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育男孩的误区及正确的教育方式

(2018-08-18 10:56:14)
标签:

尊重支持

真诚相处

陪伴成长

心胸开阔

闫涛老师

分类: 亲子教育指导
养育男孩的误区及正确的教育方式

篇首语:说男孩比女孩好养,女儿要操心,还得富养。其实,养男孩更应该小心翼翼,因为很多时候,男孩在童年期间比女孩的内心更脆弱。心理学家指出,在孩提时代,男孩子比女孩更容易抑郁。因为很多男孩的情绪不被看到,只被要求做得好,或者是要更好。


       今天,首先来盘点一下,父母在养育男孩过程中容易陷进的误区:
       ① 坚强不许哭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似乎不能接受男孩子的哭,觉得一个坚强的男孩,就不应该有眼泪。其实,这样显然是不对的。一些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发泄出来,而被压抑在心里,对身体是不好的。
       男孩也有哭的权利,通过泪液把这种负面情绪流淌出来,是很正常的一个反应。这种应激反应是人类进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如果我们教孩子抑制这个过程,那就意味着,我们限制了男孩的一个自然情绪的流露。男孩的哭不丢人,只是情绪的发泄,抑制男孩的哭,盲目地要求他们坚强,只会让男孩羞于表达,甚至关上心门。

       ② 不能捣乱
       男孩要比女孩调皮很多,精力也是超级旺盛型的,男孩捣乱也成了最让父母头疼的事儿。
       儿童心理学家表示,男孩捣乱并不是坏事,这是他们探索和感知世界的一个方式。他们不满看、听的方式,而是要亲自去感受一下而已。只是,因为认知能力没有达到,所以最后“探索”搞砸了,变成了捣乱。
       每一个孩子的“捣蛋”背后,都有一个非常正向的动机在里面,他们不一定就是为了破坏——他做这件事,其实要看他背后的结果是什么;之所以成为了捣乱,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小心给搞砸了。
       男孩喜欢玩“战斗”游戏,拿着不同的“武器”进行“比赛”和“战斗”,其实是在寻找自己的力量,在看自己的力量有多大,也在看自己在同伴当中的一个位置。这些,对男孩今后在男性世界中确定自己的角色,以及在男性群体中具有凝聚力,都有很大关系。
       如果父母限制男孩去捣乱,就意味着限制了男性自然成长的过程,这对男孩的成长是不利的。

       ③ 不跟女孩玩
       我的一个朋友就会刻意地引导孩子,不和女孩玩,因为担心自己的儿子会变成“娘娘腔”。
       男孩跟女孩在一起玩,对男孩的性格培养非常好,因为他会知道尊重和照顾女孩。其实,对女生也是有好处的,她们会因此知道,不是所有小地方,都要去抠那个细节。
       这个世界是多元的,如果我们限制孩子接触某一个方面,或不接触某一方面,其实就相当于限制了男孩。
       我们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是有敏感期的,即某一个方面发展的一个窗口期,那么具体讲到男孩女孩,就很有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和异性的交往,以及和异性沟通的能力。


       以上都是养育男孩所遇到的误区,下一步就需要了解男孩子的性格特点:
       1、男孩比女孩更「孩子气」
       同年龄的男孩,总比女孩显得更「孩子气」。
       他们对关系洞悉不敏感,很难精准体察人与人之间传情达意的语气、眼神和态度。也正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爱和安全感。
       女儿小时候,和我很默契。一个眼神,一句话,她就知道我要做什么,想表达什么。她是我乖巧的小跟班,是另一个「小我」。带女儿的过程,又轻松又有成就感。
       而儿子的养育过程,道阻且长。他像块小狗皮膏药,黏人,没有安全感。
       除了没安全感,他还「自省」能力差。做错事,遭到妈妈禁止,他先要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完毕,才来顾及「关系」。
       每当此时,儿子都一副可怜巴巴的表情,问我:「你还爱我吗?」
       我不说话,他会着急,提高音调又问:「妈妈!你还爱我吗?」
       我有点不耐烦:「爱!」
       他不满意:「怎么爱还这么凶?」
       我只得拉长音调,柔声说:「爱——」。
       就像热恋中的爱人,他不会凭我长期的行动来评判我对他的感情,更喜欢根据这一时语气的软硬,来判断我是否依然爱他。
       只有每次我都同样温柔地对他说话,他才肯相信:妈妈是爱我的。
       多像一头小兽,你要长期用感情和温度来驯化他,他才是你的。
       足够的爱和温柔,才能让男孩长大后更加坚韧。


       2、男孩渴望「更强大」
       男孩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渴望「快长大」和「更强大」的念头,有力量感,是他们终生的追求。
       儿子最近的口头禅只有两句,
       第一句:「我已经长大了呢!」
       第二句:「我可厉害了呢!」
       而家有女儿的都知道,女儿小时候这个年龄,她就已经「不想长大了」,因为怕长大后会离开妈妈。可见,女孩心思之敏感。
       可男孩,由于对关系、情思不是很敏感,他们往往在事后才能「回味」起先前的感觉。
       成长阶段的男孩,就如一棵无所顾忌一心向上的小苗,哪里有阻挡,哪里有叛逆,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变得更大更强。

       儿子的幼儿园老师曾讲过两件事:
       孩子们在幼儿园洗手,水龙头开得很大。老师说:「手冲湿后,要关上龙头打肥皂,不然会浪费水。」 再洗手,儿子冲湿手后立刻关上水龙头,问老师:「你认为我浪费水了吗?」老师夸奖他是懂珍惜的好孩子。 那一上午儿子的表现都异常乖巧,老师的指令,他执行得特别好,不拖沓,不拧巴。
       临近午饭十分,有小朋友在教室乱跑,老师告诫他们:不要乱跑,容易摔倒。  这时,儿子轻手轻脚地走到老师面前,用港味儿普通话问老师:「老思,你认为我跑了吗?」 得到老师的肯定,儿子表现更好了。孩子天生渴望得到肯定,男孩更甚。争强好胜的心理,让他们渴望做的比别人好。

       赞赏会让他们从多巴胺传递的杂乱情绪中,准确捋清自己的想法,去适应「规则」和环境。
       养育男孩,想要轻松一点,一定要多一些赞赏和肯定。

    
       三、男孩调皮、好动,很难搞?
       男孩荷尔蒙比女孩更旺盛,这让他们调皮、好奇、好动、好斗、好「头脑发热」,还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执拗里不愿出来。

       科学研究表明:男孩脑内负责语言、推理及感情的纤维束的体积要远小于女孩,因此,男孩左右脑之间的联系非常少。男孩思维也没女孩那样周全、细致。
       女儿小时候,玩具玩完,总是主动收拾好,房间里很清爽。
       轮到儿子时,面对散落满地的积木,他就是不好好做归纳,一让他整理就调皮、耍赖。
       一开始我也吼他、责备他,后来才发现自己错怪他了,这就是男孩天生特质啊,在相同的年龄,他还没有女孩那样的细致和周全。
       后来,我发现,他特别在意存在感和价值感。
       当妈还是需要一点心机的,这正是培养儿子责任感的好时机。
       后来,再让儿子帮忙收拾,我给他个冠个称号:「妈妈的小帮手」、「小小卫生保持员」、「家里的小班长」……这些称号,让儿子非常有价值感和责任感。每当这样的称号一出现,不用我再督促,他就把任务内化成责任,积极得都有些「过分」了。
       不但帮我收拾屋子,还时刻提醒大家:「你们都要保持屋子卫生,我是小小卫生保持员,你们都得听我的!」
      和男孩相处,如果凡事都硬和他们对着干,一定会两败俱伤。
      耐下心来,才能发现和男孩相处的秘密。


       4、允许男孩「自作主张」
       相比女儿的遵守规矩,儿子更喜欢凡事「自作主张」。
       男孩比女孩更勇猛无畏,他们做事往往不计后果。但凡事渴望亲自尝试,又是他们身上最突出的闪光点。
       三四岁的孩子,是非对错并不明辨,许多潜在的危险,他都难以意识到。
       明令禁止的祈使口气,反而会激起儿子的叛逆心理。我常常采取迂回手段,来处理孩子的头脑发热。

      儿子对「驾驶」极其感兴趣。有次,他非要试试开电车是怎样的,趁我不注意,他把钥匙插入拧开,真的就要去拧车把了……
      我及时发现,当时真想吼他,可又转念一想:孩子懂什么呢?
      我赶紧设置难题:「小朋友手那么小,怎么刹车啊?」
      这提醒了儿子,他停下动作,想了想说:「等我长大了,我再学开车!」
      一场「扯皮拉锯战」被成功避免。
      大多数男孩,都是「顺毛驴性格」, 处理孩子情绪上的问题,顺从更适合。而面对没有危险的新事物,则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探索。
      男孩子天生精力旺盛,安全的释放方式,更有助于他们坚韧性格和良好体魄的塑造。


       5、尊重男孩的“正义感
       男孩正义感强,他们天生喜欢抱打不平,伸张正义。

       有次带儿子户外玩,他被一个蚂蚁群包围的毛毛虫吸引了。
       密密麻麻的蚂蚁,攻击噬咬着胖乎乎的大绿毛毛虫,毛毛虫不堪忍受,挣扎痉挛并尝试翻滚。
       儿子问我:「妈妈,它们在干嘛?」
       我告诉他,那是蚂蚁们在围猎毛毛虫。
       儿子听后瞪大眼睛,非常气愤地说:「它们(蚂蚁)那么多人,欺负一个人(毛毛虫),这群大坏蛋!」
       说着,他不由分说,拿起树枝驱赶蚂蚁,解救毛毛虫……
       孩子的世界观正在萌芽阶段,先认同世界的好和公正,是他们接受这个世界的方式。
       这个阶段一定要尊重男孩子的想法和正义感
       对于男孩子,抱打不平是他们的「通病」,需要引导的,是男孩好冲动的处事方式,而不是他们天生有正义感的认知。


       否定了养育男孩的“坑”,了解了男孩子的特点。那么,什么才是养育男孩的准确方法呢?
       ⑴ 带男孩去运动
       教育家洛克说:“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
       在孩子整个未成年阶段,运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婴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父母需要多带孩子去运动,尤其是儿童期要多让孩子通过参加游戏来运动,跑跳能让孩子在运动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体能也会增加。
       男孩子天生好动、精力充沛,这就是需要父母每天陪着男孩去做些大运动,把旺盛的精力释放掉一些。多陪男孩去运动,不仅让男孩变得开朗活泼、善于与人交往,而且有利于发展高级神经功能——如果高级神经功能发育得好,不仅能让男孩在该动的时候动起来,也能让男孩在该安静的时候静下来。
      关于每晚睡觉前男孩的各种折腾,很让父母头疼,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精力没有释放完”。言宝两周岁以后,我就觉得带得力不从心。累了一天的我,已经困成狗,可是,他却依旧亢奋,即使关了灯,他还是一会想喝水,一会想尿尿,一会想去客厅拿一样东西,三番五次地折腾完才能入睡。后来,我发现只要晚上吃完饭,带他出去活动,晚上就会比较容易入睡。

      ⑵ 相信和尊重男孩
      面对男孩的诉求,父母需要做到的是,看见和相信男孩,而不是一味拿着“男孩”的理由去压制他们。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予做过一个实验:在某校随意从每班抽出3名学生共18人,并认真地告诉校长:“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半年后,这18名学生的成绩的确超过一般,再后来这18名学生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实验告诉我们:心理学家的权威让老师(家长)相信这批孩子智商很高,以后会成为人才,老师(家长)的这种期望,通过各种方式向孩子们传递“你很优秀”的信息,因为老师(家长)的相信,孩子也因此产生了自信。
       相信和尊重男孩,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这也是让男孩自由健康成长的一个方式。

       ⑶ 让爸爸多陪伴
       对于男孩来说,爸爸不仅是最好的榜样,也是最适合的陪伴者。
       一位国外的资深心理学家发现:每天父亲陪伴大于两个小时的男孩,比一周内爸爸陪伴不到六个小时的男孩智商更高。4-6岁的男孩,受爸爸影响最大。此时,男孩会崇拜父亲,并试图模仿和学习爸爸,爸爸的肯定和鼓励是孩子最大的心理营养。
       爸爸会带他们玩一些男孩的游戏,而且,爸爸的脑洞很能满足男孩们的探知欲。爸爸会带着他们一起去踢球,或者是跑步,这些大运动,对于释放男孩身上的精力都是很有帮助。而且,经常和爸爸在一起的男孩,性格会更好。
      爸爸男性的特征,会影响着男孩,让他们明白一个男人该有的样子。男孩也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爱哭、和女孩一起玩、偶尔搞搞恶作剧,这些都是成长路上很正常的一些事儿,只要不过分,父母完全不必太在意,更没必要总是给他们贴上“男孩应该怎么样”的性别标签。
       这样不仅对男孩成长不利,甚至会让他们质疑自己男孩的性别。

       ⑷ 男孩需要见多识广
       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一定是内在涵养,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如此。
       男孩子的物质用不着太多,能满足正常需求就好。
       但在平时要多带孩子出去看看,多回答孩子的“为什么”,要开阔孩子的视野跟见识,更要教会孩子不拘小节,心胸开阔。

       ⑸ 培养孩子责任感
       这是很多家长都忽略的一点。孩子的性格,孩子的责任感需要家长从小就开始培养,这些东西并不是生而有之的。
       如果你不想孩子成为一个没有主见,没有责任心的“妈宝男”,那么家长就不要过度溺爱孩子。
       要让孩子适当的做家务,家里大大小小事情也跟孩子一起商量,同时也要多尊重孩子的意见,他自己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⑹ 不怕失败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每次孩子一出错,父母就打骂、训斥孩子。
       其实,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错,大人也是如此。
       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大胆的去尝试,只要孩子努力了,不管结果如何,父母都应该给予孩子安慰,并跟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并鼓励孩子再勇敢的尝试一次。

       总而言之,尊重,是让一个男孩长成男人的最好方式。 每个柔软、通透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必定受到过更多的善待。他们能及时体察旁人情绪,并作出恰当回应。他们懂事却不失天真,他们是不被强权压抑长大的孩子。而恰是柔软的孩子,才能在世界徐徐向他展开时,愿意展开怀抱去接受。养育男孩,我们一起加油吧。


                                                                              素材来自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