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醒世恒言》,悟人生智慧

(2018-12-25 07:59:22)
标签:

忠厚传家

自我觉察

感恩报恩

积累福报

闫涛老师

分类: 中华文化精髓
读《醒世恒言》,悟人生智慧
三言二拍

篇首语:《醒世恒言》是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同作者之前刊行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一起,合称“三言”;亦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并称,称为“三言二拍”。  《醒世恒言》收录了宋、元以来话本、拟话本40篇。这些故事,风格各异,有来源于史传的,也有出于历代笔记、小说的,而最多最根本的源头,则直接来自民间传说的故事,来自社会的实际生活。作者通过这些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民的愿望。其内容丰富,有反映爱情婚姻的;有讴歌行侠仗义,谴责忘恩负义的......故事情节离奇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充满情趣。

   
      《醒世恒言》蕴含着人生智慧,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①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卖油郎独占花魁》
       随着明代商业的发展,商人群体逐渐壮大,社会影响力渐渐提高,在《醒世恒言》等“三言”中,商人成为小说的主角。在这些以商人为主角的故事中,阐明了很多“生意经”,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忠厚,诚实不欺。

       忠厚实诚不会吃亏,刻薄吝啬反而会做赔本生意。《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主人公是卖油郎秦重,秦重为人忠厚老实,卖的油质量好、要价低廉,因而广结善缘,靠自己的勤劳、忠厚渐渐过上好生活。并感动了流落风尘的花魁娘子莘瑶琴,与之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② 人有逆天之时,天无绝人之路。
                                                ——《黄秀才徼灵玉马坠》
       明代中后期,中国人的主体意识高度觉醒,出现主张高扬人之个性的思潮,人自身的力量得以强调和重视,《醒世恒言》中体现出这一点。

       天无绝人之路,在一扇门悄然关上的同时,或许在背后又开了一扇窗。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本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③ 得放手时须放手,可施恩处便施恩。
                                    ——《大树坡义虎送亲》
           得人济利休忘却,雀也知恩报玉环。
           黄花饲雀非图报,一片慈悲利物心。
           累世簪缨看盛美,始知仁义值千金。
                                    ——《小水湾天狐贻书》
       汉时,有一个叫杨宝的人,将受伤的黄雀救回家,用黄花蕊喂它。小黄雀伤好之后,现出黄衣童子之原形,为了报答杨宝的救命之恩,令杨家累世为三公,代代为高官。

       这类异类报恩的故事不少见,虽然事为荒诞,但是理不浅薄。慈悲之人,心存仁厚,绝非为了贪图利益而助人。往往是水到渠成,由善因而结出善果。


        含容终有益,任意定生灾。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一文钱小隙造奇冤》
       遇事需沉着冷静,先把一股“气”压下去。在《一文钱小隙造奇冤》这个故事中,为了一文钱,共搭上了十三条性命,因贪财之念,更有意气之争。小小的一文钱,本不值得为此而争,生活中很多事像这一文钱一般微不足道,很多时候只是气不过。只要忍得一时之气,能冷静下来思忖,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灾祸。


        盛衰有命天为主,祸福无门人自生。
                                       ——《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凡事但存天理念,安心自有福来迎。
                                       ——《张廷秀逃生救父亲》
       盛衰有命,历史发展、人事变迁的总体趋势非人力能左右的,有些外在条件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但是在具体的生活中,个人之祸福是可以由自己来把握的。

       面对外在条件,可以积极主动地利用,进而改变现状,而非纯然的消极被动地接受。正如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想招来福祉,则需心存善念,克制人性的私欲、贪念等。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张廷秀逃生救父亲》
       滩阙巧逢恩义报,好人到底得便宜。
                                       ——《施润泽滩阙遇友》
       铜盆撞子铁扫帚,恶人自有恶人磨。
                                       ——《一文钱小隙造奇冤》
       佛教因果报应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其实说的就是从人世生活中总结出的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依善道办事,或许可得一时之便宜,于是沾沾自喜,旁人愤愤不平。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善良的人,终究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善恶无分总丧躯,只因戏语酿殃危。
       劝君出话须诚信,口舌从来是祸基。
                                       ——《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观棋不语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
                                       ——《陈多寿生死夫妻》
       人言可畏,战国策士可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挑起或消弭一场战争;众口铄金,子虚乌有之事似乎被说得像是真的。

       说出去的话就如泼出去的水,出言不可不慎重,玩笑之言也要注意把握分寸。《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这个故事中就是因为一个人的一句戏言,而导致了一桩冤案。

       管好自己的嘴,成事或败事,有时就是一句话的事。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卖油郎独占花魁》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徐老仆义愤成家》

      《醒世恒言》中也颇多观察世道人心之言,感慨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真实这两者往往不相符。人不可貌相,不能以貌取人。

       若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究竟为何等人,需要与之相处,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感受到。


        奉劝人行方便事,得饶人处且饶人。
                                       ——《大树坡义虎送亲》
       得闭口时须闭口,得放手时须放手。
                                       ——《小水湾天狐治书》
       退一步海阔天空,予人方便,也是给自己留余地。自己占了理时,难免洋洋得意,但若得理不饶人,他人可能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


        日前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正如俗话说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倘若做了不义之事,用不正当的手段达成目的,自己的良心首先就会不安。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都是人所固有的善良品质。若做了亏心事,有违这四心,自我的内心就会先颤抖,甚至将自己击垮。

                                                                     源自:中华传统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