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语:疫情之下,千千万万人宅在家中。空闲时间突然多了起来,生活节奏也慢了下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一家人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难免发生一些小矛盾,更何况如此漫长的“假期”!夸张点说,如何做到久处不厌,是每一个家庭必须面对的课题。
久处不厌,需要用心
疫情面前,如何与父母、爱人、孩子朝夕相处,怎样才能处理好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这是当下所有家庭都必须经历的一场“大考”:有的人在家呆了半个月,还没被病毒击垮,却已经和家人闹僵了;有的人终于有机会好好陪陪家人了......与幸福的距离,就在于是否用心去经营。
世间所有久处不厌,都是源于用心投入。
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杨绛是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的夫人,他们一家人生活的年代,虽然没有病毒的困扰,却饱受战火的侵袭。
杨绛身为长媳,不但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还得兼顾整个家族。战争年代生活困难,杨绛一面操持家务,一面在灶台旁创作戏剧。赚得些稿酬贴补家用,间或还能买些肉吃,给丈夫女儿改善生活。
婆婆称赞她:“笔杆摇得,锅铲握得。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钟书痴人有痴福。”
堂弟钱钟鲁曾说:“大嫂像一个帐篷,把身边的人都罩在里面,外面的风雨由她来抵挡。”
钱钟书时常感叹家有贤妻,为了回报妻子的用心,他也把自己修炼得百般体贴。一家人共同生活的日子,早饭总是由钱钟书来做给家人吃:烤面包、热牛奶、煮“五分钟蛋”、沏又浓又香的红茶。
这些琐碎无趣的小事,一想到是为家人而做,钱钟书总能乐在其中。
用心过好与家人相伴的每一天, 平淡之中就蕴含着真正的幸福!
久处不厌,需要耐心
锅碗瓢盆过日子,人间烟火是夫妻。
近来,为配合防疫工作,大家全都宅在家里。很多小区出入都需要“通行证”,出门一趟很不容易。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疫情期间超市里不见了主妇的身影。各家各户采购的主力,都换成了身强力壮的“老爷们儿”。他们一手拿着采购清单,笨拙地挑来挑去;一手举着手机,打电话向家里寻求“场外援助”:豆角买圆的扁的,萝卜买青的还是白的?仔细地挑挑拣拣,回到家依然免不了被主妇们“嫌弃”。
钱钟书自小被唤作“大阿官”,也是个不会做家务的“生活白痴”。杨绛生孩子住院期间,钱钟书独自生活。他时常到医院探望杨绛,却总苦着脸对夫人说:“我又做坏事了。”
今天撒了墨水,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明天又不小心把灯给砸了。杨绛问明是什么灯,说:“不要紧,我会修。”
无论发生什么事,杨绛都会耐心十足地对他说“不要紧”。
钱钟书也因此对夫人充满了信任和感激。
杨绛读书时,曾读到一位英国作家所描写的理想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钱钟书听后当即说:“我和他一样。”
杨绛含笑回答他:“我也一样。”
乍见之欢,只需要一时的欣喜,就譬如那所谓的一见钟情;久处不厌,却需要持久的耐心,说的是婚姻。
久处不厌,学会寻开心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作者马尔克斯写道:“面对压迫、掠夺和孤单,我们的回答是生活。”
同样,面对突发的疫情,居家防疫的日子,也是一种生活。
想要久处不厌,就得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给自己找点儿乐子。
杨绛晚年曾这样回忆她的家庭生活:“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发现一件新奇的事情,就像捡到一块漂亮的石头。回到家,一家人就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头’,彼此把玩欣赏”。
与家人分享自己一天的见闻,让家人参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是杨绛家庭幸福的秘籍。
杨绛曾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写道:“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相伴相助,碰到困难一起承担,困难也就不复困难;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在这个匪夷所思的庚子新年到来之前,你有多久没有好好陪家人了?命运给了我们与家人多多相处的时间,我们应当心存感激。珍惜当下的时光,趁着难得的“假期”,用心、用爱、用行动去陪伴家人(好好陪陪爸爸妈妈、修复褶皱的婚姻、亦是陪孩子的宝贵时光)。不给国家添乱,不给家人添堵,就是最大的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