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语:古人云“百善孝当先。”
孝道最重要的不是形式上的尊敬和物质上的供养,而需要恭敬的心和理解父母。如何才能做到“富养”父母,父母才会感觉到幸福呢?请认真阅读下文:
以“感恩心”回报父母
中国人最讲伦常道德。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古人认为,人首先要对父母孝,然后才能对国家忠,才能对兄弟悌,才能对朋友信,才能对子女爱。
近来人们常说:富养孩子、善待自己。
须知,富养父母,才是善待家人的基础。
所谓“富养”父母,不仅要为父母提供舒适的物质生活;比物质更重要的,是怀抱一颗感恩的心。
回报父母的恩情,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安宁、顺遂、愉快、幸福。
曾国藩的祖父,晚年得了瘘病。老人动作不灵便,又说不出话来,如果要什么东西,只能用眼睛示意。老人因病每晚小便六七次,曾氏子孙昼夜轮流侍奉在旁,不曾有一夜安睡。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曾国藩家却恰恰相反,子辈、孙辈都以侍奉老人为荣,丝毫不嫌弃老人身上有异味。这是因为,在曾氏的家风里,报达父母的生恩养恩,是为人子女最大的福分。
曾国藩还教育子女,不仅在家时要敬老爱幼,出嫁后也要尊敬公婆。由于养成了孝顺尊长的好家风,曾氏一族在邻里间赢得了威望。
以“恭敬心”孝顺老人
《礼记》中说:“凡为人之子,冬温而夏清,昏定晨省。”说的是古代儿女侍奉父母的礼节。
冬天设法使父母暖和,夏天设法使父母清凉;晚上为父母整理床铺,早上向父母问安。
然而,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 所谓色难,是说孝顺之所以难,就是难在永远和颜悦色,承顺父母的心意。
曾国藩的父亲对儿子要求严格,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呵斥。有时别人惹得他不高兴,他却痛责儿子,整日责备训斥。每当此时,曾国藩就屏气凝神、静心领受,面色始终和悦如初。
曾国藩侍奉父母,以得父母欢心为本。因此阖家上下气氛融洽,养成一团和气。
以“慈悲心”侍奉双亲
明朝有个青年叫杨黼。此人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成人,有感人生无常,于是立志学佛。
他辞别母亲,去寺里求见一位禅师。 禅师问他:“你来做什么?” 杨黼答:“来求佛。” 禅师说:“想求佛并不难。你往回走,夜晚到家时,有个披衾倒屣为你开门的人,那便是佛。”
杨黼将信将疑,踏上了回家的路。
一路上风雨交加,一直走到家门口,也没有碰到禅师说的佛。他懊丧地敲响了家门。
家中的母亲早已等候儿子许久。听见敲门声喜出望外,赶忙从床上爬起。来不及披好衣服,趿拉着鞋子,就出来给儿子开门。
看到眼前的母亲,杨黼终于明白了禅师的话。
他眼含热泪,跪拜在母亲的膝下。 常言道:“堂上二老是活佛,何须灵山朝世尊。”
曾国藩对此非常赞同。他说:“敬神的人烧香发愿,也与孩子常常以美食供奉父母一样,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人凡是孝顺父母的,一定做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亲戚们都依赖他,远近之人都佩服他,父母也因此更爱他,这才是最大的福报。”
“富养”父母,还有四点至关重要:
⑴ 自食其力,不让父母操心
在父母眼中,即使你已经成年,也依然还是个小孩子,他们一辈子都会为你操心,总是会担心你过得好不好、幸不幸福。所以,你必须要有独立的经济能力。
⑵ 让父母衣食无忧,住房和医疗都有着落
和我们小时候理直气壮的索取不同,父母很少会主动开口诉说自己的难处,所以主动给父母一个体面的老年生活很重要。
⑶ 常回家陪父母,多和父母说说话
现在很多子女在大城市工作,可能只有到节假日才能回家看父母。平日里,我们可以多和父母通电话,抽时间带父母出去玩,在精神上富养父母。
⑷ 用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来照顾父母
小时候,父母教育我们,总是充满耐心。我们也要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父母,隔三差五可以教父母玩一些流行科技,比如发微信、淘宝,增强与他们的互动。
富养父母,就是你最大的福报。
愿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都健康长寿,幸福绵长!
素材源自于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