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教育家、首都师大教授叶培贵专访

(2012-12-28 13:47:57)
标签:

神舟

法家

师资培训

曾任

酬劳

          

            叶培贵:慈善是生活的常态

按:此文刊载在《环球慈善》2013年第一期,敬请同道劳神并关注公益和慈善,提供典型人物采写线索。下期将刊载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栾江红的专访:《栾江红:快乐不是口号》。

 

作为学者型的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叶培贵师天然之造化,得书法之心源,继承传统和经典,超脱自然,又复归自然。

他说自己是个笨人,笨人就只能老实做人,踏实写字。他把自己的学生当作朋友,用爱心影响、用真诚感染;他谨记恩师欧阳中石先生的话:“社会每时每刻都在给每个人打分,它是公平的,历史也是公平的。” 他对“行善”的行为本身从不质疑,在他的精神世界里,让善行在上天的注视下融入生活,日复一日,如阳光般清晰明亮。http://s12/mw690/67f3588bt7b63864d99db&690

“修德即幸福之道”

初冬,首都师范大学校园内。叶培贵教授的书房兼工作室、会客室被四壁的书橱渲染得翰墨飘香,作为学富五车的博学之士,叶培贵浑身散发出书卷气,君子气。书案对面,悬挂着他富有中国传统文人式纯粹本色的作品,他说自己受传统经典文化长期熏染,长期以一种苦行僧式的虔诚、不囿于时风的勇气和“止于至善”的理想,默默做着学问。当谈到他的书法作品书风雅正,鲜活生动,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荡溢着一股“浩然之气”时,叶培贵说:“做人、做学问其实是一回事,操守德行才能心平气和,修德行善才是人生的幸福。”

培贵出生在福建农村,在他人生成长的几个阶段,每遇良师,都沐浴关爱。少年时,耳闻目染父母热心帮助邻里,他也敬老扶幼,从小学到高中,都受到老师的垂青。考到北师大后,叶培贵受启功先生的影响,又向秦永龙老师学习,对书法及书法艺术研究更加痴迷。之后他又师从于欧阳中石先生,在这里,他得到全方位的综合培养:为人处事,道德修养,严谨向学。他动情地说:“欧阳老师对我有再造之恩!做人做事做艺术,恩师的影响是深远的。”

叶培贵回忆他成年后唯一的一次流泪:那是跟随欧阳先生参观一位前辈的故居,桌子上有待客的水果,他拿起边吃边参观,随即被欧阳老师当场训斥为“没有教养之表现”!老师告诫他,做事先做人,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观念。这一幕,叶培贵念念不忘,感恩之情,难于言表。还有一次,河北人民出版社请欧阳先生给《张岱年文集》题签,欧阳先生一定要在张岱年后面加上“先生”敬语。叶培贵说这是教师的品质,比具体的教书技巧还重要。恩师言传身教,一言一行,令人佩服。叶培贵36岁晋升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讲授专业理论课程书法史学、实践课程行书,还有文化课程诗词格律与创作。他本科读中文,硕士、博士追随欧阳中石先生攻读书法课程,后来又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他长期担任欧阳中石先生助手,还在先生指导下做了4年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工作,对中国传统文化修德的深意深有领会。

叶培贵说,所谓人才就是德才兼备,人品、德行应该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才”。他曾应邀为海淀实验小学撰写校训:“守真、从善、修美”,分别出自《庄子》“慎守其真”、《左转》“从善如流”,以及《淮南子》“君子修美”的语句,希望孩子们能够保全真的性情、尊从善的原则并修习美的品行。对待自己的学生,叶培贵更注重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他的学生、现任华文出版社书法分社社长的尹兴说:“叶教授的课堂,更像是一场辩论会,学生们各抒己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权。先生能够尊重学生内心想法,最有效地将知识传递给我们。叶教授还强调‘仁者爱人’,为师,更应该具有基本的感恩精神,也要求他的学生知道感恩、学会感恩。”

本着这种感恩的精神,叶培贵倾尽心力,关注公益事业的发展。从2003年起,叶培贵就积极参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慈善义卖。叶培贵认为,虽然个人慈善行为值得提倡,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融入慈善组织,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这个观念很重要。他希望公益慈善组织和机构能够多推出一些文化关爱项目,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行善乃快乐之源”http://s14/mw690/67f3588btd1e342ae929d&690

作为学者型的专业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叶培贵师天然之造化,得书法之心源,继承传统和经典,超脱自然,又复归自然。他极富个性、蕴含新意的书法笔调,逐步转化成他具有标识性的笔墨语言,而他平静如水的每个善举,正如他始终遵循“天然去雕饰”的创作理想,坚守着比形式感更重要的道德担当,其笔墨精神包含了传统笔墨功力和表现文人情怀、切合时代主题的内涵,日常行为亦沁润着大爱无疆的精神境界。

他说,在某些西方国家人的观念里,慈善更多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助。美国人的慈善早已不留痕迹地被融入生活方式中,几乎89%的美国家庭都常年参与慈善活动,个人慈善捐款基本占总额的75%。当每个人把慈善作为一种生活常态时,可以想象,这种涓涓细流汇集的力量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们,有多么巨大的正面作用。而在国内,慈善更多是一种应急反应,而不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他发现自己跟大多数人一样,心地很善良,但并没有持久的慈善计划,只在大灾大难时,才会想起来捐助,慈善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还很遥远。叶培贵给自己定了个原则,凡是公益和慈善都亲历亲为,力所能及去支持,哪怕最细小的事情,也要用最真挚的爱心去做。他平时逢乞必付,不问真假,知他人有难,必伸手相助,并率领家人、带动他的学生一同参与。他说他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给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个寒冷的冬天,学校的一位学生患上重病,家庭经济拮据,无法承担昂贵的治疗费用。叶培贵自己捐款后,发动他的学生每人拿出最好的至少五幅作品,不设底价在全校拍卖。还让自己年幼的女儿第一个选拍卖的作品,用压岁钱买下来,捐助患病的大哥哥。

——汶川地震,他带领妻子和女儿,最早到捐款处捐款;中秋节,买了月饼和水果,带着女儿去打工子弟学校看望留守儿童;家里保姆的儿子在打工工地因为失火烧光了所有的家当,他自己拿出一笔不小数目的钱,加上女儿一年的压岁钱,和妻子一起送到了保姆儿子家。经常往来叶教授家,吃过保姆做的饭菜的学生也主动拿出稿费和奖学金帮助保姆的儿子。

——家乡请叶培贵和他的高徒做学术报告和讲课,给了他们师徒8万元的酬劳,叶培贵把这笔钱留在家乡,还打动恩师欧阳中石先生也捐出8万元,在家乡建立“春晖奖学金”,专门用于资助家乡的教育事业。回京后,叶培贵不忘用自家的钱给了同去讲课的高徒,说:“你们的劳动所得不能占用,但捐赠的名誉有你们的份儿。”

——受革命老区一书画院之邀,叶培贵创作一批书法作品,这家书画院支付了十万元的润笔费。当这笔现金送到他家中的时候,叶培贵谢绝了,并对客人说:“革命老区需要我做些事情,我不能收钱。把这笔钱回捐给你们,如有条件就把这笔钱专用在当地中小学书法教育事业上吧。”

——为主编华文出版社中小学《书法》教材,叶培贵教导他的弟子,这是善事,他和恩师欧阳中石先生不领分文劳务费,结余下来的钱用于图书编纂和出版。华文版《书法》教材在国内已有近3000万中小学生使用,输出了五个语种的版权。

——凡是涉及全国各地师资培训的,叶培贵从来不推辞,还总是免费讲课。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公益项目,他也是有求必应,无条件参与。今年在上海举办的一次慈善晚宴上,他精心创作的一幅作品高价拍卖所得善款,全部捐赠给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连往返的机票都拒绝基金会的报销。

——一名广西籍的学生父亲去世,叶教授给学生买了车票、送了盘缠、拿了现金让学生回家办丧事,还对学生说,你父亲不在了,家里困难最需要你,老师就是你的靠山。这名学生感动得泣不成声,在场的其他学生都潸然泪下……

教授的妻子周女士微笑着说:“培贵很少说这方面的事,他往往都是身体力行,让我和孩子包括他的学生知道了我们应该做什么。”她说,做好事做善事是全家最快乐的事情,是日常生活常态现象,从没有刻意为了什么,更没有想到任何回报。叶培贵谦虚地说:“个体的人需要他人的支撑,社会上所有从事书法事业的,不也都这样吗?!比如文化管理部门、书协、各种相关媒体乃至其他社会资源,都在互动,都在互相支持,才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所以,不论传统还是当代,只要有利于民族、国家,对人类的精神生活有价值有贡献,就应该传承并发扬下去,并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时刻。”http://s9/mw690/67f3588btd1e3659ca8c8&690

今年,叶培贵作为“第四届新西兰读书文化节”中国文化大使出访新西兰,并致力于中国书法在新西兰的推广。“披荆驱筚路,云起墨花奇。千载书林里,秋高立一枝。”这是这位年轻有为的书法家的诗句,也是笔墨精神和操守德行的写照。谈到未来打算,叶培贵说:“读书、教书、临帖、过日子,完成社会布置的一些书画活动任务。看本好书,目明;讲一节好课、带几个好学生,气爽;临本好帖,手畅;徜徉在生活中,心清;完成一些社会任务,人和。希望这种状态能够坚持下去。”

 链接:

  叶培贵,福建人,1968年生。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后师从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教授,199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书法方向)。曾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美术馆艺委会书法工作组专家,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担任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文化部群星奖终评评委、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评委、全军第四届书法展评委等。完成科研项目10多项,出版著作10多种,发表文章50多篇,参加撰写的著作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美国出版家协会杰出著作奖等重要学术奖励。书法实践主攻行书,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京西宾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收藏,并被神舟6号、神舟7号搭载升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