿着鲜艳的韩国民族服装在视频中给我磕头拜寿,那幼稚的动作,让满堂笑语欢腾。

 

 

       这次聚会主要是我指导过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但带头的却是所谓编外的老孔(其实也不是编外,我曾担任过他们文83的班主任。去年他们文83还给我办过一次生日聚会)。他和江同学在台上展示一幅大红寿联,上书温良风范儒雅人生,敏行天下寿比岱岳,竟是年届九旬的著名书法家杨辛先生的墨宝。老孔提到我任职北大中文系主任10年,实施守正出新。这让我感动。卸任多年,仍然有人记得这个理念。

http://s13/middle/67f7b3edtb966528667ec&690

       来自上海的丁担任司仪,同学们按照进校的年级排序,每一位都发言。刘、何等几位老同学回忆当年怎样考进北大,在镜春园82号小院师生如何品茗聊天。那时学生来家里,不用电话预约,王老师还时常请他们在家里吃饭。陈同学说她读研究生时怀孕了,不知所措,是我一句孩子比论文重要,她才放心生下孩子再写论文。说着说着,掉下眼泪。

 

    九十年代末气氛低迷,丁在南方一个小地方工作,很郁闷,接到我的信,决心重返北大求学。她回忆做论文很艰难,春节回不去家里,就在我家过年。这也勾起我的回忆,当时为她找工作,还骑着自行车到处跑呢。李同学谈到她20多年前在烟台大学听我讲课,然后如何努力考上北大研究生。说话间竟几次哽咽,说不下去。赵同学说因为从一篇文章看到我的名字,然后到北大考研,没想到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

 

    张同学说起20年多前我给他们本科生上第一堂课的情形。想想20多年前,我还年轻,仿佛一切刚开始呢。段、熊说到我希望同学们人格健全,学问要做,更要做正常的人。的确,我们现在做正常的人也是需要努力的。吴回忆刚参加工作就被派去新疆支边,本来希望我出面给他们领导说说情的,不料我却鼓励他去基层。看来我是有点不近人情。蔡、陈等几位同学回忆起我对他们说要记住为人民做点事起码用五分之一精力回报社会

 

    王说起每年春节都选择初二给我拜年,感觉就是回娘家。李回忆我在北大一教给研究生上的最后一课,当我说下学期就要离开北大到山大去任教,有的同学当场哭了。杨说起她和我通信、见面、听课等许多第一次,连具体哪一天都记得。还有同学回忆我如何给修改论文。姜、程、康、艾、程、陈、张、刘、郑、吴、李、艾、费等都回忆过去师生交往的点滴片段。马从哪里发掘了我年轻时写的诗《瓶中的干支梅》,在会上放声朗诵。......

 

 

      很多事我都忘记了,但学生连细节都记得那样清楚。有些偶然的遇合被感情的回忆发掘,显得愈加可贵。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举动,也许就给人影响,在人家脑子里留下烙印。我知道自己做得不见得如学生所说的那样好,但也是尽力了。从教几十年,今晚才愈加感到 为人师表这句话的分量。

 

 

     同学们为这次聚会准备那么精心,詹写了寿联,邵第一次学会专门做了巧克力蛋糕,王手工制作了相册,里边有每一位同学的照片和留言,…….那么多绿色的回忆,把疲倦的心轻抚,让粗糙的世界变得柔和。

 


    http://s15/middle/67f7b3edtb96630cc105e&690

       

        我发表感言,感谢同学们的心意。特别谢谢许多从外地赶来的同学。我不太赞同同学依照老师分为这个那个师门,都是北大中文系的学生,系里的老师都是大家的老师。但希望同学之间多一些问候,多一些联系,很自然形成学术的精神的共同体。在这个功利的浮泛的时代,师生情谊是那样宝贵。我们可以不时进入这块精神家园,去漫步休憩,寻觅人生温暖的阳光。

 

 

       我带上寿星冠,切了蛋糕,几位第三代小孩子献词,大家热情合唱,又做成语连环套的游戏。三个多小时过去了,我和王老师先退席,他们开车送我回家。我把大红寿联挂在客厅墙上,整个房间顿觉流光溢彩。

 

 

       后来听说同学们久不散席,畅聊到凌晨四点。

 

 

       在美国的郑、斯洛伐克的李打来电话或发来电邮祝愿。

 

                                                  201227日正月十六之夜

 

                                     

 

                                                  来    源:温儒敏新浪博客 

                                                  责任编辑: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