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老师强调的第二个层次是要把手术指征掌握好,用科学的观点治疗病人。记得多年前听吴阶平教授的一个报告,谈起研究生教育时吴老说,“如果你的同学大学毕业后,没有读研究生,等你研究生毕业时,他已经做了三年外科,阑尾已经开了300个,而你却做了三年研究,没有开过阑尾炎。等你毕业了,你开阑尾炎还得请他做老师。等到第5年,他开了500个阑尾,而你才开了200个,他还是你的老师。但是等你工作5年后,他开了800个,还是只会开阑尾炎,而你开了500个了。如果你不做总结,不动脑筋,水平与他差不多,开500个阑尾与开800个阑尾差不多。但如果你用统计学的头脑去做手术,边做手术边总结经
验,总结阑尾炎的各种临床表现,单纯性阑尾炎占多少,化脓性阑尾炎占多少,腹膜后阑尾占多少等等,还要阅读文献、统计资料、撰写文章、发表论文。8年10
年以后,你可能就成为他的老师,而他没有这个理论基础,还是在那里开阑尾炎,就落后了。”这段话,可能与吴老的原话有所出入,但意思应该是这样的。
所谓带着统计学脑袋看病,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看病,应该是做医生的第二个层次。但科学并不能解决很多非学术的问题。比如对于子宫疾病的处理,以往总是一切了之。恶性肿瘤如子宫颈癌是如此,良性疾病如子宫肌瘤也是如此。手术即使做得再漂亮,但病人术后夫妻感情发生了问题,复查时病人告诉你,他们离异了,现在活得没有意思。作为医生,你怎么想?这个病一定会致命吗,这个病一定得开刀吗,开刀一定得把子宫切除吗?尤其是一些良性肿瘤,一般不会死人,手术做得再好,等病人告诉你,她离异了,手术就是失败的。当医生不是为了手术而手术,而是要灵活处理各种不同的病人。学会察言观色,看患者及丈夫适合做什么类型的手术。所谓个体化治疗原则,才能将医学从科学上升到艺术的境地。可惜,我至今都还没有到这个境地。
最近有同事参加了一次学术会议,回来传达妇产科学会会长郎景和教授给大家讲做医生对病人要有人文关怀。讲到怎么做医师时,说医师有三个阶段。其实,这个观念我也不是第一次听到,虽然提法与我老师略有不同,但大概意思差不多。他说做医生有三个阶段,就是“得意-得志-得道”三个阶梯。所谓“得意”,主要指小医生刚入行时,做了几十例手术,没有出过什么大事,没有出过纠纷,没有过什么并发症,觉得自己已经很在行了,了不起了,得意忘形之极,很是骄傲。这种人很多,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升华不到下一个阶段。所谓下一个阶段,就是“得志”。等你某种手术做到100多例时,通过总结经验,发现疑难病例越来越多,想在这个领域有一番作为,但自己反而谦虚起来。这是人生的一个低谷阶段。等到你把既往的经验加以总结,处理病人能做到滴水不漏,对病人既能做到个体化处理,又很符合循证医学原则。这时候,你就得道了,得气了,升天了,成了专家神仙了。不过,这几句话不是郎教授的原话,是我的同事转述的。如有偏差,本人负责。
有一次看一个台湾专家的腹腔镜手术表演。虽然是录像,但也给我很好的启迪。这位专家表演的是一台腹腔镜下淋巴结清扫术,但由于助手配合不佳,术中把下腔静脉弄破了。这是很危险的并发症,稍有迟疑,患者会死于台上。多数情况下,都是立即剖腹把静脉的破口缝好。但这位教授却在镜下用针把静脉的破口缝好了。看的人吓出一身冷汗。这种大师,估计世界上都没有几个。
白衣咸饭 2008/5/8 20:54:00发表于新语丝,现在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