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语:“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由这句话演变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说法。脾气相投的人自然相处融洽,志同道合的人自然会聚在一起。
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于是让淳于髡举荐人才。
淳于髡一天之内接连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位贤人。
齐宣王很惊讶,就对淳于髡说:“人才是很难得的,贤人并不多见,现在你一天之内就推荐了七位,他们都可靠吗?”
淳于髡回答说:“不能这样说。要知道,同类的鸟儿总是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总是聚在一起行动。寻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水泽洼地去找,恐怕永远也找不到;要是到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车地找到,这是因为天下同类的事物,总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概也算个贤人,所以让我举荐贤人,就如同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样容易,我还要给您再推荐一些贤人,何止这七位!”
君子以厚德载物。
经常有人抱怨说,为什么我遇不到好人和好的环境,其实,抱怨的同时,应该思考一下,是不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
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就是说要从根本上提升自己。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
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德行,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很多朋友与你同行。
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厚德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
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
做个温暖的人,用加法的方式去爱人,用减法的方式去怨恨,用乘法的方式去感恩,用除法的方式去烦恼,会发现全世界都在向你微笑!
眼是一把尺,看人先看己;心是一杆秤,称人也称己。
心中有德,是慈悲;口中有德,是善良。
一个人的涵养来自大度,来自宽容;一个人的修为,是懂得包容,懂得尊重。
人生是如此短暂,对身边的每个人都要好一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目中有人,才会有路可走;心中有爱,方能有所作为。
我们一点一滴积累的德行,终有一天会全部回报给我们,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和阳光的人在一起,心里不会晦暗;
和快乐的人在一起,嘴角常带微笑;
和进取的人在一起,行动不会落后;
和大方的人在一起,处事就不小气;
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
和聪明的人在一起,做事变得机敏。
其实遇到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前提条件是我们应该与人为善。
付出真诚,就会得到相应的信任;献出爱心,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反之,带着猜忌、怀疑甚至戒备之心与人相处,就难免得到别人的猜忌与怀疑。
当我们用一个手指在指点别人的时候,别忘了还有三个手指正指向我们自己。
当我们把花送给别人的时候,首先闻到花香的是自己;当我们抓起泥巴抛向别人的时候,首先弄脏的也是自己的手。
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就要怎样对待别人。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文章的最后,为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去买碗。来到店里他顺手拿起一只碗,然后依次与其它碗轻轻碰击。碗与碗之间相碰时,立即发出沉闷、浑浊的声响。他失望地摇摇头,然后去试下一只碗……他几乎挑遍了店里所有的碗,竟然没有一只满意的。就连老板捧出的自认为是店里碗中精品,也被他摇着头失望地放回去了。
老板很是纳闷,问他老是拿手中的这只碗去碰别的碗是什么意思?
他告诉老板,这是一位长者告诉他的挑碗的诀窍:“当一只碗与另一只碗轻轻碰撞时,发出清脆、悦耳声响的,一定是只好碗。”
老板恍然大悟,拿起一只碗递给他,笑着说:“小伙子,你拿这只碗去试试,保管你能挑中自己心仪的碗。”
他半信半疑地依言照做。奇怪!他手里拿着的每一只碗,都在轻轻地碰撞下发出清脆的声响。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惊问其详。老板笑着说:“道理很简单,你刚才拿来试碗的那只碗本身就是一只次品,你用它试碗那声音必然浑浊。你想得到一只好碗,首先要保证自己拿的那只也是只好碗……”
就像一只碗与另一只碗的碰撞一样,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需要付出真诚才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自己带着猜忌、怀疑,甚至戒备之心与人相处,就难免得到别人的猜忌与怀疑。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前提条件是:你应该与人为善。
你付出了真诚,就会得到相应的信任。你献出爱心,就会得到尊重。反之,你对别人虚伪、猜忌甚至嫉恨,别人给你的也只能是一堵厚厚的墙和一颗冷漠的心。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只碗,碗里盛着善良、信任、宽容、真诚,也盛着虚伪、狭隘、猜忌、自私……请剔除碗里的杂质,然后微笑着迎接另一只碗的碰撞,并发出你们清脆、爽朗的笑声吧!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到最好的别人!
素材源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