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
(2010-07-04 09:07:37)
标签:
吃药药能不能随便吃自己服药医改就医看医生健康 |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生病之后一定要看医生,看了医生后一定要开药,否则要看医生干什么?这在中国似乎是条铁律。如果谁违反了,就有可能“吃不着,兜着走”。比如说病人看病如果没有开到药,到医务科投诉什么的,例子一举就是一大堆。好在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看了医生之后,拿着处方不一定买药,先回家上网查查。如果发现医生开的药与网上说的一样,就到药店去买;如果查到的不一样,或者再看一位医生,或者投诉什么的,都有。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概也包括了这一类人。
我最早吃的什么药,肯定是记不得了,但5岁左右吃的“驱回药”,那时做成一个圆锥形,甜甜的,叫“宝塔丸”,倒是还记得的。其实,那时候吃这个药,并不一定表示自己得了蛔虫。那时候没有处方药的概念,这药好像不是在药店买的,而是在百货店里买的,5分钱一颗。父母到街上买东西,遇到找零找不开,营业员就给一颗宝塔丸,放在嘴里当糖吃。有的小朋友吃了后,还真的拉出蛔虫来,怪吓人的。那是我第一次眼见“病原物”。但是知道这家伙的危害,已经是十几年后的事了。
在上万种药中,做成宝塔丸这种样子,可以当糖吃的药并不多,一般仅限于小儿用药。不过,现在学习洋鬼子,药内加些水果的香味,并非一定就是加了水果等什么的。药也不一定做成药丸,而是做成水剂或颗粒状,可以用水溶解,当饮料喝下去。但小家伙的嗅觉似乎特别敏感,如果发现是药物,很有可能不吃。我儿子小时候
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开始还吃,后来怎么哄都不吃,最后只好去打针。
除了药丸之外,有些药在胃里会被胃酸破坏,或者对胃有刺激,吃了使人不舒服,就弄个东西保护一下,就将这些药装在很小的容器里,让它通过胃的时候不被破
坏,或者使药物对胃粘膜的刺激减少。前者如一些头孢类抗生素,后者如肠溶红霉素,都是如此。它们都被装在用糖衣做成的胶囊里,吃下去一点感觉都没有。这胶囊就成了药的衣服。了解了这个秘密后,一些不是药的东西,也穿上了这层外衣。比如一些所谓的中成药,所谓的保健品,都是这样打扮的。临床上很多人以为医生很神,来看病的时候,忘记了把前一次看病的病历带来。医生了解病史时,就告诉医生,自己上次吃的药是个什么样子。但是绝大多数医生可能跟我一样,不知道病人说的是什么药。别说有些药我本来就不知道,就是我开的药是什么样子,我也不晓得。有时病人很生气地说,“你们医生连药都不晓得,怎么开药的?”我实在是觉得很好笑,但是还不能笑出声来。这大概属于苦笑一类的笑了。
不过,现代的药丸都做得非常有特色,一般的药都有自己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按照那里的图形,可以找到相应的药物。尽管药物说明书上印刷着一些看不懂的文字,但是只要你有一本这样的药物手册,你就会将这个药从上万种药物中找出来。前几年出版的一本药物手册,除了有拼音索引、英文索引、汉语索引外,还有一个药物性状索引,印刷得花花绿绿,很有意思。
药物一般都做得不是很大,以免患者吞咽困难。但是有些药做得很蠢,不仅很大不好吞不下去,而且形状很特别,很不利于吞咽,还出过人命案。举两个例子。一个姓“洋”,叫善存片,做得奇大无比,其实就是些维生素,美国产。国人视洋货为宝贝,所以买了就吃,全然不顾这药需不需要吃。有个妇女将这个药给3岁大小的儿子吃时,药丸卡在
气管了。送医又不及时,结果这小孩被活活窒息而死。后来打官司,没有把药厂告下去,却把医院给告了。医院因抢救不及时,还真被判赔了3万元。无独有偶,中药中也有这种蠢药。中医妇科中的乌鸡白凤丸,做的就很大,估计足足有两颗大算盘珠子大,很难吞下去的那种。报纸上登载,有次一个妇女吃乌鸡白凤丸时,被噎死了,家属把医院告上法庭,要求医院赔偿6万元。法官判决也很有意思,说病人是成年人,应该有足够的认知力,足以知道这药丸太大,有窒息的危险。最后判医院赔患者家属3万元。看了这个报道后,我真是无语,没有判药厂有事,却判医院有事,真的是很英明的一种做法。既不损伤药厂的利益,要求他们改进药丸的大小,也无助医院从中吸取教训,这人算白死了。不过,现在有了《侵权责任法》,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是先找医院赔钱,然后由医院找药厂赔钱。乌鸡白凤丸是国产,还有机会找冤大头;善存片是洋货,又不是处方药,所以只能医院自己给自己当冤大头。
药从医院或药店买回家后,医生以为病人都吃了,其实是不对的。据说,有一半的药是不吃的,最后都丢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医生开的剂量过大,药还没有吃完,病就好了。或者药吃了一半,看没有什么好转,病人找别的医生开了新的药,所以把余下的药就放在柜子里,不吃了。日积月累,这家里就会有很多药。别说普
通人的家,就是医生的家里,也会有这种现象。我家里就有一些没有吃完的药。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也有不少,有时候还可以再利用一下。但普通人家就不同
了,一是药的存放方式不对,二是药不可自己乱吃,否则会出危险。比如把皮质激素当抗生素用的,把抗生素当止咳药用的都有,临床上都遇到过。如果全部罗列起
来,一定是洋洋大观,非写上几百万字不可。全国一年内因服药不当死去的人,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也在20万以上,其中,90%都是自己服药引起来的。这中间,除了自己到药店买的外,最多的就是自己在家里服用前几次医生开的药。很多人弄不懂,我以前服这个药都好了,为什么现在就不行了呢?
如果说患者在家里服药常常不遵守医嘱,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住院病人一定会遵守医嘱了吧?非也。临床上,乘护士不注意把药扔了的人也大有人在。有的觉得我是来开刀的,干吗要服药啊?所以就把药就扔了。还有的人觉得这药实在是不好吃,吃了一半就把药扔了。前不久遇到一个老太太,都八十多岁了,还像小孩一样耍娇,一点办法没有。第二天就要手术了,结果老太太说,药不好吃,就把药全倒在厕所里了。护士也不知道。第二天做手术时,发现肠管胀气很严重,手术完毕后找原因,
老太太的儿子才告诉医生。问他为什么不早点告诉,他说怕医生取消手术,所以就没有说。听了这话,医生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由于这积存在家里的药多了,处理这些药就成了一个行业。现在,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产业,就是回收药品,然后将药重新包装后,卖到农村去,卖到穷的地方去。几乎就是产销一条龙服务。有的人没有什么事,就成天往医院跑,唯一目的就是开药,然后把药转卖给贩子,赚取可怜的医保费。如果有医生不从,就告医生。多数医生都怕告,所以病人一点名要药,就开药。这样大家相安无事,否则奖金还不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