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姑娘讲了自己的经历。
“从小,我就习惯了爸爸的高嗓门,他无论和谁说话,都是大眼睛一瞪,声如铜铃。伯父和人说话也是,貌似天生的大嗓门。”用我妈妈的话来说,这哥俩和人说话,永远像是在吵架,就不能声音小点,慢慢的,清楚地说吗?
到后来我长大,嫁人,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公公婆婆之间的说话方式很有意思。他们从来没有大声说过话,日常间的柴米油盐,都是慢慢的,和和气气地说。
我才明白,正常的说话方式就应该是这样的。
又联想到平日里我们教育孩子,总是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就提高了音量,带上了情绪。逼迫孩子看我们的脸色行事,让他们根据我们音量的高低,来判断事情的严重性。”
当孩子犯错时,你愤怒地大吼大叫,结果无非两种:
①孩子被你吓住了,满脑子的恐惧感,根本没心思去思考为什么错了,只盼着你赶快结束训斥;
②孩子被你激怒了,大吼大叫回击你,也不考虑错在哪了,只想着如何跟你对着干。
但是,当你压低声音、语调平静、严肃地跟孩子谈话时,你会在孩子眼里变得“不怒自威”,孩子对你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恐惧和抵触,这时候你再跟孩子讲道理、辩对错,效果就会好很多。
说话是一门艺术。
我们要教育孩子如何说话,就更需要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个好榜样。
希望家长们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能把这一点教给他:
急事,平稳地说;
大事,清楚地说;
小事,幽默地说;
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
开心的事,看场合说。
何谓“平和的教育”?就是与教育孩子动辄大喊大叫相反的一种心平气和的教育方式。
很多家长常常为管教孩子效果不佳而束手无策,不管你是嚷嚷不休地说服教育还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式教育,孩子全然不理你。
如果经常对做错事的孩子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
这时候就要考虑改用平和的教育方式了。
心理学家对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声调进行了研究。
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平和及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
这是因为:平和的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平和的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肯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极大的负作用。
那么,如何做到平和的教育呢?
⑴ 批评孩子要降低声调
平和而低声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
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
⑵ 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词
对许多父母来讲,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是很难的,因此,说话前请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效果会好很多。比如“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能接受”,这种话初听会觉得很生硬,但过一会儿,孩子很自然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了。
⑶
把你的期望解释给他们听
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并警告如果违反的后果将是什么。你要做的是言传身教,而不是语言威胁。
⑷ 不要伤害孩子自尊心
就事论事,不要随意发泄对孩子的情绪,不要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包括爸爸妈妈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
每一个爸妈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拥有璀璨的未来,但是打骂教育绝对是最失败的做法。
学会平和的与孩子交流,才会事半功倍。
平和的心境、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不是嘴上说说就能有的,这需要健康的爱好、良好的生活规律做铺垫。
常读书、勤运动、感情恩爱、富有正能量的爸爸妈妈,内心更阳光开朗,也就更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跟孩子良好沟通。跟孩子平和的说话,声音放低,降下的不止是声调,还有那颗浮躁的心。
源自:义方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