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衣咸饭
白衣咸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729
  • 关注人气:30,7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下腹部慢性隐痛

(2015-04-21 15:19:10)
标签:

杂谈

       下腹不适是妇科门诊常见的主诉之一,也是消化内科、普通外科和妇科之间“互相推诿”的一个主诉。当然,患者主诉时不会使用“隐痛”,而是使用“腹痛”或“不舒服”而就诊,但由于这类腹痛没有剧痛等急腹症的特征,也不是急性疾病的表现,我一律用“隐痛”代表这类人群的诉求。特点是想起来就痛,忙的时候不同;白天不痛晚上痛;工作、紧张时不痛,夜深人静的时候很痛等等。至于怎么个痛法,可谓千奇百怪,针扎样的,牵拉性质的,一阵一阵的。。。。。。不一而足。

       造成慢性下腹隐痛的病因多种多样,比如我前不久在微博上发了个腹腔内黏连的照片,这位患者平时就有慢性腹痛。由于这类问题很小,诊断基本上都是因为其它问题而手术时,才会明确。专门因为下腹隐痛而接受腹腔镜检查和手术的患者非常少见。

       下腹隐痛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手术后引起的黏连。无论腹部或者盆腔做过什么手术,都会形成黏连。由于绝大多数黏连表现为大网膜与腹壁和肠管之间的黏连,而大网膜又具有很大的伸缩性,所以对身体并不具有什么危害。只有少数患者因发生肠梗阻或者肠内疝导致剧痛就医时,才会发现问题并手术解决之。如果仅有轻微的或者可以忍受的下腹隐痛,没有医生会为此而建议手术。因为手术本身就会引起黏连,而下次黏连时,如何粘以及是否会形成一个更坏的黏连,谁也不清楚,所以对这类患者,原则上不主张为了搞明原因而手术。

       急性阑尾炎是下腹手术的最常见原因,因此,阑尾术后的黏连痛占了很大比例。不过,阑尾手术在右下腹,所以这类患者的疼痛一般也在右下腹。对于右侧输卵管卵巢接受过手术的患者,也是如此。而剖宫产术后的黏连,多数在下腹中间,引起的疼痛也以中间为主。

       左侧下腹痛的原因虽然与黏连也有很大关系,但一般没有手术史,多数是乙状结肠黏连到盆壁所致。有些人乙状结肠与盆壁之间形成薄薄的黏连,每当大便之前或者肠蠕动的时候,下腹尤其是左下腹就很痛,甚至有患者痛得满头大汗,但一旦大便完全排除,疼痛立即消失。这类疼痛多数与乙状结肠的黏连有关。但是,在女性患者,左侧输卵管炎和左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也常常有类型的黏连,导致同样的表现,甚至一个小小的输卵管结扎也可以引起同样的下腹痛。

       除了黏连外,引起下腹痛的第二大类原因是盆腔器官的炎症,在女性如输卵管炎,急性期炎症消失之后,输卵管-卵巢的炎性渗出物被吸收,输卵管、卵巢和子宫、肠管之间,就容易形成黏连。一旦有肠蠕动,就可以引起下腹痛,这类疼痛的特点是左、右两侧都可以发生,与大便之间的关系也不那么明确。

       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也是导致慢性下腹痛的重要原因。内异症的疼痛,除了黏连外,腹膜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也可以发生疼痛,但这类患者的疼痛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这类患者盆腔局部的炎性因子刺激有关。

       此外,胃肠为受到某些刺激后或者发生慢性胃肠炎后,也可以产生慢性腹痛。

       对于慢性盆腔疼痛的诊断,目前没有什么好办法。几乎所有的影像学方法都难以诊断。虽然CTMR等影像诊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对于慢性盆腔疼痛,也无能为力。有研究者使用微型腹腔镜(又称为办公室腹腔镜)对患者在局麻下进行诊断,发现有近1/3患者属于慢性阑尾炎。这些人有的可以说出明确的病史,但更多的人是没有阑尾炎的病史,可能与患者患病时间久远有关。

       还有大约1/3的患者,即使采用腹腔镜检查,也无法发现其病因。比如在局麻下对患者进行检查,发现有些人的盆腔腹膜,有的干脆就属于对疼痛异常过敏,微小的刺激就可以引起他们的疼痛,但局部却没有任何病变。对这类人,目前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

       慢性盆腔疼痛虽然不会威胁人的生命,但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常在内科、外科和妇科之间跑来跑去,更是各类骗子贩卖各类神药的天堂。真正的治疗以镇痛为主。适当的分散注意力,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患者对疼痛的感觉会产生“麻木”(痛域上升),给人以好转的幻觉。暗示对有些人也有一定的作用,这也是一些安慰剂类药物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

       如果有腹部手术,尤其是腹腔镜手术,术前告知医生既往有这类症状,让医生在术中进行一下诊断,如果发现了某种病因如黏连、阑尾炎或附件炎等,而顺便将这些问题予以解决,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策略。但如果为了减轻下腹隐痛,而专门做一次腹腔镜检查和手术,似乎得不偿失。偶尔一次的下腹隐痛,甚至连上医院的必要都没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