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语: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人们为了名、利、权、情(情欲、性欲)、欲(对物质的痴迷欲望),而整天疲于奔命,却无暇顾及仁义道德,逐渐迷失了自己。一个人的成功绝非偶然,幸福更是奢侈品,真正成功和幸福的人身上必有相似的特质,懂得感恩——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品质。
感恩,不只是知恩图报,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存善念的人性之美。
中国的感恩文化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知恩图报,善莫大焉”,自古以来,中国传统价值观就格外重视“恩情”,并强调要把感恩的情怀落实为报恩的举动。
而对于“感恩”,中国传统文化也有自己的词汇表达:
热爱祖国,尽职尽责称为“忠”;
报父母养育之恩称为“孝”;
报朋友互助/恩人救助之恩称为“义”;
夫妻相爱则称为“恩爱”。
⑴ 忠
何为忠?司马光有云:“尽心于人曰忠”。尽己之心,忠人之事,就是忠于对方的信任。而忠的基础,也是忠的根本,就是忠于祖国!!!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临危受命,推功揽过,赤诚奉公,舍身为国......
⑵
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对于颠沛流离的游子而言,最难以忘怀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慈母缝衣的场景,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沐浴着儿女们,而作为儿女,用一生也难以报答慈母的恩情。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陈情表》有云:“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子女报父母之恩即为“孝”,尊亲之恩即为“孝”!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要用一生来报答。
⑶
义
何为义?孟子有云:“义之实,从兄是也”。
在家中对兄长的义气与敬爱,延伸为在外面对朋友的义气与敬爱,即为义胆侠肝。
“知遇之恩”出自《列子》中的“伯牙与钟子期”。春秋时期,俞伯牙为楚国的琴师,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的琴意,只有钟子期能够听懂,正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然而子期早亡,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高山流水》,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以致谢平生难遇的知音。
一双冷眼看世人,满腔热血酬知已。
朋友、同事、兄弟之恩,叫做“义”,惺惺相惜之恩,即为“义”!
⑷
恩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夫妻之情则说成彼此之恩情,称之为“恩爱”。正所谓:“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执手相对,称为:“一日夫妻百日恩”;
女子对丈夫眷恋难舍,会说:“红颜未老恩先断”;
男子对妻子念念不忘,会说:“报答平生未展眉”。
古代更是通过神话传说对男女恩情赋予了神秘的色彩:
《白蛇传》讲述了白蛇报恩许仙的故事,
《柳毅传》讲述了龙女报恩柳毅的故事,
《聊斋志异·小翠》讲述了狐仙报恩王源智的故事。
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夫妻之情,是彼此给予了对方恩情,要彼此报答对方的恩德。所以中国古典式的爱情,更是一种彼此守护的恩情。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出,我们伟大的祖先就已经懂得了:爱情是从恋爱开始,一直延续到白头偕老。所以,爱情是一辈子的事。所以,对于爱情不仅要专一,更要持之以恒。
感恩之心,改命修福
人的一生,无论最终成败与否,都会得到太多人的帮助;祖国的庇护、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侮、配偶的关爱、朋友的帮助……
他们助我们度过一个个难关,一步步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心怀感恩,是度人亦是度己。心存感恩,即把自己的生命与值得报答之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感恩众生终利己,利益众生终利己,感恩的力量与天地人息息相通,通则达,达则大成!
一个人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一个人心中有多少怨,就有多少苦。
一念之慈,万物皆善;一心之慈,万物庆。
心怀感恩做善事,必能改命,避祸修福。
不懂得感恩之人,即使家财万贯,终究会失去一切,最终一无所有。
感恩之心,来自对生活的希望与爱。
感恩是一种优秀品质,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道德情操,一种处世哲学。
心存感恩,知足惜福,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和谐,我们自身也会因此而最终收获更多。
知恩图报,心存善念,懂得感恩,并知恩报恩,才是天底下最富有最幸福之人!
源自:昀嘉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