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语:清晨,打开窗,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崭新一天的美丽风景,用执著的信念,无尽的激情,坚定的力量去扣开理想的殿堂。给未来一个承诺,用真诚的心灵去感恩,微笑吧,用关注的目光去珍惜生命的阳光。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幸福规划”。人生应该怎样走、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人生?!我们一定要坚信我们的人生是幸福的。 曾国藩有一句座右铭:“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短短四句话、16个字,却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哲理。
漫漫人生路,风雨几度秋。每个人难免要经历波折坎坷,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孰不知,这便是人生一世的真正意义所在。对过去,学会释怀;对将来,坦然接受;对现在,不遗余力。这是最好的活法,人生最好的状态,亦是开启幸福的密码!
⑴ 物来顺应
人生不是止水,总会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事。同样的,人生总有低谷,不执着于眼下一时的困境,“物来顺应”,保持一份乐观心态,至关重要。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但是在当时的乱世,所有的统治者只会赞赏,却不能真正地实施仁政。
所以孔子选择了顺其自然,退而讲学著书。最终收获了桃李满天下,很多弟子都为国家尽了力,还留下了照耀千古的中华经典《论语》。
苏东坡一生起起落落,不停遭到贬谪,深陷贫穷与压抑,晚年最远贬到海南,过日子没钱,生了病没药,几乎就是流放,却始终旷达乐观。一日苏东坡外出,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不这么觉得,这就有了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个人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有了舍弃名利的觉悟,此生无论是怎样的境遇都不那么重要了。
《菜根谭》中有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窗外云卷云舒。
面对纷繁芜杂的生活,你应该做的,是不断调试自己内心的指针,找到自己的节奏感,努力地工作、生活。
物来顺应,就能做一个不困惑的智者、一个不忧虑的仁者。
⑵ 未来不迎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老婆婆,每天都在为未来担心。她担心有一天会失去所有的东西,担心自己会生病、担心钱袋会被小偷偷去……于是,她每天都是忧心忡忡,害怕所有担心都会变成现实。有一次她去上街,非常担心自己的钱袋会被小偷偷去,一路上心中都在不停地警告自己要看好周围的人,看谁会真的将自己的钱袋偷走。就在仓促与不安中,她的钱包果真丢了。
未来的还未到来,而你过于担心,只会让自己丢失当下更珍贵的东西,这是得不偿失的。
曾国藩一生功成名就,但他并非一考成名,也算不上年少得志。他曾这样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自问仅一愚人”。特别是在第六次考秀才时,他没有考上,学台大人给了他四个字的评语:“文理太浅”,这使曾国藩十分焦虑,甚至把这件事当成人生中的奇耻大辱。尽管如此,曾国藩并没有气馁,反而激起发奋读书的斗志。他定下并践行每日作文一篇、写诗一首,读书二十页的提升计划,终于在第七次考试时考上秀才。
泰戈尔说,“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未来是个未知数,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准确地预测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却可以不畏未来,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当明天来临时,我们可以坦然地笑着说出:我已准备好!
⑶ 当时不杂
打仗生死攸关,曾国藩将战场的险恶形容为:“后有毒蛇,前有猛虎”。
战场上焦虑之时,曾国藩常会静坐,让心静下来,再做决策。他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
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在不安的世界里,只有放下执念,抛开焦虑和烦恼,才能让内心回归平和,活出人生的最好时节。
这是一种豁然明朗的性情,更是自心清净的处世之态。
看过一则关于画家毕加索的故事: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毕加索每天都会在百忙之中抽时间画同一幅画,背景是阳台的铁栏杆,近景是一张桌子,一瓶葡萄酒,一把吉它。
当时,他的好友,音乐家鲁宾斯经常来画室拜访他。有一次,终于忍不住好奇,问他:“每一天都描绘同样的静物,难道你不厌倦吗?”
“因为每一个钟头都有新的光线,能让我看到不一样的酒瓶,不一样
的桌子,不一样的世界。”这是毕加索给出的回答。
很显然,毕加索绝不仅仅是在画一幅画,更是在修炼自己的定力,是在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中,找到掌控全局的力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
当我们完全陶醉于正在做的事情当中时,内心会感到纯净与宁静,感觉自己超越了日常现实,超越了时间与自身,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也会逐渐忘记曾经难以摆脱的痛苦和不堪。
在热闹的世界里,只有心有所定,专注做事,才能成为最终达到理想的少数人。
⑷ 既过不恋
一个卖瓷碗的老人挑着扁担在路上走着,突然一个瓷碗掉到地上摔碎了,但是老人头也不回继续向前走。
路人看到很奇怪,便问:“为什么你的碗摔碎了你却不看一下呢?”老人答道:“我再怎么回头看,碗都是碎的。”
失去的东西就要学着去接受,学着放下,毕竟很多事并不会因为你的悲伤就会回来,结果就会被改变。
人最大的痛苦在于不愿意失去,对于已失去的,永远都在怀念,悔恨,放不下过去,折磨现在的自己。求不得是苦,得而复失更苦,想要紧紧抓住,却失去的更快更多。
人生应该是个不断学会做减法的过程,减去无用的欲望、累赘的习性、杂乱的心念,保持简单的心性,才能过好复杂的人生。
人一生的成长犹如一场蝉蜕,只有勇于舍弃身上那看似无比重要的壳,才能脱胎换骨长出一双飞翔的翅膀。
人生中有很多东西,我们都要学会放下,因为只有放下了,你才能拿起那些更重要的。
放下痛苦,收获自由。我们每个人,都会遭受很多痛苦。
但痛苦的根源是欲望,欲望越多,痛苦越多。如果我们想要支配控制周围的人,我们将受苦。如果我们努力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感受,情况也是一样的。
有时候放下只是意味着顺其自然,不要设法摆脱,而是让心柔软地接受现实。这种柔软带来身心释放的感受,放松自己,放下负担。
但放下不等于不关心和不回应。除了放下,我们还要学会拿起,拿起自己的意愿。
记住自己的每一个小小的意愿,积少成多,最后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
得到和失去,其实只在我们的内心。当我们放下那些过多的欲望,执念,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自身的美德。
当我们脱离自身的利益可以自由的去爱时,美德就出现了,我们的慈善行动不是来自规则和惯例,而是天生的内在反应。
只有掌握了美德的力量,你才能真正地懂得,失去也是一种得到。你才能用宁静和平衡之心观看万物的生起和消失,你才能够心胸敞开,平衡和宁静。
有人说:没有不可以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生命中有很多东西,我们必然要学会放下。
但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因为失去本身也是得到;你可能失去过一段友情,但你从中学会如何去经营维系朋友间的感情;你可能错过了一个爱恋的人,但你却在这段感情中,得到了成长。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总有一天,你会对着过去的伤痛微笑,你会感谢离开你的那个人,他(她)配不上你的爱、你的好,你的痴心。他(她)终究不是命定的那个人。幸好他(她)不是。”
《卧虎藏龙》里有一句话:“当你握紧拳头,手中什么也没有,你松开十指,却能拥有整个世界。”
这世界上,得和失都是相应的。俗话说:“有舍才有得。什么都想得到的人,最终什么都得不到。”
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正如贾平凹所说的:“会活的人,或者是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那就是‘舍得'。”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当下立刻得到回报。就像农夫播种,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春天在种子播种的时候,是不能立马收获果实的。看似好像是损失了,因为这些种子,他本可以拿回家去煮晚饭,但当下撒到田里之后,他什
么也没有得到。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失去,是因为我们当下没有立马得到回报。
不妨把时间维度拉得长一点,把丈量回报的尺度拉得长一点。放长线,才能钓大鱼。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把胸怀放宽广一点。
或许在当下是失去了,但从长远来看,确实得到。
因为,那些你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人生就是一边失去,一边拥有。
你得到了一样东西,同时却也失去了一样东西。
你努力奔跑,到达了终点,却也失去了可以观赏沿途风景的机会;你努力攀登,到达了山顶,却也失去了可以领略山间风光的机会。
你拼命追寻那些想要拥有的,却也失去了那些你所忽略的。
生命,本身就是在“不断得到”和“不断失去”中交替循环的。
不必纠结于那些已经失去的,更不必因为那些失去的,而郁郁寡欢。
这就好比是付出和得到的关系,你必须先有所付出,才能有所得到。而那些失去的,就是你的付出。
既然人生中总是有必然要失去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学会珍惜当下。
人生得一知己何其难也!!!所以,珍惜来之不易的朋友和伴侣,珍惜我们的亲人,我们的父母、妻儿...
有些事,有机会做的时候,就去做,别等没机会了,再去做,就来不及了;有些人,有机会珍惜的时候,就去珍惜,别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没意义了。
《了凡四训》中说:“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过去了,就成了历史,无法改变。”
人生之路是不可逆的,任何人都不可能重新来过、重新选择。不管你多么虔诚地沉浸在对失去事物的惋惜与痛苦之中,也于事无补了。
与其沉湎于过去,不如活好当下。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专心做好手里的事,其他的交给时间,心境不受其扰,才能既活得自在,又能有一番成就。
愿你珍惜当下的每一个时刻,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
素材源自于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