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闫涛老师
闫涛老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771
  • 关注人气: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这5个习惯

(2018-07-18 17:21:25)
标签:

习惯从小养成

学会守时

培养专注力

树立责任心

闫涛老师

分类: 亲子教育指导
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这5个习惯

篇首语:有能力的孩子飞得高,有好习惯的孩子才能飞得远。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拉开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从小养成的各种习惯。儿童阶段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一个好习惯能成就孩子,一个坏习惯则会伤害孩子或者影响孩子的茁壮成长。



       最近期末考试,儿子闹了一场小风波。发了试卷,他才发现自己没带铅笔盒,他又胆小,不敢跟监考老师说,情急之下,居然大哭起来,最后试也没能好好考。回家后我先安慰他,然后跟他说:“考试结果不重要,但是你这个丢三落四的坏习惯,终于吃亏了吧?!”儿子边哭边认真地点头:“妈妈,这个坏习惯我一定改!”


       希望孩子们能养成以下这5个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一、守时 —— 让孩子成为“靠谱”的人
       儿子的画画班上有两个同学,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男孩经常迟到,挨了批评也不以为然,每天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女孩总是很早就到,摆好用具,静静地坐等老师。有次下暴雨,只有女孩和妈妈湿淋淋地赶去上课。

       女孩的画技突飞猛进,而男孩还是画得不知所云。

       大家向女孩妈妈取经,她说,也没什么特别的,学习对孩子来说,天赋重要,可态度更重要。我只要求女儿凡事认真,而认真上课的前提就是守时。
 
       态度决定状态,状态自然决定成绩。

       有句话说:“守时的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人一定很守时。”
  
       因为守时就代表着自律,有责任心,会让人感觉靠谱、值得信赖,在团队合作和未来发展中更容易获得好机会。

       对孩子来说,守时代表着有管理时间的能力,有计划、有责任心地学习和生活。

       有次跟一位园长聊天,她说那些经常入园踩着点或迟到的孩子,基本都有拖延和不认真的问题。

       所以,英国一些学校会向经常迟到的学生的家长收罚款,希望能引起对守时的重视。

       专家总结:守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教养和修养。细节,永远决定成败,请让孩子从认识时间的那天起,就学会守时。


       二、整理 —— 培养秩序感和专注力
       韩国一位整理师去一户人家整理儿童房,惊讶无比:到处堆着乱七八糟的书和玩具,衣服随意挂着,书桌上满满当当的,还养着三只仓鼠,房间里的味道一言难尽。

       孩子妈妈抱怨:“整天逼着她读书,就是不爱读,唉,没办法!”

       在仓库一样的房间里,孩子怎么可能静下心读书呢?

       整理师开始清理,后来孩子也加入进来,扔掉废品,收纳好有用的东西。几小时后,房间干干净净又整整齐齐的了。

       孩子满心欢喜地坐到书桌前,津津有味地拿起一本书读起来,甚至忘了整理师的存在。

       只是通过整理,就能让孩子集中精力地学习,多么神奇!

       哈佛商学院调查发现,课桌干净、整齐的孩子往往成绩优异、性格开朗、做事专注有耐力;而经常丢三落四、拖拉懒散的孩子,基本都没有整理的好习惯。

       日本就很注重「收育」教育,从小培养孩子整理的好习惯:
       ① 玩过的玩具放回原处,培养秩序感;
       ② 自己整理第二天要用的书包,出门前更从容;
       ③ 及时清理书桌和房间的杂物,在整洁的环境里学习,效率更高。

       专家总结可不要小瞧孩子做这些事的力量!整理不但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律能力,还在潜意识中整理内心的情绪垃圾。孩子会整理物品,才能梳理知识;规划好空间,才能规划好人生。


       三、阅读 —— 终身受益的财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谚语,然而放在育儿领域同样适用。

       对于父母来说,无论教会孩子多少知识多少技能,都不如教会他自主学习的本领,这是他可以受用终生的隐形财富,永远无法被夺走。

      阅读,恰巧就是这样一笔财富。

       然而,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喜欢阅读的,那么,让孩子爱上阅读,我们势必要掌握引导阅读的正确方法:
       ⑴ 尽早在每天的固定时间给孩子读故事,这对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很重要。

       ⑵ 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他们看到你在阅读。孩子都善于模仿,自己亲身示范胜过一遍又一遍的说教。如果父母坚持每天都看一点书,慢慢地看书会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然后慢慢地看书也会成为你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要知道,一个人的身体成长,需要吃饭,而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却需要思考,阅读是促进思考最有效的方法。

       ⑶ 好的阅读就是悦读,不要让孩子的阅读带有功利性。现在很多人不爱看书倒也罢,看书的多半也充满功利心,这才是阅读的大敌。仅想着功利的事情,只怕阅读就失去了原有的快乐,而一件事变得不快乐,就没有人愿意真正投入其中。孩子也是一样,如果孩子阅读是为了让他达到某种目的,或是为了应试,那孩子只会渐渐远离阅读。

       ⑷ 不用过分强调看书的姿势,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看书有个缺点,怎么舒服怎么来,这时千万别演变为情绪对抗,他要躺在沙发上看书,你不许,他偏要,你扔书,这样一来二去还怎么看书?还有,孩子看书看快看慢,也别管,家长不要让孩子看书的时候强调读懂,认字,理解,慢读,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⑸ 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或者书店。逐步从纯漫画,图文漫画,文字比较多的漫画,文字有内涵的漫画,过渡到文字书,不着急,书看多了,自然品位就提高了。

       一位高考语文得了148分的同学说:“书读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从小我妈妈就爱给我讲故事,我对阅读的喜欢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专家总结:阅读不仅是一个好习惯,更是孩子洞察内心、感知生活的仪式感。


       四、运动 —— 激发孩子的“体能自尊”
       闺蜜的儿子上幼儿园中班,因为身材瘦小,总是有些胆怯不自信。闺蜜想尽办法鼓励,就是不起效。

       有一次,幼儿园玩跳远,儿子竟然得了第一名,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围观。

       从此,儿子不但慢慢开朗活泼起来,跟同学交往也积极主动了。

       闺蜜问我原因,我说:“恭喜,孩子的体能自尊被激发了!”

       孩子证明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建立起了在群体中的自尊和自信,这就是运动的魅力!

       一位脑科学家说过:“运动会刺激身体分泌多种积极物质,提升智力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自控力、耐力、竞争力、合作力也随之提高。”

       西方的学校把体育运动视为精英教育,英国专家指出:对于1.5-5岁的孩子,要求每天运动或者活动至少3个小时,就是因为发现了运动的秘密作用。

       如果允许,可以让孩子从小坚持一种单项运动或团体运动。

       放学后不要急着让他埋头写作业,可以跳绳、打羽毛球、拍球等,尽情地活动、宣泄,不仅能释放压力,还有助于长高,预防近视等。

       作家村上春树说:“正是几十年的长跑塑造了现在的我。运动中产生的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东西,肉眼无法看到,但心灵可以感觉到。”

       专家总结:别让我们的孩子做闷在室内的“塑料儿童”,让他们去运动场上尽情流汗吧!


       五、做家务 —— 培养自理能力和责任心
       亲戚家有个男孩,从小娇惯,什么活都不干。上大学第一天,他就打电话求救:“不会套被罩!”

       不仅如此,他连袜子也不会洗,穿脏一双就买一双。放假回家,总是拎回一大包脏衣服要妈妈洗……

       很多父母不想让孩子做家务,怕烫着、碰着、累着,也怕做不好,给自己添麻烦。
 
      “你只管学习,其它事都不用管”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

       可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但教不出好孩子,还特别容易让孩子丧失责任心。

       哈佛大学用20年做跟踪,发现做家务和不做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为1:10。

       还能说做家务对孩子不重要吗?

       儿子3岁起,我就让他试着做家务。

       洗碗够不着,他就踩个小板凳;洗的菜里经常还有泥土、枯叶,我们也不责怪。
   
       现在,倒垃圾、擦地、洗袜子、炒青菜,在他眼里都是“小菜一碟”。他还经常说:“妈妈你歇着,我来!” 

       每当有人夸奖,儿子也喜滋滋的,那种欢喜让我也骄傲无比。

       孩子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娇贵、弱不禁风,放手让孩子做家务吧,这样他们才能体察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懂得什么是付出和回报。

       曾国藩有句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只有用勤俭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个有志向、有意志、有爱心的孩子。

       舍得让孩子做事,孩子才能成大器。

       父母给孩子金山银山,都不如教他(她)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一方面是去激发孩子的各种潜力,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问题,却不知这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在孩子的身上开花。”

       热情大方的父母,常常会教导孩子大气热情;

       温和善良的父母,也常常会养出善良友爱的孩子;

       有集体观念和规矩意识的父母,才能养出有规矩懂敬畏的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习惯行为迥异,不是天性使然,而是后天的环境所致。


       那么,家长要怎么做才能更有助于孩子的习惯养成呢?
       第一、创造和谐欢乐的家庭环境
       童年家庭里的欢乐会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乐观、纯真、有思想的人,包括稳定和谐的夫妻关系,整洁舒适的环境,乐观向上的氛围。

       第二、认同和鼓励孩子
       明智的父母应该懂得引导孩子的内心去亲近那个积极宽容、总是给予他们信心和鼓励的好朋友。 而对自身认同度越高,随着孩子的成长和阅历增长,对他人的接纳度也会越来越宽广,也更容易获得幸福。

      第三:努力跟上孩子的脚步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灵魂。”
      因为父母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你若愿意,孩子真的会推动你进步。 

       不单是孩子需要成长,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能让孩子的未来更加光明。

       从小养成这些好习惯的孩子,会有独立的思想、健康的体魄,能够珍视丰盈的内心,也能体察他人,长大后成为一个自信而有力量的人。


                                                                           本文摘自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